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閱讀史
在靜謐的夜晚,在教室的晚自習課堂中,自己努力在回憶那些曾在生命里走過的書籍。童年時,家境尚可,家中藏書亦頗多,所以自謂是幼年時期還是看過很多書的,至今家中還殘存著當年爸媽讀書時所剩下來的書籍。
幼兒時期
我的父母就很重視我的教育,從幼兒時期,便定了雜志《幼兒畫報》,家中殘存著一本書《幼兒畫報》,我還很清楚書皮已經掉了,露出里面的內容,是一張圖片,描繪的是一個小孩子在開心的洗澡,旁邊有一只長鼻子的小象,想起來真是很有趣。
母親說我四歲時開始教我背詩,背了好多,還夸我聰明,可是記憶中存留下來的不多了。
小的時候,還讀過童話故事書,《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沙丁魚小姐》等等吧。至今還能憶起拇指姑娘在風雪中瑟瑟發抖的樣子。還有《故事會》我常常是一下午一口氣讀完,《故事會》和《沙丁魚小姐》還是爸媽學校里別人捐贈的。還有《十萬個為什么》。
升入五六年級的時候,那一年夏天,我就在被上就把姚雪垠的《李闖王》上下冊全部讀完了。家中的“藏書”,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在人間》也我被似懂非懂的讀完了,記憶尤為深刻的是《童年》中阿廖沙被他祖父打的那一段,用浸在水里的皮鞭打他,真的好慘啊。而《我的大學》《在人間》因家中只剩下半本,便也只看過半本。
小學時還讀過《紅巖》,很清楚地記得我當時看《紅巖》時的場景,接近傍晚,我一個人趴在熱乎乎地炕上看《紅巖》,還記得書中的插圖——江姐舉著血染的紅旗對身邊的人說什么,此時,天越來越黑,屋里也越來越暗,我卻渾然不知,還好爸爸過來開燈,我才發覺,之后,到晚飯前終于將《紅巖》看完。
曾經我連學校里面發的“愛國教育手冊”我都將它看完了,可以說我非常喜歡看書啊。
初中階段
初中,由于家里面發生了變故,家里面的藏書也所剩無幾了,讀過的書也只有《三國演義》《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還有風靡一時的《哈利波特》。初中時還一直訂閱了《語文報》,只可惜沒有好好的利用。讀《三國演義》時,我曾經專門準備了一個本子,想把在書中不會的字全部查出來并寫在本子上,還是可惜只堅持了一半。初中畢業時,因中考落榜,被關在家中,于是在無聊之際便把《紅樓夢》又讀了兩遍。可是,年紀小,閱歷淺,大部分內容都不懂。
高中階段
縣里的高中沒有圖書館,縣里也沒有圖書館,無處可借,家中所剩的爸爸讀書時的書籍全部被媽媽賣掉了,加之考試壓力,因此,高中時所讀的書及寥寥無幾,只是從看老師復印下來的讀者上的文章來發展自己。偶爾也會買《讀者》《青年文摘》,只是那時囊中是在羞澀,加上我媽的經濟封鎖,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高中時還是讀過一本小說的,是《簡愛》,那本書是中英文合本,是從老師那里借來的,是小書蟲系列的書,那時,恰逢運動會,自從升入高中就不再參加運動會的我當然這次運動會也就沒我的份兒了,于是,一天的運動會我就把《簡愛》看完了。這也許是我高中時看完的唯一一本課外書吧。
高中是時還讀過《幻城》,那一節體育課上,我沒有去上,便在教室里把從同學那里借來的郭敬明的《幻城》全看完了,那時只覺得故事很新穎,語言優美之外便也不覺得什么了。
說起來慚愧,高中讀的書都不如中小學呢!
大學時期——黃金時代
2007年進入師范大學讀書,上大學前我曾經問過我老爸,大學里面是不是有圖書館,有很多書可以看啊,我老爸說當然啊,那個時候我就想我終于可以實現自己的“讀書夢”了。大學是我最瘋狂的閱讀時期,我曾經發誓要讀四百本書,可是,畢業時還差好多,從書館借來的書大概有九十多本吧,大學里的書卡只允許借五本書,我的卡里面常常是借的滿滿的。
聽說瓊瑤姐姐的書很火,以前沒有機會看,這回,我可抓住機會了,于是我幾乎把能在書館找到的所有有關瓊瑤寫的書我都看過了,《月滿西樓》《翦翦風》《心有千千結》《在水一方》《月朦朧鳥朦朧》《昨夜之燈》《匆匆,太匆匆》《剪不斷的鄉愁》《青青河邊草》等等,看完后我得出一個結論:這里的愛情是幻想的,是我不大能相信的,太美好,太浪漫了。只是,現在大部分的故事情節都不記得了。
現當代文學里面也看過好多。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賈平凹的《浮躁》《廢都》《高興》《丑石》、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張潔《沉重的翅膀》《世界上最愛我的那個人遠去了》、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班主任》、劉白羽《一地雞毛》、王安憶的《長恨歌》、張愛玲《沉香屑.第一香爐》《沉香屑.第二香爐》《怨女》、《金鎖記》、《傾城之戀》、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張承志的《北方的河》《黑駿馬》、池莉的《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莫言的《紅高粱》、鴛鴦蝴蝶派里的一本言情,忘記了名字。韓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青春萬歲》、鐵凝《哦,香雪》王朔《動物兇猛》《我是你爸爸》《許爺》《過把癮就死》《看上去很美》、劉震云《一地雞毛》部分《葉兆言文集》、錢鐘書《圍城》老舍文集,包括《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駱駝祥子》《月牙兒》《斷魂槍》《四世同堂》、林語堂《京華煙云》、《沈從文自傳》、《三毛文集》、還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除此之外還讀了一些詩歌,比如食指 、舒婷、 席慕容 、北島、 艾青。喜歡北島的“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里面的很多是我不會背,甚至都沒有聽說過,我很認真的做了筆記,到現在卻幾乎不記得了。
專業課方面,王力《古代漢語》、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郭錫良《古代漢語》。還有一些文選。
《學記》是上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時老師說誰會背就給優,那么,很顯然,為了優我就把它搞定了。看了一遍《論語》。《孫子兵法》那一年寒假我特意下載了一個mp3版的準備回家聽,可是只是聽了部分,哎,學業不精啊。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內容較少,專門把它抄在了一個本子上,以備不時之需。
對文字學方面很感興趣。許慎的《說文解字》只看了一點點。姚孝遂的《甲骨文論文合集》《許慎與說文解字》、葉蜚聲 徐通鏘的《語言學概論》。這些都是當年考研時所研究的書籍,還結果相關的其他書籍,可是記不起來了。
似乎是大二那年暑假時將《世說新語》看完了,并且還做了筆記。
王力《詩詞格律》,我看的很仔細,很認真,也是和我們侯云龍老師相關,喜歡他的課,喜歡課下去讀他介紹的書,沒有他開這門課,我想我自己肯定是一點也看不明白的。
也曾經看過有關解讀《周易》的書,可是卻是一知半解,最近在看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秘》卻仍然是不大通。
后來,大四了,要找工作了,各種講課,同時學校也開設了語文課程教學論等課程,于是開始關注教學理論。李鎮西《李鎮西教育演講錄》《李鎮西教育隨筆選》,于漪等一些老師們的講課記錄。
外國文學
外國的文學,我認為,很多是從英語直接翻譯為漢語,還有的從英語轉譯德語,再轉譯其他語言,最后在譯為漢語,在這譯的過程中,很多原滋原味的東西慢慢消失了,所以我看的就很沒意思,看不下去,比如《復活》,因此我看的外國的就很少。不過如果能看懂原文,大可以去看原文,我就借了一本書是歐·亨利短片小說,英文版的。
還讀過弗洛伊德《夢的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榮格心理學入門》。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很薄的一本書,讀完了發出了六個字的感嘆“看不懂,神經病”,那是我剛讀完從書館出來下樓地的時候說的。《茶花女》是友人推薦的MP3,那一個暑假都一直在聽。還有《福爾摩斯探案集》《復活》《被欺凌與被侮辱的》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卡斯特橋市長》。尼采《瞧,這個人》《上帝死了》。
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偶爾會去新聞系報室讀《南方周末》,現在手機里還下載了《南方周末》,平時我也會去讀的。
工作之后
好多書還沒有讀完,我們就匆匆地被時間“趕”出了學校,2011年北方還是一切逐漸消融之時,而廣東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來到了我現在所在的高中,做著兼職的工作,拿著全職的錢,工作很輕松,我不得不為自己著想了。
我堅持著我的愛好,第一、寫毛筆字,盡我最大的努力,去練好字,寫好字。
第二、還是讀書。剛剛參加工作,還沒有到一年,期間,我讀了這些書。
萬瑋的《班主任兵法》、張文質的《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朱永新的《竇桂梅老師講課實錄》《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生活》,正因為我讀了朱永新老師的書,知道了教育在線,進而就知道了網絡教育課堂。
錢理群的《我的教師夢》,令我心潮澎湃,知道了錢老先生研究魯迅也很厲害。還有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
回頭想想之前讀書之路,只是在憑著一種執著或者愛好,卻并不曾寫什么,反思什么,以致于造成我的讀書相對于自己來說“廣”而不深,只可惜我的讀書,只有少量的筆記,這是我最大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