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終于,又等到了小李的新歌——《新寫的舊歌》。隨便感受兩句,都是教父級般的作詞。
若是你同意天下 ? 父親多數都平凡得可以
...
兩個男人 ? 極有可能終極一生 ? 只是長的像而已
有幸運的 ? 成為知己 ? 不幸的 ? 成為甲乙
...
一首新寫的舊歌,它早該寫了,寫一個人子 和逝去的父親講和
...
天命之后,小李的詞,更簡潔,更遼闊,也更柔和,我特別喜歡。
過了小情小愛的年紀,詞曲間的那股子通透,仿佛給了尚在塵世間苦苦掙扎的人們一束微光,不用怕,總有天,我們也會到達那個彼岸,不焦慮,不慌張。
李宗盛在歌曲里寫過母親,卻是第一次觸筆父子。我一直覺得,相比母女間的相愛相殺,父子之間,則是一種更微妙,卻也更深沉的情感。或許,太深的情感,需要在年齡更深處才能表達出來。
這是一首歌,這也是一封花了半生才寫出的信,給父親的家書。
即使收信人,早已陰陽兩隔,“浪”跡天涯。
貳。
前幾天和朋友料到演唱會,我說印象最深的,是小李的那場“既然青春留不住”。
一場演唱會下來,甚是驚喜,感觸,留戀。
這個年近六十的老男人,用一場跨越年代的音樂,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大叔的情懷。如果不用幾個最字小標題,我甚至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順序,來致敬這場2個半小時的走心演出。
是的,這是我所有看過的演唱會中舞臺燈光效果最喜歡的。沒有太過炫麗,沒有太過高科技,它的好,來自于對每個篇章,每首歌曲恰到好處的襯映。
小燈管做成的老上海標志性坐標,懷舊的調調濃郁得讓人深醉;
黑白做舊燈效下的大特寫,把這個胡子拉渣的老男人眉宇間的不羈與深情勾勒得如此鮮明;
最難忘莫過于三塊巨幕,三個角度,遠近不一的投影。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布景,配上略帶滄桑的歌聲,卻足以讓全場潸然動情。
這樣的能力,只此于你。
這樣的魅力,誰堪匹及。
即便是當年看摯愛王菲的演唱會,也不乏幾個冷場的片段讓人喘氣。但小李的這場,除了開頭三首歌不太相熟之外,剩下的便是真正的“全場無尿點”。我沒有太多人看完后“原來這首也是他的杰作”之感,作為聽歌先聽歌詞的人,任何一首能讓我單曲循環的歌,我都格外留心作詞人,也正因如此,對小李的偏愛早已有了年頭。
他的很多歌,都曾載入進我的麥霸時代。陰天寂寞的戀人愛的代價別怕我傷心夢醒時分當愛已成往事鬼迷心竅夜太黑我終于失去了你......
當他低吟著唱《寂寞的戀人時》,全場我第一次有了想哭的沖動。時光仿佛追溯到了十幾年前,那時的我一邊頂著中考的壓力,一邊呢喃著“努力愛一個人,和幸福并無關聯”,說真的,我很想對話當時的自己,問問她是否讀懂了“越是相愛的兩個人,越是容易讓彼此疼”。
雖然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發生著哪一段早戀故事,讓我如此情不自己,但Karen碎碎念的聲音和小李句句戳中淚點的歌詞,無數次單曲循環在我那個苦苦哀求了1個月的sony walkman里。
已經記不清全場到底有過多少次的大合唱,但那首《愛的代價》顯然是讓我印象頗深的。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就讓往事都隨風去吧,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都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他”
這首歌結尾時,小李很輕描淡寫了說了一句:時間會證明,所有愛的代價,都是值得。雖然很輕,卻被我深深記下。
一個男人的情感得細膩成多少倍,才能寫出這樣的詞,說出這樣的話。
聽過很多場演唱會,串詞從來都是最雞肋的。
“上海的朋友,你們好嗎”
“上面的朋友,你們好嗎”
“左邊的朋友,你們好嗎”
“右邊的朋友,你們好嗎”
好你個妹啊。
倒索性如天后非那般,金口難開,也不失為一種格調。
小李算是演唱會中話比較多的,但從頭到尾聽著都讓人很舒心,沒有客套的寒暄,沒有雞肋的臺本,就如他說的那般,只是老朋友聊聊天。用他那自嘲式幽默,說說這些年,談談寫這些歌時的心境,一切很自然,一切又很有趣。
當然,他沒有提到林憶蓮。
從臺北演唱會之際,媒體就瘋炒他和林憶蓮隔空對唱的哽咽,顯然這場不可能再看到了。
一連唱了幾場倘若還這般,就實屬做作了。但還是有個極不自然的小動作,被保留了下來,姑且就當成是區別于其他對唱女歌手的儀式感吧。
叁。
我對李宗盛的一小部分好感,來自于林憶蓮。不論是八十年代,還是如今的審美,她都算不得是個大眾美女,但往后翻找幾個時代,卻也找不到一個雷同的,單是這份獨一無二,也足夠給小李點個贊。而這幾年的林憶蓮,留著利落的短發,肆無忌憚地談著姐弟戀,絲毫找不出半點一個年近50女人的松弛,或臃腫。一點點,一絲絲都沒。
談及李宗盛和林憶蓮,難免讓我想起張藝謀和鞏俐,陳佳明和許美靜。
音樂人配歌手,導演配演員。
都是才子配佳人,都是心心相惜,都是火花不斷。也都是在有了家室之后才遇到,都是愛得不能自拔,都是注定了要糾纏一生,合時要被關注,分了還要被提及。
撇去道德層面的觀念,若是一個你深愛著的男人能為你拋妻棄子,多少還是另人艷羨的。無論兩人結局如何,起碼他為你飽受麻煩的決心和歷程,是不可抹去的印記。
而男人,大多都是怕麻煩的。
都說男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
顯然在這個年代,男人的成熟指數已經像被按了慢進鍵一般。三十的男人遠不能而立,五十的也不過才不惑。年近六旬的小李仿佛剛知天命,心里活著的也不過是個年輕人,越過了山丘,渾身卻散發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大叔魅力,如他自嘲那般,他只是個dirty old man。
最后我突然想起了好幾年前,在北京的798,和一群同事看見過他,身邊拖著一個瞅著比我還年輕的姑娘,以我的直覺,應該不是朋友。
友好地答應了我同事的簽名,卻微笑地拒絕了合照。
男人最終還是殊途同歸的吧,容我隨意猜想下??
磨嘰的人,卻不想過磨嘰的人生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感謝你的駐足停留,不如,
再留個抓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