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講得是大學畢業后去哪個城市最好?我感觸頗多,就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告訴大家,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縣城生活的真實感受吧。
我1994年大學畢業,在我們的省會城市石家莊上的大學,學的是市場營銷專業,雖然在學校沒學到什么東西,并且我的性格也不適合做營銷工作,但是在當時,大學生人數還少,經濟類專業也正火,所以畢業那會兒,在省會找個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記得一個藥廠就給出了比較豐厚的條件招聘營銷專業學生,只要大學生去廠里工作,就提供兩室一廳的房子,當然沒有房屋所有權,只有使用權,我打算去那里。可是,要簽訂協議的時候,麻煩事兒就來了。那年石家莊地區實行“平衡地方經濟”政策,防止人才過分集中,就明文規定,哪來的大學生畢業后必須回哪里去,即使在省城找到了工作單位,人事局也不給辦理戶口,以此挾制大學生回家鄉。我家鄉屬于石家莊市,所以按政策只有回我們縣城。
當時,回縣城也沒太大的失望。在90年代初,像我們農村的孩子通過考學來縣城工作和生活也夠不錯了,那會兒還沒有像現在這么多機會走出農村,升學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考不上學,只有回家務農。我們的縣城是一個縣級市,距省會很近,不到40公里,交通方便。我回來后在縣城的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做了老師,結婚生子,一路走來,已經20多年了。目前,房子車子都有了,并且和好多同事一樣,在省會也買了房子,周末時經常去省會待兩天。因為是在家鄉,親戚朋友同學身邊圍繞,有十足的歸屬感,有個什么事情辦起來也方便得很。公婆家本來就是縣城的,和我們住得很近,我們經常過去吃飯,如果上班忙,公婆就會給送過來;我父母原來住村里,在2008年也在縣城買了房,搬到了縣城,就在我單位附近,我上班時間每天中午過去吃飯,步行僅需5分鐘左右就到了,吃飯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為了陪伴照顧父母,因為我母親身體不大好。晚上我再開車回自己家,生活方便規律。孩子小的時候,因為公婆父母就在身邊,接送孩子上學下學,從沒成為過困擾,老人一直幫襯著,我們不用擔心。現在孩子大了,在外地上大學,也面臨著畢業去向的選擇問題。但能確定的是他肯定不回縣城了,只是看留在我們省會石家莊,還是去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
現在,在我們北方大平原的小縣城里,衣食行都和城市水平相當,在住房方面比我們省會里還要寬敞一些,大部分人家一家三口都要住120平以上的三室,一百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也很平常,這比北上廣大城市的居住環境好多了。衣食住行方面很舒服,但我還是喜歡城市生活,畢竟城市里人更多,超市更多,樓更多,飯店更多,哈哈,開個玩笑,其實也不全是玩笑,城市里的繁華,是我喜歡的,相信好多人也喜歡。小地方的生活,人們追求穩定,穩定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弊端,有時候和平庸混為一談,人們不求上進,不創新,不重視技術才能等,再者,越小的地方,圈子越重要,凡事要靠人脈講關系,沒有一個寬容的、公平的競爭環境。就說我們單位吧,作為一個學校,課題研究啊什么的根本沒有,你要晉職也要找關系找門道,并且作為一個老師,晉升高職就是最長遠的目標了,業余時間你如果想學習、想進步,機會很少,也會被旁人視為不正常。再說了,小城市的經濟不如大城市發達,機會就少,好多行業根本沒有,見都見不著,哪有機會去發展!較之大城市,小地方的人文環境也差多了,對于思想上有追求的人來說,人文環境很重要,有知識有專長有境界想充分挖掘自我的人,在縣城這樣的地方是沒有用武之地的。就連我這樣有點兒小資情調的女人,就有一個深深地遺憾——我愛寫字,經常想象:一個暖洋洋的下午,我坐在咖啡館里,寫字寫累了,喝一口咖啡,抬起頭仰望窗外的天空。。。可是,事實是,我們整個縣城一家咖啡館都沒有,是的,一家都沒有。我私自認為,一個城市沒有圖書館是沒有靈魂的,沒有咖啡館亦是!
總之,縣城生活挺安穩,也可以說是幸福,但不刺激,沒變化,缺少積極向上的勁頭,是一種平庸的幸福。
大學畢業后,選擇的城市大概三個方向:家鄉(可能是縣城或地級小城市)、省會城市、北上廣一線城市。
我個人意見是,對于家境不太好(尤其指經濟條件),來自農村,學歷不硬,又沒有明顯的專長,并且不想面對太大壓力的學生,還是回家鄉比較好。親朋好友在身邊,有人幫忙好發展,最起碼,住房的問題相對來說容易解決得多,就比如我們縣城,房價也漲,但現在均價也就是6000元,奮斗一套房子還是有希望幾年內搞定的。試想,一個農村的孩子,一無所有來到北京,光房子就夠你拼搏幾十年了吧;如果你有抱負有野心,不安于平穩的生活,或者有過硬的專業能力,可以到一線城市去闖闖去試試;家里有一定的條件,自己也有對城市生活的向往,我個人認為,省會城市是最舒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