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文學市場充斥了特別多的暢銷書或者是名人名家推的必看書之類的,這些書籍往往占據了大半的書籍市場,同時也深受大眾的喜愛,感覺能夠從這些書中立即得到知識,所以這類書籍被好多老師稱為“快餐書籍”,同時帶來的就是一些“快餐文化”。
獲得大眾的青睞,每個人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將一些書籍定位是大救星,能夠解決棘手問題。確實現如今互聯網如此迅速,所帶來的就是不斷的改革、創新、突破,往往快文化之需就需要快餐書籍來補充。沒有時間去看一些經典的名著,也沒有時間去欣賞路邊的風景寫一篇優美的散文,都會集中精力分析當今的熱點,迎合大眾快餐文化之需,寫一些干貨文或者是正能量雞湯文來緩解對真正知識的渴望,總給自己心理的安慰:我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什么什么的。
所以有些聰明的人都喜歡把自己的人生經歷編輯成一本書,講述自己這一路是如何的艱辛,又是如何的面對挫折,接著又是如何的克服,然后遇到如何的機遇并且把握住他再怎樣怎樣走向成功。其實說到這里我也承認在當今迷茫期的大學生都會去看此類書籍,尤其是已經大四畢業了還沒有找到工作的時候,便迫切需要從一些勵志小說或者自轉去找到動力或者模仿主人公來規劃自己的人生。還有些聰明人或者企業的營銷大咖會將自己公司成功背后的營銷手冊或者是創業模式寫成一本書,于是市場上將這類書籍當成圣經一般捧在手中,然后每天在那里啃讀,一邊咀嚼一邊夸贊寫的好,真好!那可不唄往往這類書籍在無意識中將自己的品牌灌輸了進去同時會讓讀者感覺書寫的好,里面的商品更好。
為什么會這么說呢?其實最近也會去讀一些微信公眾大號的內容以及每天想想今天應該寫點兒什么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看一些快餐文化的書籍,這些書看得多了就會發覺都是一個套路,給你分享一些營銷案例、企業核心理念以及營銷自己的產品中遇到問題解決他們的方法等干貨的同時企業分享的不僅僅是一類干貨更多是自己的商品和自身的文化。讓大眾看完他的書籍之后不由得對他的商品產生好感同時讀者還會分享身邊的人一起去拜讀,知識的分享思維的碰撞,讓讀者從心底開始學習他的營銷理念同時打心底喜歡他們的產品,口碑也在這時候傳得更廣,因此營銷無處不在,就連現在的書本也成為了這類的工具。一個月以前自己一個月都看不完一本書,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鉆進了書店或者圖書館先從勵志叢書看起然后為了每日一千字的練筆,去拿一些暢銷書去死讀,然而這些東西在某一天突然感覺好虛,真正觸動人的只會是那么一會兒,過后并沒有什么太大的感觸,所以有時候在簡書上看到首頁的熱文的時候還想情不自禁的打開看看然后套路總是一樣的,我們總是沒有時間去慢慢品讀一本經典卻可以上網花好幾個小時去拜讀一些干貨,好像這些全都能成為自己的似得,著實令人無奈。
既然今天突然懂了,就分享了出來。個人意見,不針對任何企業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