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決定加入月讀《傳習錄》,每日堅持靜心月讀,感覺收獲頗豐,雖俗事太多,閱讀時間有限,進步太慢,但是也享受到了堅持的喜悅,感受到心的洗滌。
? 先生曰;心即是性,性即是理。問曰;人皆有心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答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人的心就是本性,就是道,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從心而發,從天道本性而來,才是正本,是善德,那些不善的人事,是因為失去了本我的天性,道不正,才有不善。
? “析之有以極其精而不亂,然后合之有以盡其大而無余”。這句子拗口難懂,放到以后有時間好好查一下意思,不是先生為何用“精一”作答?
“其要只在致中和,致中和只在謹獨”。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養達到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十分和諧的境界,也就是符合“中庸”的標準,慎獨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先生所述人情事變,關鍵就是“中庸”和“慎獨”,還是修心!不管外部的事情多么紛繁復雜,只要把自己的心修好,其他的一切都不是事!這也是我們要努力學習做到的,遇到任何事情,先把自己的心擺正,才能出來起來游刃有余,不偏不倚,從容面對,即是有不理想的結果,也是問心無愧,修心是最主要的事情。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還是那句話“定則天下安”,沒有心鬼哪來的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