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國醫盛晏”!今天我們來說說十大名醫之張仲景。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南陽鄧州市穰東鎮張寨村)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后人尊稱為醫圣。
說到張仲景的學術貢獻,一定得說說他的著作《傷寒雜病論》以及“辨證論治”理論的確立。張仲景博覽群書,傾盡畢生心血于公元200年—210年間寫成《傷寒雜病論》,并在書中系統的提出了“六經辨證”辨“傷寒病”,“臟腑辨證”辨“內科雜病”。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后世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后世醫家將《傷寒雜病論》與《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部難經》、《神農本草經》并稱中醫“四大經典”著作。
《傷寒雜病論》的著成,極大的推動了中醫的發展,可是原書早已失傳,緣由是《傷寒雜病論》成書的時候,紙張稀缺,印刷術又沒有發明。因此,書是寫在竹簡上的手抄本,公元219年,一代“醫圣”張仲景辭世。原著在民間開始手抄流傳,時光荏苒,加之流通困難,不久原書亡失。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是后人整理出來的。第一次參與整理的是晉代太醫令王叔和,利用其太醫令的身份,全力搜集《傷寒雜病論》的各種抄本,并最終找全了關于傷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為《傷寒論》。《傷寒論》著論22篇,記述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總計5萬余字,但《傷寒雜病論》中雜病部分卻失傳了。第二次是宋代一個叫王洙的翰林學士,其在翰林院書庫里發現了一本被蟲蛀了的竹簡,書名《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一部分內容與《傷寒論》相似,另一部分,是論述雜病的。后來,宋代名醫林億、孫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訂《傷寒論》時,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對照,知為仲景所著,于是更名為《金匱要略》刊行于世,至此我們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完整的《傷寒雜病論》。
關于張仲景的軼事頗多,篇幅所限,今天就給大家帶來其中有代表性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關于“堂”的來歷,我們都知道,北京有個300多年的老字號叫“同仁堂”,我生活的城市大連有一個“大仁堂”,在大連我工作出診的地方叫“正易堂”,為啥看中醫抓中藥的地方叫“堂”呢?這個“堂”和醫圣張仲景可是有割舍不斷的淵源。我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這個事。
?話說張仲景官拜長沙太守(相當于現在的省長級別),其人勤政愛民,醫術精湛,品德高尚,他很是割舍不下他的百姓與病人,但是在封建社會,醫生多是要到病人家中去看病的,而做為官員的張仲景又不好到老百姓家里去,可是不接觸病人,怎么給病人治療呢?另外長時間不臨床,自己的醫術也不會進步,這怎么辦呢?于是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并在衙門外貼出告示,通知老百姓,每月初一、十五兩日本府不辦公事 ,張太守端坐公堂,只為百姓看病。自打這以后,每月初一、十五太守府門前那是一個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甚至有的病人帶著行李遠道而來,張仲景勤政愛民,醫德高尚更是聲名遠播。百姓愛戴的稱張太守為“坐堂太守”,后世為了紀念張仲景,將在藥店坐診的醫生稱之為“坐堂醫”就是源于此。
第二個故事,是關于張仲景與餃子的故事,我們中國人,逢年過節舉家團圓必吃水餃,可是沒有幾個人知道餃子是張仲景發明的吧?我們中國人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也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話說張仲景從長沙太守的崗位上退休還鄉,路過白河,時至冬天,張仲景看到了許多無家可歸的流浪鄉親,衣不遮體,面黃肌瘦,由于天氣寒冷,很多人都凍傷了耳朵,甚至凍掉了耳朵,張仲景很是痛心。于是他研究出了一個治療凍傷的方子,將羊肉和一些發散風寒的藥物一起煮熟,然后將煮熟的羊肉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取名“嬌耳”,再下鍋煮熟后每人兩個“嬌耳”一碗藥湯,于那一年的冬至那天,開始舍藥治病,這個方子就是“祛寒嬌耳湯”。老百姓喝了藥湯,吃了“嬌耳”頓時就覺得身上發暖,耳朵發熱,從此以后就再也沒有人凍掉耳朵了。
后來張仲景就一直在家鄉河南南陽,給百姓看病,懸壺濟世,直到公元219年農歷乙亥年辭世,恰巧張仲景去世的那一天又剛好是農歷冬至,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至今河南還保留著關于餃子與耳朵有關的民謠,如南陽民謠: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洛陽民謠:冬至那天吃頓扁(扁食,餃子的別稱),不凍耳朵不凍臉。
下一期的“國醫盛晏”,我將給大家帶來“大話國醫——十大名醫(皇甫謐)”,歡迎大家繼續關注我的欄目,下期見!
“春風又綠江南岸,我的名字叫薛晏”
國醫大師石學敏院士學術傳承工作室
學術傳承人:薛晏
2017年4月10日
當你走進這里,生活會變成健康美好而充實!一直播:219079984 扶正健康產業集團:cyzt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