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突然想到媽媽的周年祭快到了,而我竟沒有為她寫過一個字。我希望呈現給大家一篇哀而不傷、向先輩致敬的文章,但我還做不到。正如陶淵明所說“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我不應該以痛苦作文,我也沒有權利讓別人陪著我痛苦難過,這是我自己的事、自己的路,必須自己去承受、自己去面對。那一刻,我以為我可以動筆了,一篇題為《媽媽的話》的文章一下子就在心里成型了。首句就是——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比孫悟空幸福得多。每個人都有生養的父母,而他沒有。即便是最不幸的人,也肯定知道曾經有一個人在某時某刻,撫摸過我們稚嫩的臉龐,一直為我們牽腸掛肚……”
而在此刻看來,這句話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我們并不比孫悟空幸福!他無需承受喪親之痛,而我們不行!幸與不幸,誰能說誰更幸運,誰更不幸呢?
如果可以,我愿意永遠這樣錯下去。可是,沒有如果,也沒得選擇——這篇文章還沒有真正動筆,爸爸突然離世了。多么痛苦的領悟!世界上沒有最痛,只有更痛。
年首歲尾,二老相繼去世,我現在成了孤兒了,個中痛苦自不待言。這些日子里,長輩親友寬慰我很多,輩輩如此,人人皆是,早晚一樣。我接受這個事實,我也明白其中道理,但不知道如何才能消弭這錐心之痛。麻木、淡漠、遺忘?這不是我希望和滿意的狀態。可是,除了這些,還有更好的途徑嗎?
恍惚之間,我的腦海中時常出現孫悟空。
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孫悟空是一個情緒化的人物,喜形于色,率性而為。但在我看來,他的所有行為舉止,都只是一種表象,或者說刻意的表演(表現)。或許正是無父無母的境遇,造就了孫悟空這種性情(性格),他把內心和情感深深埋藏起來,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背后是一個孤獨的靈魂。“悲從中來”——這是西游記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恒久不去。
讀寫西游,一個難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不穿他的內心,猜不透他的情感。我無數次試圖走進他的內心去體會他的痛苦歡樂,去感悟他的所思所想,卻屢屢無功而返。而現在,我和他一樣都是孤兒了,也許能更深切地體會到他的孤獨了吧。于是,再次翻開西游記開篇——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四面更無樹木遮陰,左右倒有芝蘭相襯。蓋自開辟以來,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華,感之既久,遂有靈通之意,內育仙胎。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皆全。”
天真地秀,日精月華——誰說孫悟空無父無母?!
他的爹娘就是天地日月!
天地日月就是他的爹娘!
其實——
孫悟空并不孤單,爹娘日日夜夜陪伴著他!
孫悟空并不悲苦,爹娘時時刻刻照看著他!
而且,這份幸福和定靜永遠也不會失去!
我的爸爸媽媽,他們是萬千百姓中最尋常最平凡的,但在我心里,他們就是天地日月!
只要天地日月常在,我今后的日子里時時刻刻分分秒秒都有他們的陪伴和呵護!
想到這里,我似乎突然不再那么悲傷,也不再孤單、害怕。
悟空也是這樣的吧?
寫這篇文章,并非在宣泄個人心情,也不是隨意聯想、類比,借以自我安慰。以學術的態度去分析西游世界,我堅信“天地日月”的解讀是嚴肅的。很多文章以各種手法“揭秘”孫悟空的身世,什么如來、太上老君私生子之類的,恕我嗤之以鼻。名著之所以能夠成為名著,當有一種道、一股正氣充盈其中。我相信吳承恩老先生之所以把孫悟空設計成“無父無母”,并非隨意為之,也非討巧嘩眾,而是在告訴我們一些道理;即便他沒有這樣明確的目的,也不妨礙我們通過“天地日月”之喻獲得一些啟迪。
——天地日月之喻,與“萬物為芻狗”的道理相通,無論神仙還是凡夫俗子,都共享天地日月之福。眾生平等,這一點上也是一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如我們的父母。若能做如是想,無論順境逆境,都可獲得長久的動力,心無掛礙。雖說每一個靈魂都是孤獨的,但內心的定靜總要有所來從。古人說慎終追遠,經營好生活,首先要對生死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雖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但歸途也并非孤獨。
——天地日月之喻,與“英雄莫問出身”的觀念相當,個人自身的追求、努力、行止、福報才是成事之基。當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養好此身、過好此生,善待自己、成就自己,乃是對于父母最好的回報。英雄可以不問出身,但一定要回饋本源。
無疑吳承恩先生是識人性的,寫的是神話,處處體現的卻是人生、社會。即便是像孫悟空這樣神秘莫測、天賦秉異的人,其出身、經歷都深刻地影響著他的人生和性情。這乃是人生的底色,改變不了,最終也隱藏不了。大家看孫悟空大鬧天宮、大鬧地府、大鬧龍宮,玉帝、如來面前大大咧咧,都說是瀟灑自如,可如果把孫悟空當做活生生的一個人來看,就會發現這是典型的孤兒性格特征,也就會感受到他是多么的痛苦和辛苦。能成事是孫悟空的造化,但同時他也承受了比別人多的多的磨難。咬緊牙往前走,不吭聲,固然是堅強,但也少了些許真心。縱觀整部西游記,你可曾看到過孫悟空的精神世界?!
? ? ? ?丙申年十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