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寫了兩個月才出來的文章,剛開始發(fā)現我家兒子輸不起時就想寫出來一起探討這樣一個事情,后來由于下棋少這種情況很少發(fā)生,以為也許這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正常的表現,可能會不治而愈,所以就一直擱置。但是昨天又一次輸不起的表現,讓我不得不重視!
兩個月前豆豆下棋,結果又一次豆豆輸了,開始嗷嚎大哭。后來晚上睡覺說夢話,不停的重復“爸爸連著贏了我兩次,我不要爸爸贏”。當時我很驚詫,下棋本是娛樂,輸贏都很正常,為什么他就是不能正確對待,為什么就輸不起呢?后來,我們下棋都會使一下手段,故意讓他贏,只有在他贏得特別多的時候才真正的贏他一局。但這是最終解決該問題的辦法嗎?顯然不是!后來有一次我們下飛行棋,結果我扔的那么巧,又贏了。我對這豆豆說:“我今天運氣很好啊,我比你先到達的哦”,結果這小子一把抓起我的棋子給扔了,然后又是一場大哭,口中還一直嘟囔著“爸爸又贏了,我不要爸爸贏”。也許這一次是我表現的太高興刺激著他了吧!
之后下棋,我想到了一個辦法,采用三局兩勝定勝負的策略,讓孩子知道比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在乎一時的輸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盡量保證每次最終的結果都是他贏,但是過程中我會讓他輸一局。結果這種做法還很奏效,每次他輸了一局的時候總是說“再來,下次我會贏的”。所以長期以來我以為孩子已經能正確的面對輸贏了,但是昨天下棋輸了又一次悶悶不樂,最后委屈的哭了,才讓我清醒,孩子輸不起的問題估計會變成一個長期需要解決的問題了。
其實網上也有很多家長提出太多類似的情況,昨天我也跟豆豆一起看了一期針對孩子輸不起的心理節(jié)目,過程中不斷給豆豆講道理,最終我說:“輸贏都是正常的,我們能不能接受輸的結果?”“能...”豆豆說,但是我明顯的感覺這個回答并不堅定。
簡單分析為什么小孩有輸不起的問題,既有主觀因素,但更多的是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首先,每個人都想得到贊美而不是打擊,每個人都想贏而不想輸,這是人的天性。只不過大人對于輸贏能拿得起放得下,即使不高興我們也善于偽裝。但小孩子童叟無欺,喜怒哀樂而形于色,這是天性使然!豆豆經常掛嘴邊的就是“我厲不厲害?”,大家都說“厲害”,他就特別興奮;相反如果大家說“不厲害”,他就會一直給你表現,直到你說“厲害”為止。
其次,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全家人圍著轉,物質條件自不用說,在精神層面由于全家過度的呵護,讓他們心里有一種唯我獨尊的優(yōu)越感,一個沒有經受過挫折的人,怎么能正確面對失敗呢?過分的嬌寵孩子,才是讓孩子輸不起的最大因素。就像豆豆問厲不厲害,我們全家人不分好壞,總是討好的說“厲害”一樣,溫室里待久了,又怎能面對風霜。
最后,大人的表現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昨天我突然發(fā)現豆豆現在會說“我靠”了,讓我很害怕,也許是自己時不時的冒出這樣的口頭禪,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不僅記住了,而且還能正確應用到語境中?,F在孩子的學習能力都非常強,我們平時對于輸贏的態(tài)度和表現也時刻的影響孩子,如果自己都輸不起,對于輸贏喋喋不休的爭論,或者夫妻間的爭吵一定要分割輸贏,怎么又能讓孩子正確的面對輸贏呢?
我們不能打擊孩子的天性,他們的真實是人這一輩子最彌足珍貴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環(huán)境,讓他們不太在意輸贏,但又要保持一顆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
首先,我們應該合理的給孩子進行挫敗教育。通過人為制造一些小的失敗或者不得意的事情和場景,讓孩子對失敗有種感覺。在失敗的過程中我們要教給孩子不要太在意失敗,因為失敗才能體會成功的愉悅。當然這個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要一下子挫敗感太強,導致孩子對失敗的恐懼,可能就會適得其反。
其次,我們應該對孩子的輸贏保持正向關注。不能對于孩子的輸贏愛答不理,不能對于孩子的勝利過于夸贊,更不能對孩子的某次失敗妄加指責。當他成功時我們要適可而止的夸贊,更多的是鼓勵。當他失敗時,我們要告知失敗是暫時的,只要下次努力,會成功的。
最后,我們不要將自己的情緒帶到孩子身邊。比如打牌輸了,輸贏雙方可能會打嘴仗;比如工作上的不順心會和家人討論,并傳遞一種挫敗后的低落情緒;比如生活中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吵。一定謹記:小孩的習慣都是大人養(yǎng)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