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什么樣算溺愛?
? ? ? ? ? 小孩子會經常說“我來……我來……”,他渴望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吃飯,渴望自己穿衣服,渴望自己喝水,他還渴望幫媽媽打掃衛生…… 懂得真愛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習慣于溺愛的父母或者看不得孩子“受苦”,或者不愿意讓孩子添亂,于是不給孩子自主探索的機會,而是幫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 ? ? ?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較苦,他們對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顧孩子,發誓不讓孩子吃苦。看起來,他們是不讓自己現實的孩子吃苦,其實是不想讓自己“內在的小孩”吃苦。
? ? ? ? 這是一種投射,是父母將自己內心的東西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這樣一來,他們對孩子真實的成長需要就容易視而不見。因此,即便孩子一次次地強調“我來……我來……”,他們仍然會拒絕讓孩子獨立選擇,而一味地替孩子做事。
? ? ? ? 看起來,他們成了孩子實現欲望的工具,但其實,他們是將孩子當成了自己的一個替代者。 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即便理性上不知道父母到底在做什么,但他會有感覺。他會感覺到,父母其實看不到自己的真實存在,而是將他們的一些東西強加到了自己身上。所以,就會有這樣的情形出現:父母越溺愛孩子,孩子越覺得窒息。
? ? ? ? 過度溺愛,會令孩子既依賴父母又恨父母。
? ? ? ? 在嚴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一離開家勢必會遇到大問題。在家中,他們習慣了別人替他做事,他可以頤指氣使,但到了家以外,很少有人會愿意接受他的頤指氣使,相反,什么事都要他自己去完成。
? ? ? ? 然而,童年的經歷告訴他,他是弱小的,做不了什么,要做什么,他必須依靠父母的幫助。但是,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學習嗎?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戀愛嗎?更不可以!
? ? ? ? 于是,這個孩子會產生深深的受挫感。有受挫感是很正常的事,每個人每天都會產生種種或大或小的受挫感,但正常長大的孩子會堅信,盡管遭遇到了挫折,他仍可以靠自己實現他的愿望,而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則習慣性地以為,他可以靠別人實現他的愿望。在家以外,這自然是不可能的。
? ? ? ? ? 于是,一個習慣了溺愛的孩子會無法在學校和社會上靠自己去實現他的愿望,這就不只是受挫感的事,而是切切實實地無法實現他的目標。 這時,他會渴望逃回家中,畢竟在這里,還有人樂意替他做事情。
? ? ? ? ? 一個20歲的女孩小妍,因為受不了老師的批評而退學。回到家后,她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對父母發脾氣,有時還動手打父母。每次這樣做了以后,她會非常自責,會痛哭流涕地請求父母的原諒,發誓再也不這樣做,但她控制不住自己,過不了多久又會對父母發脾氣、動手。 她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溺愛中長大的她在潛意識深處知道,她現在經受不起挫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過度的溺愛。她折磨父母,其實是在表達這樣的意思:現在你們為什么不能幫我解決困難了? 以前,她習慣了有困難找父母,她越小的時候,父母能幫她解決困難的可能性就越大,因為那時挑戰的難度不大,但她越大,遇到的挑戰就越大,父母能幫她解決的可能性就越小。
? ? ? ? 溺愛和挫折教育都是對孩子的傷害
? ? ? ? 那么,什么是真愛?
? ? ? ? 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發現孩子的真實需要,并幫孩子實現他的需要,這便是真愛。 譬如,當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想去拿十米外的球時,他的真實需要不僅是要拿到那個球,還必須要自己完成。這時的真愛不是替孩子拿到那個球,而是陪伴著、守護著孩子,看著他獨立完成這個任務,并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化解他的真實危險。
? ? ? ? 再如,當一個孩子明確地對你說“我來……我來……”的時候,他的真實需要就是這種自主行動的愿望。耐心地滿足孩子的這種愿望,之后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亂局面,這便是真愛,并且這的確比幫孩子解決問題要難多了。
? ? ? ? 我們常將“做什么”視為愛,但很多時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愛。太多的時候,做父母的需要提醒自己,控制住自己干預孩子行為的沖動,因為太多的干預是不必要的。 如果說,孩子是天使,那么父母不是上帝,而只是天使的守護者。
? ? ? ? ? 并且,父母還要切記一點:一個孩子在16個月時化解一個挫折時的難度,遠勝于他16歲、26歲或36歲時化解一個挫折時的難度。16個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時的痛苦,遠輕于一個26歲的孩子找工作、交朋友和談戀愛時遇到挫折的痛苦。
? ? ? ? ? 所以,要尊重一個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權利。 不過,我想強調一點:一個孩子的自然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那么他們會自動培養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額外的“挫折教育”。
? ? ? ? 我很討厭“挫折教育”的邏輯:家里,我們忍不住溺愛你,讓你成了溫室中的花朵;家外,我們要給你強加一些挫折,讓你經得起風雨。這樣的做法,難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是強加的溺愛,在家外則是強加的傷害,而家長們則不過是在為所欲為。
? ? ? ? 自我效能感
? ? ? ? 溺愛,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的概念,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班杜拉將自我效能感與自信聯系起來,他說,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 ? ? ? 擁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在追求一個目標時,會有堅定不移的信心,認為自己一定能實現這一目標。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自己的成敗體驗。
? ? ? ? 大人或許以為,孩子的事情看起來很小,但實際上,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他要做的太多嘗試都很重大,完成這些任務,要調動很多東西,頭腦、身體和心志等。每完成一個他認為的重大嘗試,都會讓孩子感覺到“我自己行”,久而久之就幫助孩子形成了強大的自我效能感。 若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總是“幫”孩子完成對他來說看似困難的事,這其實意味著,父母破壞了孩子的探索過程,破壞了孩子形成自我效能感的過程,最終在孩子腦中形成一個邏輯——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于大人是否幫他。
? ? ? ? 所以,讓幼小的孩子獨自探索,是一件無比重要的事。這時,在大人看來,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他的整個世界,他要先在這個世界里證明自己的力量,而后才可能信心十足地在更大的世界里去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