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中,我們優先要做的事情,應該是讓自己具備一些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而不是直接奔著方法和技巧去。《運營之光》一書中,作者分享了一下作為一名優秀的運營應該有的幾種思維方式:
(一)流程化思維
一個優秀的運營和一個普通人之間會存在的一個核心差別,就是優秀的運營拿到一個問題后,會先回歸到流程,先把整個問題的全流程梳理出來,然后再從流程中去尋找潛在解決方案。而對普通人來說,則更可能會直接拍腦袋給出解決方案。
開展任何項目我們可以遵循以下這樣3個步驟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1.界定清楚我想要的目標和結果;
2.梳理清楚,這個問題從起始到結束的全流程是怎樣的,會經歷哪些主要的環節;
3.在每一個環節上,我們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給用戶創造一些不同的體驗,以有助于我們最終達成期望實現的結果。
個人思考:這個思維方式其實和如何把“大象放進冰箱”的思維方式是相同的,當我們拿到很多課題的時候,一開始我們會覺得很難不知從何入手,覺得“把大象放進冰箱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事情”,而當我們把問題流程化的拆解,再針對流程中的問題一一解決,我們就會發現問題最終是可以被我們突破的。
例如,最近在看黃有璨的這篇《運營之光》,我希望這本書讀完之后對我的工作有實質性的幫助。那我要如何做才能到達效果呢?
我按照這個思維,進行了流程化思考和執行:
①認真閱讀每一章的內容;
②閱讀之后寫讀書筆記;
③聯系自己的工作進行專題輸出。
這樣流程化的好處是,非常明確每一步自己要做什么,按照流程推進,然后逐個擊破,就會呈現效果。
(二)精細化思維
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運營,需要具備很強的精細化思維和精細化管理能力。
必須要能夠把自己關注的一個大問題拆解為無數細小的執行細節,并且要能夠做到對于所有的這些小細節都擁有掌控力。
個人思考:其實寫作就是一個需要運用到精細化思維的工作,在寫一篇文章的時候,先把自己要描述的大問題拆解成無數個小問題,然后再向每個小問題填充自己的思考和素材,例如黃有璨在寫運營的思維方式的時候,把思維方式拆解為這四個,然后再分別分析和舉例,最后完整詮釋何謂一個優秀運營的思維方式,有血有肉,讀來容易理解和記憶。
(三)杠桿化思維
“好的運營,是有層次感的。”這是黃有璨反復在書中提到的觀點,指出我們總是需要先做好做足某一件事,然后再以此為一個核心杠桿點,去撬動更多的事情和成果發生。一個優秀的運營,腦子里也一定要時刻保持對于這個問題的思考:圍繞著我想要達成的結果,當前可能有哪些東西可以成為我的杠桿點?
個人思考:我想成為XX平臺的簽約作者,認真寫好每一篇文章是我的核心杠杠點,除了這個點,還有哪些可以成為我的杠杠點呢?通過其他平臺增加我在XX平臺的流量?認識更多XX平臺的小伙伴,希望他們為自己增加更多的“喜歡”等。
(四)生態化思維
好的運營,其實無非就是在不斷“做局”和“破局”。
而“做局”這件事,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在搭建一個生態。所謂生態,其實就是一個所有角色在其中都可以互為價值、和諧共存、共同驅動其發展和生長的一個大環境。
個人思考:我們所在的每個微信群,其實就是一個個小“生態”,是群主和群管理員在“做局”,如果他們想要群里的小伙伴都很活躍,就要讓群成員彼此都能給其他人多少提供和創造一些價值,讓這個群可以自然良性發展下去。
黃有璨在書中說,互聯網運營與傳統運營的一個很大的差異點,就是我們會有更大的空間和機會,基于線上去搭建起來一個可良性循環的生態。而能否成功搭建起來生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能夠梳理清楚并理解一個生態間的各種價值關系。
個人思考:以職場中的工作微信群這種生態為例,群主和群管理員一般是項目小組中的管理層人員,群成員則是這個項目小組的普通成員,群主/群管理員:制定項目的規則和管理機制,為群成員提供項目資源和方法渠道,而群成員則是按照項目細分各司其職,為達成業績不斷獲取資源和解決問題,他們彼此之間又互相“利用”,共同推進項目開展。社群其實就是小生態,我們在運營和管理的時候,必須要有一些生態的概念和模型。
這些思維這是“運營之光”的所在,但對我們來說這些思維方式不僅是做運營需要的,我們在職場中處理任何項目都需要有這樣的思維方式,它們幫助我們照著目標快速執行任何一項任務和解決任何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