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代,最怕遇見那種書香世家出來的孩子,總感覺,他的腦瓜里藏著我不知道的很多東西。這種感覺,像我每次聽《曉松奇談》,心里就嘀咕:他怎么懂那么多呢?
與這樣的人相比,輕輕松松就被甩出好幾條街。好像你后期怎么惡補紅樓,三國,都永遠趕不上,于是,你一直在后面捧著一本書,使勁地追,但是,怎么也追不上。這是我永遠的噩夢。
大學了,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中文系,進去一看,我驚呆了:怎么沒什么人看書呢?上課一堆人講話的講話,抄筆記的抄筆記,就是沒什么人在聽。課后,在圖書館,平時很少看見本班的同學來看書。到期末考了,一堆人聚集在圖書館,一通背,都輕輕松松過關了。天,這是大學中文系嗎?還有,書香世家的孩子基本消失了。好不容易,在一年之后,找到了兩個一起讀書的書友,這樣的大學生活,才見到了一點光亮和盼頭。
我不明白,一個文科生,學的還是師范專業,如果不看書,將來教給孩子什么?如何去做閱讀理解?如何寫文章?如何讓課堂生氣灌注?如果沒有人文素養的注入,還剩下什么?做題的技巧還是閱讀理解的套路?
周泉根教授在《大學的病與文科的命》中寫道:
作為人文批判中心的大學慢慢死掉了。
廣義的文字能力,應該涵蓋時代感,文史知識,歷史情懷,問題意識,詩性思維,人文底蘊,審美判斷力,創造想象力,學術綜合處理等等諸多范圍。
而我們龐大而背時的大學中文專業及其他人文學科必將沒落,無論愿意與否。因為它既沒有靈魂,也不好賣。
所以無怪乎有門《魯迅研究》的那位痛心疾首的老師,在課堂上嚴肅地對我們說:“作為中國的大學生,你們,你們大部分都不合格。”那一刻,很多人都低下了頭。
那時候,第一次感覺自己作為一個文科生的悲哀和無力。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尚且不在讀書,況乎其他人?作為這不合格的大多數,又該怎樣面對未來的人生?未來的學子?我不知道答案。但是,我知道我能做什么:謙遜地讀書。
暑假里,一個剛當上私立中學老師的同學來跟我組隊讀書,她說:“上了一些課,發現自己缺了好多東西,想讓課堂生動,想帶給孩子們新的東西,所以只能不停地讀書。”我深表贊同,向她推介了微信讀書。到最近,她依舊不停地給我送書。我看她的讀書記錄,每周的時長讓我驚嘆。我說:“讀書不要讀瘋了。”她回答:“時間緊迫,馬上就要開學了。”那一刻,我確信以及深信她會是一個好老師。
另有一個考上研究生的研友,暑假里一直互相推介書籍。有次她推介了一本《語言的第七功能》,我一查發現,是法國最近出版的小說。我問她:“這么小眾的書都看?”她回答:“無論是經典還是新的書,都要看,新的思想匯入,多讓頭腦產生碰撞。”
這兩位,是大學里我找到的一起讀書的書友。無論有多長時間不聯系,只要聊起書,便有源源不斷的話題。
《將來的事》里飾演女主的于佩爾阿姨無論是坐地鐵還是去哪里,手中都會拿著一本書。青春已經逝去的中年阿姨,在拿書的時候,特美!
陳道明為江一燕的書《我是爬行者小江》寫的序言中說:“我希望你再忙,也要有時間讀書學習。韶光易逝,剎那芳華,皮相給你的充其量是數年的光鮮,但除此之外,你更需要的是你在一生中都能源源不斷給你帶來優雅和安靜的力量。”
我是一個文科生,讀書是我應當做的。但是,對于大多數的你們,也許沒有那么迫切和必要。但是,如果還有可能,你對書還有興趣,還能靜下心來看一本書,為什么不呢?
一代英雄拿破侖在分配自己財產的時候,沒有留下任何的金錢給自己的孩子。而是自己曾經看過的書籍和曾經在重大戰役中佩戴過的物件,他想傳承給自己孩子的是思想,是精神。我沒有什么財富,或可留下幾本書,給我的孩子。
作為一個文科生,我不合格,但是我在努力,你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