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我篤定我以后不會花任何錢在可以任何紙質書籍上,至于原因,不言而喻。電子版的一樣能用,而且隨下隨用又節省成本,可謂好處多多。然而,事實是我這兩年花在這個類別上的費用越來越多。其實稍微花點力氣,還是可以找到免費的電子版的。是錢多人傻了嗎?我想不是。相對于電子版,實實在在可以觸碰的書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的優勢。
?首先,整理成冊的書具有系統性和權威性。曾經有段時間,我癡迷于看一些技術論壇。里面的知識點分析也頗為精彩,然而從這一篇篇技術博客中抽身而出,我發現我又發現我好像什么也沒學到?;蛘呓涍^一段時間后,留下的只是一個作者的名稱與搜索這篇博客的百度關鍵詞。對比,我感到非常懊惱,開始懷疑自己的記憶力。近日讀淺薄一書,作者提到,互聯網正在改變我們的腦神經,我們慢慢習慣于把記憶外包給互聯網了。我完全贊同作者的說法,也是因為我們把記憶外包了,所以我們的記憶力才日益下降。越來越碎片化的閱讀讓我們的大腦無所適從,我們的大腦并不擅長記憶跨越性太大的東西。網絡上支離破碎的知識點紛繁復雜,良莠不齊,對我們學習一樣新事物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一本書從頭到尾既有好的知識結構編排,又要經過好幾道工序與嚴格地審查,其系統性與嚴密性肯定好趕上幾個數量級。
?其次,實體書總有電子書所沒有的觸感。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時候我會有一些很微妙地感覺。略微有些凹凸的紙與指尖的觸摸的觸感,翻頁時清脆的聲音,捧在手上略微有些壓手的重量與當前頁所代表的厚度都給了我們的大腦非常感官的認識。這些細節對加深記憶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作用。比如我們經常跳過目錄直接通過某個知識點在書中的位置來檢索它,之所以能這么做,是因為我們得大腦已經多維度地對它進行了記憶。而這在電子書中是無法做到的。實實在在的書拉近了我們與知識的距離,這些知識我們不僅可以看得到,還能摸得到,聞得到,聽得到,測量得到。
?最后,實體書讓我們對我們更忠心于我們的知識。電子書獲取成本低廉,我們常常三心二意,小貓釣魚,今日看這本,明日看那本,到最后陷入一無所獲的境地。以載體來講,電子書一般都在手機,平板,kindle中閱讀。且不論幾千年的進化,我們的眼睛是否真的適應了電子屏材質,光電子設備中豐富多彩的應用就無時無刻不在誘惑著我們。
?電子書雖然無處不在,價格低廉,但相對來講,選擇紙制書籍會讓我們收獲更多。最后套用淺薄一書中的一段文字,向式微的紙制書籍致敬。原文如下:
?盡管我在圖書館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徜徉于狹長的書架過道上,被千千萬萬冊圖書環繞包圍,但是我從未有過今天所謂的“信息過載”的感覺。在那些圖書的靜默不語中,有一種沉穩寧靜的東西,為了等待合適的讀者出現,把它們取走,它們愿意一等數年,甚至數十年。那些書用它們布滿灰塵的模糊聲音跟我竊竊私語:“不要著急,我們哪里也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