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讀《資治通鑒》之漢紀七

? ? ? 當初,漢宣帝聽說王褒很有才干,召見他,命他作了一篇《圣主得賢臣頌》。文中說到:“賢才,是國家的工具。任用的官吏賢能,辦事進退簡易,又能普遍獲得良好的功效;使用的工具鋒利,花費很少的力量就能取得很多的成果。所以,如果工匠使用的工具不夠鋒利,即使勞筋動骨,終日辛苦;而使用精巧的工具,則能鑄造出‘干將’寶劍。假使派眼神好的離婁負責測量,魯班砍削木材,測量百丈面積,修建五層高臺也不會失誤,這是因為用人得當。蠢人騎劣馬,即使勒破馬嘴,抽壞馬鞭,也不能前進;而由精于騎術的王良騎乘名種良駒,由善于改進車輛的韓哀侯駕駛快疾的寶馬拉著馬車周游天下,即使是萬里之遙,也不過喘口氣的工夫就能到達,為什么這么快呢?因為人馬相得益彰之故。所以,身穿涼爽的麻布衣的人,不苦于盛夏的暑熱;身穿溫暖柔軟的貂、狐皮衣的人,不擔憂嚴冬的寒冷。原因何在?因為他們擁有相應的工具而易于防備。賢人、君子,也正是圣明的君王易于治理天下的工具。從前,周公為了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沐浴一次要束起三次頭發,所以才會出現監獄空閑的盛世;齊桓公在庭中燃起火炬,為的是不分晝夜地接待賢士,所以才能九合諸侯,稱霸天下。由此看來,作為君王,只有首先不辭辛苦地訪求賢才,然后才能享受所得賢才給他帶來的安逸。作為人臣也是如此。過去,賢能的人在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之前,貢獻策略,君王不用;陳述建議,君王不聽;作官不能施展他的能力,遭斥逐也并非有什么過失。所以,伊尹曾經背著飯鍋菜板去做廚師,姜太公曾經操刀殺牛,百里奚曾經自賣,寧戚曾經喂牛,都經歷過憂患及至遇到圣主明君,出謀劃策都符合主上的心意,規勸進諫立即被主上接受,無論進退都能顯示其忠心,擔任官職也能施展其本領,接受君王賜給的封爵、土地,光宗耀祖。所以,世間必須先有圣明智慧的君王,然后才有賢能的臣子?;[而興風,龍飛而生云,蟋蟀到秋天才鳴叫,甲蟲在陰濕崐處才會出現。《易經》上說:‘飛龍在天,有利于選拔賢才?!对娊洝飞险f:

  ‘濟濟賢才,生于周國?!?,世道太平,君主圣明,才俊之士自會來臨。君王勉力于上,人臣恭謹于下,聚精會神,相得益彰,即使用伯牙演奏他的‘遞鐘’名琴,逢蒙使用他的‘烏號’神弓也不足以比喻君臣之間的融洽。所以圣主必須等待賢臣來輔佐,才能光大功業;賢臣只有等待圣主的賞識,才能顯示才干。上下互相需要,彼此欣悅,這是千年一次的際遇,言論見解無所猜疑,猶如羽毛遇到順風,巨鯨縱橫大海,如此得意,那么何禁不止,何令不行?圣賢的教化,必將傳播四方,永無窮盡。所以,圣主不必處處窺望就已看得明白,不必時時側耳就已聽得清楚,使天下太平的責任已經盡到,安樂悠閑的愿望已經實現,祥瑞自然降臨,壽命自然無疆,何必像彭祖那樣俯仰屈伸,像王僑、赤松子那樣呼吸吐納,去尋覓與世隔絕的仙境呢!”此時,漢宣帝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王褒在文中特別提及。

? ? 漢宣帝頗注重修飾,其宮室、車馬、服飾都超過漢昭帝之時。外戚許、史、王氏家族尊貴受寵。諫大夫王吉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以圣明的資質總攬萬方事務,專心思慮天下大事,將實現太平盛世。每次頒下詔書,百姓們就如同生命重新開始一樣歡欣鼓舞。我想,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陛下對百姓的最大恩德,卻不能說是為政的根本。想使國家大治的圣主并不經常出現,而如今的公卿大臣有幸遇到圣主出現,言聽計從,但未能制定出建立萬世基業的長遠規劃,未能輔助圣明君主創立可與夏、商、周三代媲美的太平盛世。當今的政務主要著眼于朝會、財政報告、審判、處理訟案而已,這并非建立太平盛世的基礎。我聽說,老百姓雖然軟弱,卻無法戰勝他們;雖然愚昧,卻不可欺騙他們。圣主獨處深宮,所作的決定,恰當則受到天下人的稱頌,失當則被天下人紛紛議論,所以應小心地挑選身邊的助手,審慎地擇用執行命令的官員。使身邊的助手能夠幫助君王端正自身,執行命令的官員能夠宣示圣德,這才是君王的根本要務??鬃诱f:‘使君王平安、百姓得到治理,沒有比推行禮更好的了?!@不是一句空話。作為君王,在尚未制定出新的禮儀之前,應引用古代圣明君王制定的、與當今情況相適應的禮付諸實施。我希望陛下能上承天心,發展崐大業,與公卿大臣以及儒生一起研究古代的禮儀制度,推行圣王的制度,使全體百姓都能達到仁義、福壽的境地。果真如此,風俗怎會不如周成王、周康王之時,壽命怎能不像殷高宗武?。≈攲⑽铱吹降漠斍叭藗兯非蟮牟缓嫌谡赖默F象分別列出,奏明陛下,請陛下裁決?!蓖跫J為:“當今世俗,娶妻、嫁女的費用沒有節制,使貧苦的人無力承擔,以至于不敢生孩子。再有,列侯娶天子的女兒,稱為‘尚公主’,國人娶諸侯王之女,稱為‘承翁主’,讓男子事奉婦女,丈夫屈從妻子,顛倒了陰陽之位,所以才多次發生女人為亂的情況。古人在衣服、車馬方面,嚴格規定了尊卑貴賤的區別;如今卻上下不分,混亂一團,人人各隨自己的喜好制作,所以貪圖財物,追求利祿,甚至連死都不怕。周朝之所以能不用刑罰而使天下大治,是因為他們都將邪惡禁絕在發生之前。”又說:“舜、湯不用三公、九卿的后代而遴選皋陶、伊尹,不仁之人自然遠去。如今卻使庸俗官吏的子弟因其父兄的關系得以擔任官職,這些人大多驕橫傲慢,不通古今,無益百姓。應公開征選賢能人才,廢除保薦子弟為官的‘任子令’;陛下的外家和故舊,可以賞賜豐厚的財物,卻不宜讓他們身居重要官位。除去‘角抵’游戲,減少樂府藝人,節省尚方用度,在天下人面前明確表示提倡節儉。古代的工匠不雕刻細致的裝飾,商賈不販賣奢侈物品,并非古代的工匠和商賈唯獨賢明,而是政令教化使他們如此的?!睗h宣帝認為王吉的話迂腐可笑,并不重視,于是王吉以有病為借口,辭職回鄉。

? ? 趙充國經常注意向遠處派出偵察兵,行軍時一定做好戰斗準備,扎營時一定使營壘堅固,他特別老成持重,愛護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戰計劃,然后再進行戰斗。他率軍向西來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豐富的飲食讓將士們飽餐,將士們都愿意為他所用。羌軍多次挑戰,趙充國堅守不出。漢軍從抓到的羌軍俘虜口中得知,羌人各部首領多次相互責備說:“告訴你不要造反,如今天子派趙將軍率軍前來,趙將軍已然八九十歲了,善于用兵,現在我們就是想一戰而死,辦不到嗎!”最初,、兩部首領靡當派其弟雕庫來報告西部都尉說:“先零部企圖造反?!睅滋旌螅攘悴抗辉旆?。雕庫同族的人有不少在先零部中,于是都尉將雕庫留為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無罪,便將其放回,讓他轉告羌人各部首領說:“大兵前來,只殺有罪之人,請你們自相區別,不要與有罪者一同去死。天子要我告訴各部羌人,犯法者只要能主動捕殺同黨,就可免罪,仍按功勞大小賜給數量不同的錢財,并將捕殺之人的妻子兒女和財物全部賜給他?!壁w充國打算先以威信招降、及其他被先零部脅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聯合叛漢的人計劃,等到他們疲憊不堪時,再發動攻擊。

  時上已發內郡兵屯邊者合六萬人矣。酒泉太守辛武賢奏言:“郡兵皆屯備南山,北邊空虛,勢不可久。若至秋冬乃進兵,此虜在境外之冊。今虜朝夕為寇,土地寒苦,漢馬不耐冬,不如以七月上旬赍三十日糧,分兵出張掖、酒泉,合擊、在鮮水上者。雖不能盡誅,但奪其畜產,虜其妻子,復引兵還,冬復擊之,大兵仍出,虜必震壞?!碧熳酉缕鋾鋰?,令議之。充國以為:“一馬自負三十日食,為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又有衣裝、兵器,難以追逐。虜必商軍進退,稍引去,逐水草,入山林。隨而深入,虜即據前險,守后厄,以絕糧道,必有傷危之憂。為夷狄笑,千載不可復。而武賢以為可奪其畜產,虜其妻子,此殆空言,非至計也。先零首為畔逆,他種劫略,故臣愚冊,欲捐、暗昧之過,隱而勿章,先行先零之誅以震動之。宜悔過反善,因赦其罪,選擇良吏知其俗者,拊循和輯。此全師保勝安邊之冊?!?/p>

  此時,漢宣帝已征發內地郡國的軍隊達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說:“各郡軍隊都屯扎在南山,使北部邊疆空虛,其勢難以長久。如等到秋冬季節再出兵,那是敵人遠在邊境之外的策略,如今羌人日夜不停地進行侵擾,當地氣候寒冷,漢軍馬匹不能過冬,不如在七月上旬,攜帶三十日糧,自張掖、酒泉分路出兵,合擊鮮水之畔的、兩部羌人。雖不能全部剿滅,但可奪其畜產,擄其妻子兒女,然后率兵退還,到冬天再次進攻。大軍頻繁出擊,羌人必定震恐?!睗h宣帝將辛武賢的奏章交給趙充國,命他發表意見。趙充國認為:“每匹馬要載負一名戰士三十日的糧食,即米二斛四斗,麥八斛,再加上行裝、武器,難以奔馳追擊。敵人必然會估計出我軍進退的時間,稍稍撤退,追逐水草,深入山林。我軍隨之深入,敵人就占據前方險要,扼守后方通路,斷絕我軍糧道,必使我軍有傷亡危險的憂慮,受到夷狄之人的嘲笑,這種恥辱千 年也無法報復。而辛武賢認為可以擄奪羌人的畜產、妻子兒女等,這怕是一派空話,不是最好的計策。先零為叛逆禍首,其他部族只是被其脅迫,所以,我的計劃是:舍棄、兩部昏昧不明的過失,暫時隱忍不宣,先誅討先零,以震動羌人,他們將會悔過,反過來向善,再赦免其罪,挑選了解他們風俗的優秀官吏,前往安撫和解。這才是既能保全部隊,又能獲取勝利、保證邊疆安定的策略。”

  天子下其書,公卿議者咸以為“先零兵盛而負、之助,不先破、崐,則先零未可圖也。”上乃拜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即拜酒泉太守武賢為破羌將軍,賜璽書嘉納其冊。以書敕讓充國曰:“今轉輸并起,百姓煩擾,將軍將萬余之眾,不早及秋共水草之利,爭其畜食,欲至冬,虜皆當畜食,多臧匿山中,依險阻,將軍士寒,手足皸瘃,寧有利哉!將軍不念中國之費,欲以歲數而勝敵,將軍誰不樂此者!今詔破羌將軍武賢等將兵,以七月擊羌;將軍其引兵并進,勿復有疑!”

  漢宣帝將趙充國的奏章交給公卿大臣們討論,大家都認為:“先零兵力強盛,又依仗、的幫助,如不先破、,就不能進攻先零?!庇谑菨h宣帝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頒賜詔書嘉勉辛武賢的建議,并寫信責備趙棄國說:“如今到處都在向前方輸送軍糧,使百姓受到煩擾,將軍率領大軍一萬余人,不及早利用秋季水草茂盛的時機,爭奪羌人的牲畜、糧食,卻要等到冬季再行出擊,但那時羌人都會積蓄糧食,多數藏匿于深山之中,據守險要,而將軍士卒寒苦,手足皸裂,難道會有利嗎!將軍不念國家耗費巨大,只想拖延數年而取勝,哪位將軍,不愿這樣!現在詔令破羌將軍辛武賢等率兵于七月進擊、,將軍率兵同時出擊,不得再有遲疑!”

  充國上書曰:“陛下前幸賜書,欲使人諭,以大軍當至,漢不誅,以解其謀。臣故遣豪雕庫宣天子至德;、之屬皆聞知明詔。今先零羌楊玉阻石山木,候便為寇,羌未有所犯,乃置先零。先擊,釋有罪,誅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余?!衷唬骸茟鹫咧氯耍恢掠谌??!袂加麨槎鼗汀⒕迫?,宜飭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坐得致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致虜之術而從為虜所致之道,臣愚以為不便。先零羌虜欲為背畔,故與、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不能無恐漢兵至而、背之也。臣愚以為其計常欲先赴、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羌,先零必助之。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適使先零得施德于羌,堅其約,合其黨。虜交堅黨,合精兵二萬余人,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眾,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如是,虜兵浸多,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于臣之計,行誅先零已,則、之屬不煩兵而服矣。先零已誅而、不服,涉正月擊之,得計之理,又其時也。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戊申,充國上奏。秋,七月,甲寅,璽書報,從充國計焉。

  趙充國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上次賜我書信,打算派人勸諭部羌人,大軍將會前來,但漢朝并不是要征討他們,以此來瓦解羌人聯合叛漢的計劃。所以我派部首領雕庫去宣示天子盛德,、兩部羌人都已聽到了天子的明詔。如今先零羌首領楊玉憑借山中樹木巖石自保,并尋機出山騷擾,而羌并無冒犯行為,卻放過有罪的先零,先打無辜的羌,一個部族起來叛亂,卻給兩個部族留下傷害,實在違背陛下原來的計劃!我聽說兵法上講:‘不足以進攻的力量,用于防守卻能有余。’又說:‘善于打仗的人,能主動引誘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引誘。’如今羌企圖進犯敦煌、酒泉,本應整頓兵馬,訓練士卒,等待敵人前來,坐在那里,用引誘敵人的戰術,以逸擊勞,這才是取勝之道?,F在唯恐二郡兵力單薄,不足防守,卻出兵進攻,放棄引誘敵人的戰術,而被敵人所引誘,我認為不利。先零羌打算背叛我朝,所以才與、化解怨仇,締結盟約,但其內心深處不能不害怕漢軍一到而、背叛他們。我認為先零時常希望能先為、解救危急,以鞏固他們的聯盟。先攻羌,先零肯定會援助他們。現在,羌人的馬匹正肥,糧食正多,攻擊他們,恐怕不能造成傷害,而正好使先零有機會施德于羌,鞏固其聯盟,團結其黨羽。先零鞏固其聯盟之后,會合精兵二萬余人,脅迫其他弱小部族,歸附者逐漸增多,像莫須部羌人之類的弱小部族,要想脫離其控制就不容易了。果真如此,則羌人兵力逐漸增多,要征討他們,就需增加幾倍的力量,我恐怕國家的憂煩困擾,當以十年計,而不只二三年了。按我的計劃,先誅殺了先零,則、之流不必再勞煩軍隊,就可順服。如先零已經誅殺,而、等仍不肯屈服,等到明年正月再攻擊他們,則不但合理,而且適時。現在進兵,實在看不到有什么利益!”戊申(二十八日),趙充國奏聞朝廷。秋季,七月甲寅(初五),漢宣帝頒賜詔書,采納趙充國的計劃。

  充國乃引兵至先零在所。虜久屯聚,懈弛,望見大軍,棄車重,欲渡湟水崐,道厄狹;充國徐行驅之?;蛟唬骸爸鹄羞t?!背鋰唬骸按烁F寇,不可迫也。緩之則走不顧,急之則還致死。”諸校皆曰:“善?!碧敻八缢勒邤蛋?,降及斬首五百余人。虜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兩。兵至地,令軍毋燔聚落、芻牧田中。羌聞之,喜曰:“漢果不擊我矣!”豪靡忘使人來言:“愿得還復故地?!背鋰月劊磮蟆C彝鼇碜詺w,充國賜飲食,遣還諭種人。護軍以下皆爭之曰:“此反虜,不可擅遣!”充國曰:“諸君但欲便文自營,非為公家忠計也!”語未卒,璽書報,令靡忘以贖論。后竟不煩兵而下。

  于是趙充國率兵進抵先零地區。羌人屯兵已久,戒備松懈,忽見漢軍大兵來到,慌忙拋棄車馬輜重,企圖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率軍緩緩前行,驅趕羌軍。有人對趙充國說:“要取得戰果,推進速度不宜遲緩?!壁w充國說:“這是走投無路的敵兵,不可逼迫太急。緩慢追擊,他們只逃跑不回頭;逼迫太急,則回頭死戰?!备魑卉娦6颊f:“有理?!鼻既说羧胨醒退罃蛋偃耍督导氨粷h軍所殺達五百余人,漢軍繳獲馬、牛、羊十萬余頭,車四千余輛。漢軍行至地,趙充國下令不得焚燒羌人村落,不得在羌人耕地中牧馬。羌聽說后,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打我們!”其首領靡忘派人前來對趙充國說:“希望能讓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壁w充國上奏朝廷,未得到回音。靡忘親自前來歸降,趙充國賜其飲食,派他回去告諭本部羌人。護軍及以下將領都說:“靡忘是國家叛逆,不能擅自放走!”趙充國說:“你們都只是為了文墨之便,自我營護,并不忠心為國家著想!”話未講完,詔書來到,命靡忘將功贖罪。后羌終于未用兵而平定。

  上詔破羌、強弩將軍詣屯所,以十二月與充國合,進擊先零。時羌降者萬余人矣,充國度其必壞,欲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作奏未上,會得進兵璽書,充國子中郎將懼,使客諫充國曰:“誠令兵出,破軍殺將,以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即利與病,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充國嘆曰:“是何言之不忠也!本用吾言,羌虜得至是邪!往者舉可先行羌者,吾舉辛武賢;丞相御史復白遣義渠安國,竟沮敗羌。金城、湟中谷斛八錢,吾謂耿中丞:‘糴三百萬斛谷,羌人不敢動矣!’耿中丞請糴百萬斛,乃得四十萬斛耳;義渠再使,且費其半。失此二冊,羌人致敢為逆。失之豪厘,差以千里,是既然矣。今兵久不決,四夷卒有動搖,相因而起,雖有知者不能善其后,羌獨足憂邪!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漢宣帝下詔書命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率兵前往趙充國屯兵之處,于十二月與趙充國會合,進攻先零。當時,羌人投降漢軍已一萬有余了,趙充國估計羌人肯定要失敗,打算撤除騎兵,以步兵在當地屯墾戍衛,等待羌人因自身疲憊而敗亡。奏章寫好,還未上奏,恰于此時接到漢宣帝命其進兵的詔書。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感到害怕,便讓幕僚去勸趙充國說:“假如出兵會損兵折將,傾覆國家,將軍堅持己見,防守不出也還可以。而如果只是利與弊的區別,又有什么可爭執的呢?一旦違背了皇上之意,派御史前來責問,將軍本身不能自保,又怎能保證國家的安全!”趙充國嘆息說:“這話是多么不忠!若是原來就采納我的意見,羌人能發展到這一步嗎!當初,推薦先去西羌巡行的人選,我推薦了辛武賢;而丞相、御史又奏請皇上,派義渠安國前去,結果敗壞了大事。金城、湟中地區谷價一斛八錢,我曾對司農中丞耿壽昌說:‘只要我們購買三百萬斛谷物儲備,羌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了?!鄄埱筚徺I一百萬斛,實際只得四十萬斛而已,義渠安國再次出行,又用去一半。這兩項計劃都未實現,才使羌人敢于叛逆。正所謂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今戰事長期不能結束,如果四方蠻夷突然動搖,借機相繼起兵造反,即使高明的人也無法收拾,豈只是羌人值得憂慮!我誓死也要堅持我的意見,皇上圣明,可以向他陳述我的忠言?!?/p>

  遂上屯田奏曰:“臣所將吏士、馬牛食所用糧谷、茭稿,調度甚廣,難久不解,徭役不息,恐生他變,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且羌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故臣愚心以為擊之不便!計度臨羌東至浩,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臣前部士入山,伐林木六萬余枚,在水次。臣愿罷騎兵,留步兵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屯要害處,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田事出,賦人三十畝;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各千,就草為田者游兵,以充入金城郡崐,益積畜,省大費。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謹上田處及器用簿?!?/p>

  于是,趙充國上書請求屯田說:“我率領的將士、馬牛食用的糧食、草料須大范圍地從各處征調,羌亂長久不能解除,則徭役不會止息,又恐發生其他變故,為陛下增加憂慮,確實不是朝廷克敵制勝的上策。況且,對羌人之叛,用智謀瓦解較易,用武力鎮壓則較難,所以我認為進攻不是上策!據估計,從臨羌向東至浩,羌人舊有的私田和公田,民眾沒有開墾的荒地,約有二千頃以上,其間驛站多數頹壞。我以前曾派士卒入山,砍伐林木六萬余株,存于湟水之濱。我建議:撤除騎兵,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別屯駐在要害地區,待到河水解凍,木材順流而下,正好用來修繕鄉亭,疏浚溝渠,在湟以西建造橋梁七十座,使至鮮水一帶的道路暢通。明年春耕時,每名屯田兵卒分給三十畝土地;到四月草木長出后,征調郡屬騎兵和屬國胡人騎兵各一千,到草地為屯田者充當警衛。屯田收獲的糧食,運入金城郡,增加積蓄,節省大量費用?,F在大司農運來的糧食,足夠一萬人一年所食,謹呈上屯田區劃及需用器具清冊。”

  上報曰:“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

  漢宣帝下詔詢問趙充國說:“如按照將軍的計劃,羌人叛亂當何時可以剿滅?戰事當何時能夠結束?仔細研究出最佳方案,再次上奏!”

  充國上狀曰:“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百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U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心離,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羌虜瓦解,前后降者萬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眾,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示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以閑暇時,下先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墮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內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又亡驚動河南大使生他變之憂,十也。治隍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詔采擇!”

  趙充國上奏說:“我聽說,帝王的軍隊,應當不受什么損失就能取得勝利,所以重視謀略,輕視拚殺?!秾O子兵法》說:‘百戰百勝,并非高手中的高手,所以應先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U夷外族的習俗雖與我們禮義之邦有所不同,但希望能躲避危害,爭取有利,愛護親屬,懼怕死亡,則與我們一樣?,F在,羌人喪失了他們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牧草,逃到遙遠的荒山野地,為自己的寄身之地而發愁,骨肉離心,人人都產生了背叛之念。而此時陛下班師罷兵,留下萬人屯田,順應天時,利用地利,等待戰勝羌人的機會。羌人雖未立即剿滅,然可望于一年之內結束戰事。羌人已在迅速瓦解之中,前后共有一萬七百余人投降,接受我方勸告,回去說服自己的同伴不再與朝廷為敵的共有七十批,這些人恰是瓦解羌人的工具。我謹歸納了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十二項有益之處:九位步兵指揮官和萬名官兵留此屯田,進行戰備,耕田積糧,威德并行,此其一。因屯田而排斥羌人,不讓他們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使其部眾貧困破敗,以促成羌人相互背叛的趨勢,此其二。居民得以一同耕作,不破壞農業,此其三。騎兵,包括戰馬一個月的食用,能夠屯田士兵維持一年,撤除騎兵可節省大量費用,此其四。春天來臨,調集士卒,順黃河和湟水將糧食運到臨羌,向羌人顯示威力,這是后世御敵的資本,此其五。農閑時,將以前砍伐的木材運來,修繕驛站,將物資輸入金城,此其六。如果現在出兵,冒險而無必勝把握;暫不出兵,則使叛逆羌人流竄于風寒之地,遭受霜露、瘟疫、凍傷的災患,我們則坐著得到必勝的機會,此其七??梢员苊庠庥鲭U阻、深入追擊和將士死傷的損害,此其八。對內不使朝廷的崐威嚴受到損害,對外不給羌人以可乘之機,此其九。又不會驚動黃河南岸大部落而產生新的事變,增加陛下之憂,此其十。修建隍中的橋梁,使至鮮水的道路暢通,以控制西域,揚威千里之外,使軍隊從此經過如同經過自家的床頭一般容易,此其十一。大費用既已節省,便可不征發徭役,以防止出現預想不到的變故,此其十二。留兵屯田可得此十二項便利,出兵攻擊則失此十二項便利,請陛下英明抉擇!”

  上復賜報曰:“兵決可期月而望者,謂今冬邪,謂何時也?將軍獨不計虜聞兵頗罷,且丁壯相聚,攻擾田者及道上屯兵,復殺略人民,將何以止之?將軍孰計復奏!”

  漢宣帝再次回復說:“你說可望于一年之中結束戰事,是說今年冬季嗎?還是何時?難道你不考慮羌人聽說我們撤除騎兵,會集結精銳,攻襲騷擾屯田兵卒和道路上的守軍,再次殺掠百姓,我們將用什么來制止?將軍深入思考后再次上奏?!?/p>

  充國復奏曰:“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先零羌精兵,今余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畔還者不絕。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地有吏卒數千人,虜數以大眾攻之而不能害。今騎兵雖罷,虜見屯田之士精兵萬人,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亦不敢將其累重,還歸故地。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冊也。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臣聞戰不必勝,不茍接刃;攻不必取,不茍勞眾。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但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內自罷敝,貶重以自損,非所以示蠻夷也。又大兵一出,還不可復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復更發也。臣愚以為不便。臣竊自惟念:奉詔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亡尺寸之功,偷得避嫌之便,而亡后咎余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趙充國再次上奏說:“我聽說,軍事行動以謀略為根本,所以多算勝于少算。先零羌之精兵,如今剩下不過七八千人,喪失了原有的土地,分散于遠離家鄉的地區,挨餓受凍,不斷有人叛逃回家。我認為他們崩潰敗亡的時間可望以日月計算,最遠在明年春天,所以說可望于一年中結束戰事。我看到,北部邊疆自敦煌直到遼東,共一萬一千五百多里,守衛邊塞的官吏和戍卒有數千人,敵人多次以大兵攻擊,都不能取勝?,F在即使撤除騎兵,而羌人見有屯田戍衛的精兵萬人,且從現在開始,到三月底,羌人馬匹瘦弱,必不敢將妻子兒女丟在其他部族,遠涉山河前來侵擾;也不敢將其家屬送還家鄉。這正是我預計他們必將就地瓦解,不戰自破而制定的策略。至于羌人小規模的侵擾擄掠,偶爾殺傷百姓,原本就無法立刻禁絕。我聽說,打仗如無必勝的把握,就不能輕易與敵人交手;進攻如無必取的把握,就不能輕易勞師動眾。如果發兵出擊,即使不能滅亡先零,但能禁絕羌人小規模的侵擾活動,則可以出兵。如果今天同樣不能禁絕,卻放棄坐而取勝的機會,采取危險的行動,到底得不到好處,還白白使自己內部疲憊、破敗,貶低國家威嚴而損害自己,不能這樣對付蠻夷外族。再者大兵一出,返回時便不可再留,而湟中又不能無人戍守,如果這樣,則徭役又將興起,我認為實無益處。我自己思量,如果尊奉陛下的詔令出塞,率兵遠襲羌人,用盡天子的精兵,將車馬、甲胄散落在山野之中,即使立不下尺寸之功,也能茍且避免嫌疑,過后還能不負責任,不受指責。然而,這些個人的好處卻是對陛下的不忠,不是明主和國家之福!”

  充國奏每上,輒下公卿議臣。初是充國計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有詔詰前言不便者,皆頓首服。魏相曰:“臣愚不習兵事利害。后將軍數畫軍冊,其言常是,臣任其計必可用也?!鄙嫌谑菆蟪鋰?,嘉納之;亦以破羌、強弩將軍數言當擊,以是兩從其計,詔兩將軍與中郎將出擊。強弩出,降四千余人;破羌斬首二千級;中郎將斬首降者亦二千余級;而充國所降復得五千余人。詔罷兵,獨充國留屯田。

  趙充國每次上奏,漢宣帝都給公卿大臣討論研究。開始,認為趙充國意見正確的人為十分之三,后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后更增至十分之八。漢宣帝詰問開始不同意趙充國意見的人為什么改變觀點,這些人都叩首承認自己原來的意見不對。丞相魏相說:“我對軍事上的利害關系不了解,后將軍趙充國曾多次崐籌劃軍事方略,他的意見通常都很正確,我擔保他的計劃一定行得通。”于是漢宣帝回復趙充國,嘉勉并采納了趙充國的計劃,又因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多次建議進兵攻擊,所以也同時批準,下詔命兩將軍與中郎將趙率部出擊。許延壽出擊羌人,招降四千余人;辛武賢斬首二千級;趙斬首及招降也有二千余人;而趙充國又招降了五千余人。漢宣帝下詔罷兵,只留下趙充國在當地負責屯田事務。

? ? ? 夏季,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部眾和軍隊本約五萬人,前后被斬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三萬一千二百人,在黃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餓死的有五六千人,計算起來,剩下跟隨其首領煎鞏、黃羝一起逃亡的不過四千人。現已歸降的羌人首領靡忘等自己保證可以擒獲這些人,所以我請求罷除屯田部隊。”漢宣帝批準所奏。趙充國整頓部隊返回。

  所善浩星賜迎說充國曰:“眾人皆以破羌、強弩出擊,多斬首、生降,虜以破壞。然有識者以為虜勢窮困,兵雖不出,即自服矣。將軍即見,宜歸功于二將軍出擊,非愚臣所及。如此,將軍計未失也?!背鋰唬骸拔崮昀弦樱粑灰褬O,豈嫌伐一時事以欺明主哉!兵勢,國之大事,當為后法。老臣不以余命壹為陛下明言兵之利害,卒死,誰當復言之者!”卒以其意對。上然其計,罷遣辛武賢歸酒泉太守,官充國復為后將軍。

  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前往迎接趙充國,對他說:“大家都認為破羌、強弩二將軍率兵出擊,多有斬獲、招降,所以才使羌人敗亡。然而,有見識的人則認為羌人已到窮途末路,即使不發兵出擊,也會很快自行投降。將軍見到皇上時,應歸功于破羌、強弩二位將軍率兵出擊,你自己并不能與之相比。這樣做對你并無什么損失?!壁w充國說:“我年歲大了,爵位也到頭了,豈能為避免夸耀一時功勞的嫌疑而欺騙皇上!軍事措施是國家大事,應當為后人立下榜樣。我如不利用自己的余生專為皇上明白分析軍事上的利害,一旦去世,誰能再對皇上說這些呢!”終于將自己的想法奏明漢宣帝。漢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破羌將軍職務,派其仍回酒泉太守原任。趙充國恢復了后將軍職務。

  秋,羌若零、離留、且種、庫共斬先零大豪猶非、楊玉首,及諸豪弟澤、陽雕、良、靡忘皆帥煎鞏、黃羝之屬四千余人降。漢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余皆為侯、為君。初置金城屬國以處降羌。

  秋季,羌人若零、離留、且種、庫共同將先零首領猶非、楊玉斬殺。羌人各部首領弟澤、陽雕、良、靡忘都分別率領煎鞏、黃羝所屬四千余人歸降漢朝。漢宣帝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其他人都被封侯、封君。開始設置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

  詔舉可護羌校尉者。時充國病,四府舉辛武賢小弟湯。充國遽起,奏:“湯使酒,不可典蠻夷。不如湯兄臨眾。”時湯已拜受節,有詔更用臨眾。后臨眾病免,五府復舉湯。湯數醉酗羌人,羌人反畔,卒如充國之言。辛武賢深恨充國,上書告中郎泄省中語,下吏,自殺。

  漢宣帝下詔命保舉能夠擔任護羌校尉一職的官員。此時趙充國正在生病,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共同保舉辛武賢的小弟弟辛湯。趙充國聽說后崐,急忙從病床上起來,上奏說:“辛湯酗酒任性,不能派他負責蠻夷事務,不如派辛湯的哥哥辛臨眾擔任此職。”此時辛湯已拜受了護羌校尉的印信和皇帝符節,漢宣帝下詔,命改任辛臨眾。后辛臨眾因病免職,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后將軍再次保舉辛湯。辛湯多次在酒醉之后虐待羌人,使羌人再度反叛,到底同趙充國預料的一樣。辛武賢深恨趙充國,上書朝廷,告發趙充國之子中郎將趙泄露中樞機密,趙被交付獄吏審訊,自殺而死。

  [3]司隸校尉魏郡蓋寬饒,剛直公清,數干犯上意。時上方用刑法,任中書官,寬饒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微,儒術不行,以刑余為周、召,以法律為《詩》、《書》。”又引《易傳》言:“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子孫,官以傳賢圣。”書奏,上以為寬饒怨謗,下其書中二千石。時執金吾議,以為“寬饒旨意欲求禪,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傷寬饒忠直憂國,以言事不當意而為文吏所詆挫,上書訟寬饒曰:“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采;國有忠臣,奸邪為之不起。司隸校尉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托;職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與。上書陳國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從大夫之后,官以諫為名,不敢不言!”上不聽。九月,下寬饒吏;寬饒引佩刀自剄北闕下,眾莫不憐之。

  [3]司隸校尉魏郡人蓋寬饒剛直清正,數次昌犯漢宣帝。此時,漢宣帝正注重刑法事務,信任由宦官擔任的中書官。蓋寬饒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說:“如今圣賢之道逐漸衰微,儒家經術難以推行,把宦官當作周公、召公,把法律當作《詩經》、《尚書》?!庇忠谩兑讉鳌氛f:“五帝將天下視為公有,三王將天下視為私有。視為私有則傳給子孫,視為公有則傳給圣賢?!弊嗾鲁噬希瑵h宣帝認為蓋寬饒惡意誹謗,將其奏章交中二千石官員處理。當時,執金吾認為:“蓋寬饒是想讓皇上將皇位禪讓給他,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憐憫感傷蓋寬饒忠直憂國,因議論國事辭不達意而遭文墨之吏詆毀陷害,于是上書為蓋寬饒鳴冤說:“我聽說,山中有猛獸,人們因此而不敢去摘采野菜;國家有忠臣,奸邪之輩因此而不敢抬頭。司隸校尉蓋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上無陛下親屬許、史兩家的庇護,下無作為皇家近侍的金、張兩家的支持;而身負監察職責,秉公行事,所以仇人多而朋友少。他上書陳述對國事的意見,卻被有關官員彈劾,處以死刑。我有幸能跟隨在各位大夫之后,身為諫官,不敢不說出自己的看法!”漢宣帝不聽。九月,蓋寬饒被交付獄吏審判。蓋寬饒用佩刀自刎于未央宮北門之下。人們無不憐惜。

? ? ? 這一年,東郡太守韓延壽被任命為左馮翊。當初,韓延壽擔任潁川太守時,潁川郡在前任太守趙廣漢鼓勵人民相互告發之后,民間多結怨仇。韓延壽改變作法,教導百姓們講究禮讓,又征召年紀大、閱歷豐的長者,與他們共同研究、決定嫁娶、喪葬、祭祀的禮儀,基本上依照古禮,不許超過規定。百姓們都遵從韓延壽的教導。凡販賣紙車紙馬以及其他陪葬用的各種假器物者,將其物品沒收,拋棄于街市之上。后黃霸代韓延壽為潁川太守,繼續遵循韓延壽的方法,將潁川治理得非常出色。韓延壽為官,崇尚禮義,愛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請當地賢士,以禮相待,以廣泛地聽取建議,采納他們的批評意見。韓延壽還注意表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行高尚之人,修建地方公立學校。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進行古代的“鄉射”之禮,用比賽射箭的辦法選拔人才。屆時,賽場上陳列鐘鼓、管弦,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上下賽場時,都相互作揖禮讓。到每年檢閱地方武裝的“都試”舉行時,在考場上設置斧、旌旗,命將士們演練騎馬射箭之事。修理城池,收取賦稅,都于事前明白布告日期,把按期集合作為一件大事。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懼,都奔走前往。又在民間設置“正”、“伍長”等管理人員,督率百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禁止收留奸邪之人,街巷、村落之中如有不尋常之事發生,官吏立即就會聞知,所以奸邪之人不敢進入韓延壽管轄地界。開始時,各項事務似乎有些繁瑣,但后來官吏卻因此而不受追捕盜寇之苦,百姓也因此而不必擔憂遭受杖責,所以都感到安全便利。對待下級官吏,既施以十分深厚恩德,又加以嚴格約束。如有人欺瞞、辜負韓延壽,韓延壽就痛切自責:“難道我有什么事對不起他,否則他怎會如此!”屬下聽說后,都深自愧悔,其所屬某縣尉甚至因此而自殺。有一位門下官吏也因此而自刎,被人救活,韓延壽感動得流下眼淚,派官吏和醫生探視醫治,并大大地減免他家的賦稅徭役。韓延壽在東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刑獄大為減少,因此而調入京師任左馮翊。

  延壽出行縣至高陵,民有昆弟相與訟田,自言。延壽太傷之,曰:“幸得備位,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爭訟,既傷風化,重使賢長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恥,咎在馮翊,當先退!”是日,移病不聽事,因入臥傳舍,閉閣思過。一縣莫知所為,令、丞、嗇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深自悔,皆自髡,肉袒謝,愿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郡中歙然,莫不傳相敕厲,不敢犯。延壽恩信周遍二十四縣,莫敢以辭訟自言者。推其至誠,吏民不忍欺紿。

  韓延壽出外巡視各縣,來到高陵縣,百姓中有兩兄弟,因爭奪田產而相互控告,分別向韓延壽申訴。韓延壽為此深感悲傷,說道:“我有幸被擺在左馮翊這一職位上,是全郡的表率,而今卻不能宣明教化,致使民間出現親骨肉因爭奪產業而相互控告的事,既傷風化,又使賢德的地方長官及嗇夫、三老、孝弟等民間鄉官蒙受恥辱,過錯在我,我應首先退下。”當天就自稱有病,不再崐處理公事,躺在客舍中閉門思過。全縣官員見韓延壽如此,都不知如何是好,縣令、縣丞、嗇夫、三老也都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等待處罰。于是訴訟的兩兄弟同宗族的人相互責備,兩兄弟也深自悔恨,都自己剃去頭發,袒露身體,前來謝罪,表示愿將土地讓給對方,終生不敢再爭。全郡上下一片和睦,都傳播此事,互相告誡勸勉,不敢犯同樣的錯誤。韓延壽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屬二十四縣,無人敢自己挑起訴訟爭端。韓延壽以至誠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騙他。

? ? 漢朝群臣議論匈奴的形勢,多數人認為:“匈奴為害多年,可乘其衰敗內亂的機會興兵將其滅亡。”漢宣帝下詔向御史大夫蕭望之詢問,蕭望之回答說:“《春秋》上記載,晉國士率兵征伐齊國,聽說齊侯去世的消息,便率兵撤回。君子重視的是,不乘敵國喪亂的機會去進攻,認為恩足以使孝子心服,義足以使諸侯感動。匈奴前任單于仰慕漢朝的禮儀教化,一心向善,自稱是漢的小弟弟,派使臣請求和親,使天下人感到欣慰,四方夷狄外族無不知曉。不幸的是,尚未最后締約,他已被奸臣所殺。如今若去征伐匈奴,是乘人之危,幸災樂禍,他們肯定要向遠方逃遁。我們興此不義之師,恐怕會勞而無功。應派使者前去吊喪慰問,并扶助他們于衰弱之中,為之解救災患,四方外夷聽說后,都會尊敬中國的仁義。假如能使匈奴人因漢的恩德復位,必定會對我朝稱臣服從,這才稱得上是天子的盛德。”漢宣帝聽從了蕭望之的建議。

? ? ? 韓延壽代替蕭望之擔任左馮翊。蕭望之聽說韓延壽在東郡太守任上,曾發放官府之錢一千余萬,便派御史前去調查,韓延壽聽到消息,也派人調查蕭望之在左馮翊任內發放屬于廩犧令掌管的一百多萬錢之事。蕭望之上奏說:“我的職責是總領天下監察事務,聽到有人檢舉,就不敢不聞不問,卻受到韓延壽的要挾?!睗h宣帝因此認為韓延壽不對,命分別調查到底。結果指控蕭望之動用官錢一事并無事實根據,而蕭望之派到東郡的御史卻查出韓延壽在考試騎兵之日,奢侈豪華,超過規定;又動用官銅,仿照尚方鑄造御用刀劍之法,等到月食時鑄造刀劍;還動用官錢,私自雇用管理徭役的官吏;并加裝自己車輛的防箭設施,花費在三百萬錢以上。韓延壽竟因此被指控犯有“狡猾不道”之罪,斬首示眾。行刑時,官吏和百姓數千人送他到渭城,人們扶老攜幼,攀住韓延壽的囚車車輪不放,爭相進奉酒肉。韓延壽不忍拒絕,一一飲用,共計喝酒一石有余,并讓原屬下官吏分別向前來送他的百姓致謝,說道:“辛苦各位遠程相送,我死而無恨!”百姓無不痛哭流涕。

? ? 光祿勛平通侯楊惲,廉潔無私,但愛夸耀自己的才干,為人尖刻,好揭人隱私,所以在朝中結怨很多。楊惲與太仆戴長樂不合,有人上書控告戴長樂之罪,戴長樂懷疑是楊惲指使,便也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上書為韓延壽辯護,郎中丘常對楊惲說:‘聽說你為韓延壽辯解,能救他一命嗎?’楊惲說:‘談何容易!正直的人未必能保全!我也不能自保,正如人們所說:“老鼠不為洞穴所容,只因它嘴里銜的東西太大?!薄衷鴮ξ艺f:‘正月以來,天氣久陰不下雨,這類事,《春秋》上有過記載,夏侯勝也說到過。意味著將有臣下犯上作亂?!贝耸陆唤o廷尉處理。廷尉于定國上奏參劾楊惲心懷怨望,惡言誹謗,大逆不道。漢宣帝不忍心殺人,下詔將楊惲、戴長樂全都免官貶為平民。

? ? ? 班固贊曰:古代確定一件事物的名稱,必定從與此相類似的事物中得來,遠的取之于其他事物,近的取之于自身。所以在儒家經典中,將君王比喻為頭顱,臣子比喻為大腿和手臂,表明君臣一體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君臣之間的密切配合,是古今的通常之理,自然之勢。近觀漢朝丞相,漢高祖開創基業,蕭何、曹參政績第一;漢宣帝中興漢朝,丙吉、魏相最有聲譽。當時,各級官員的降黜、升遷都有相應的標準,各類機構健全、適當,公卿大臣大都各稱其職,禮讓之風在國內興起。觀察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可知道他們的政績、名譽崐,并非偶然所致。

? ? 二月壬辰(疑誤),黃霸被任命為丞相。黃霸的才能主要在治理百姓,當了丞相以后,聲譽比作郡守時有所下降。當時,京兆尹張敞家的雀飛集丞相府,黃霸以為是神雀,與人商議,準備奏聞漢宣帝。張敞上奏說:“我看到丞相要求與中二千石大臣及博士等一同向來京報告本年度工作情況的各郡、國長史、守丞詢問為民興利除害、推行教化的情況,讓他們逐條回答。有報告當地農民謙讓田地界線,男女不走一條道,路不拾遺,以及能舉出當地孝順子孫、貞節婦女人數的,列為一等,先上殿;雖然舉出,卻不知其人數的,列為二等;說不出這方面政績的,列在最后,向丞相叩頭謝罪。丞相雖未明言,心中卻是希望他們也能舉出這方面的例子。長史、守丞對答時,我家有一群雀飛到丞相府,落在屋頂上,自丞相以下,看到的有數百人。那些從邊地來的官吏,大多知道是雀,但丞相問他們,卻都裝作不知道。丞相與人商議,準備上奏說:‘我問各郡、國來京報告工作的長史、守丞各地的情況,都說禮義教化大興,所以上天派下神雀以回報陛下的盛德?!髞淼弥菑奈壹绎w來,方才停止。各郡、國官吏都暗笑丞相雖然仁厚有智,但有些輕信奇聞怪事。我并不是敢于詆毀丞相,只是怕群臣誰都不敢說明此事,而各郡、國長史、守丞又畏懼丞相指責,回去后廢棄國家法令,人人執行自己的條令,競相增多,使原本淳樸的風氣變得日益浮薄,人人行為虛偽,有名無實,動搖懈怠,嚴重的甚至做邪惡之事。假如京師長安率先倡導農民互相謙讓田地界線,男女不同走一路,道不拾遺等等,實際上對區分廉潔貪婪、貞節yín亂的行為并無益處,反倒以虛偽的政績列為天下第一,這當然是不對的。即使是封國先這樣作,以虛假政績欺騙朝廷,也不是小事。我大漢承接了秦朝的各種弊端,加以變通而制定法令,目的在于鼓勵善行,禁止奸惡,條理詳實周密,已不能再有增加。所以我認為,應派地位尊貴的大臣明確指示各郡、國長史、守丞,回去轉告各地二千石官員,在保舉三老、孝弟、力田、孝廉及廉潔官吏時,務必選人得當,處理郡、國事務都應以國家法令為依據,不得擅自增加、修改。如有敢于靠弄虛作假來欺世盜名者,必須先受誅殺,用以明確顯示朝廷的好惡?!睗h宣帝對張敞的建議極為贊賞,予以采納,召集各地來京報告工作的官員,派侍中前往發布指示,如同張敞的建議。黃霸深感慚愧。

  又,樂陵侯史高以外屬舊恩侍中,貴重,霸薦高可太尉。天子使尚書召問霸:“太尉官罷久矣。夫宣明教化,通達幽隱,使獄無冤刑,邑無盜賊,君之職也。將相之官,朕之任焉。侍中、樂陵侯高,帷幄近臣,朕之所自親,君何越職而舉之?”尚書令丞相對,霸免冠謝罪,數日,乃決,自是后不敢復有所請。然自漢興,言治民吏,以霸為首。

  再有,樂陵侯史高依靠外戚的身分及對漢宣帝的舊時恩義,擔任侍中,地位尊貴、顯赫,黃霸推薦史高擔任太尉。漢宣帝派尚書召見黃霸問道:“太尉一職早已撤銷。你的職責是:宣明教化,讓隱情上達,使國家無冤獄,城鄉無盜賊。將相一類官員的任免是朕的任務。侍中、樂陵侯史高,是朕的親近大臣崐,朕對他非常了解,你為何越權保舉?”命尚書令聽取黃霸的回答。黃霸摘下帽子謝罪。數日之后,漢宣帝才下令對此事不予追究。從此以后,黃霸再也不敢有所建議。然而,自漢朝建立以來。說到治理百姓的官吏,黃霸居第一位。

? ? ? 楊惲失掉封爵、官位后,住在家里治理產業,用財富自我娛樂。楊惲的朋友安定太守西河人孫會宗寫信勸戒他說:“大臣被罷黜貶謫之后,應當閉門在家,惶恐不安,以示可憐之意。不應治理產業,交結賓客,享有聲譽。”楊惲為丞相楊敞之子,很有才干,年輕時就在朝廷中嶄露頭角,一時受到暖昧語言的中傷,遭到罷黜,內心不服,給孫會宗回信說:“我暗自思量,自己的崐過錯已太大了,行為已有虧欠,將長久做一名農夫度過一生,所以率領妻子兒女,致力于農桑之事,想不到又因此受人譏評!人情所不能克制的事,連圣人都不加禁止。所以即使是至尊無上的君王,至親無比的父親,為他們送終,也有一定的時限。我得罪皇上,已三年了,農家勞作辛苦,每年伏日、臘月,煮羊燉羔,用酒一斗,自我犒勞,酒后耳熱,仰面朝天,敲著瓦盆,放聲吟唱,詩中寫道:‘南山種田,荒蕪雜亂,種一頃豆,落地成秧。人生不過及時樂,等待富貴何時來!’就算是荒淫無度,我不知不可以如此?!痹儆?,楊惲兄長的兒子安平侯楊譚對楊惲說:“你的罪并不大,又曾于國有功,將會再次被任用?!睏類琳f:“有功又有什么用!不值得為皇上盡力!”楊譚說:“皇上確實如此。司隸校尉蓋寬饒、左馮翊韓延壽都是盡力的官吏,都因事被誅殺?!闭沙霈F日食,一個名叫成的馬夫頭上書控告楊惲說:“楊惲驕傲奢侈,不思悔過。這次出現日食,就是因為楊惲的關系?!弊嗾陆唤o廷尉,經過核查,發現了楊惲寫給孫會宗的信,漢宣帝看了以后,對楊惲深惡痛絕。廷尉判處楊惲大逆不道之罪,腰斬;妻、兒放逐酒泉郡;楊譚受其牽連,也被貶為平民;幾位與楊惲關系友善的在職官員,如未央衛尉韋玄成和孫會宗等,都被罷免官職。

  臣光曰:以孝宣之明,魏相、丙吉為丞相,于定國為廷尉,而趙、蓋、韓、楊之死皆不厭眾心,其為善政之累大矣!《周官》司寇之法,有議賢、議能,若廣漢、延壽之治民,可不謂能乎!寬饒、惲之剛直,可不謂賢乎!然則雖有死罪,猶將宥之,況罪不足以死乎!揚子以韓馮翊之訴蕭為臣之自失。夫所以使延壽犯上者,望之激之也。上不之察,而延壽獨蒙其辜,不亦甚哉!

  臣司馬光曰:以漢宣帝的英明,加上魏相、丙吉當丞相,于定國當廷尉,而趙廣漢、蓋寬饒、韓延壽、楊惲的被殺都不能使眾人心服,這實在是漢宣帝善政的最大污點!《周官》上關于司寇職責的規定,有“議賢”、“議能”,象趙廣漢、韓延壽在治理百姓方面,能不說他們有才能嗎!而蓋寬饒、楊惲剛強正直,能不說他們賢明嗎!既然這樣,那么即使真有死罪,仍應寬恕,何況罪不至死呢!揚雄認為,韓延壽誹謗蕭望之是自取其禍。但韓延壽之所以冒犯上官,則是因蕭望之的逼迫。漢宣帝不察究竟,使韓延壽獨受其辜,不是太過分了嗎!

? ? 臣司馬光曰:“王道”與“霸道”,并無實質的不同。過去,夏、商、周三代昌盛時,無論是制禮作樂,還是發動戰爭,都由天子決定,則稱之為“王道”。天子微弱,不能控制諸侯時,諸侯中有能率領盟國共同征討叛逆以尊奉王室的,則稱之為“霸道”。無論行“王道”還是“霸道”,都以仁義為根據,任用賢能,獎賞善美,懲罰邪惡,禁絕兇殘,誅除暴亂。二者只不過于名位上有尊卑之分,德澤上有深淺之別,功業上有大小之差,政令上有廣狹之異罷了,并非像黑白、甘苦那樣截然相反。漢朝之所以不能恢復夏、商、周三代那樣的盛世,是因為君王沒有去做,并不是古代圣王之道不能再行于后世。在儒者中,有君子,也有小人。像漢宣帝所說的那種“俗儒”,當然不能同他們治理天下,但難道就不能訪求“真儒”而任用嗎!像后稷、契、皋陶、伯益、伊尹、周公、孔子,都是大儒,假如漢朝能得到他們而予以重用,漢朝的功業豈能只像現在這樣!漢宣帝說太子懦弱不能自立,不懂得治國的方法,必然將敗壞劉氏基業,這是可以的;可是說“王道”不可實行,儒者不可任用,豈不是太過分了!不能以此來訓示子孫,留給后人效法。

? ? 匈奴呼韓邪單于抵達五原邊塞,表示愿奉獻本國珍寶,于甘露三年正月來長安朝見漢宣帝。漢宣帝下詔命主管官員商議朝見儀式。丞相、御史大夫都說:“依古代圣王的制度,先京師而后諸侯,先諸侯而后夷狄。匈奴單于前崐來朝賀,其禮儀應與諸侯王相同,位次排在諸侯王之后?!碧犹凳捦J為:“單于不奉漢朝正朔,本不是我國的臣屬,所以稱為匹敵之國,應不用臣屬的禮儀對待他,使其位次在諸侯王之上。外夷向我國低頭,自愿居于藩屬地位;我國謙讓,不以臣屬之禮對待他,為的是籠絡于他,顯示我國的謙虛大度。《尚書》有言:‘戎狄外族很難馴服’,說明外夷的歸附反復無常。如果將來匈奴的后代子孫突然像飛鳥遠竄、老鼠潛伏一般不再前來朝見進貢,也不算我國的背叛之臣,這才是萬代的長遠策略?!睗h宣帝采納了蕭望之的意見,下詔說:“匈奴單于自稱我國北方藩屬,將于明年正月初一前來朝見。朕的恩德不夠,不能受此隆重大禮。應以國賓之禮相待,使單于的位次在諸侯王之上,拜謁時只稱臣,不具名。”

  荀悅論曰:《春秋》之義,王者無外,欲一于天下也。戎狄道里遼遠,人跡介絕,故正朔不及,禮教不加,非尊之也,其勢然也?!对姟吩疲骸白员素?、羌,莫敢不來王?!惫室?、荒之君必奉王貢;若不供職,則有辭讓號令加焉,非敵國之謂也。望之欲待以不臣之禮,加之王公之上,僭度失序,以亂天常,非禮也!若以權時之宜,則異論矣。

  荀悅論曰:按照《春秋》大義,君王不分內外,以表示要天下一統。戎狄外族因相距遙遠,人事隔絕,所以中國的“正朔”傳不過去,中國的禮義教化不加之于他們身上,并非是尊重他們,而是形勢所致,不得不然?!对娊洝飞险f:“氐族、羌族全在內,誰敢不來朝天子。”所以距離極遠的外族君主,也必向天子朝貢。如不前來朝貢,則向其發出斥責和號令,不應稱之為匹敵之國。蕭望之打算不以臣屬之禮相待,使其位居王公之上,是僭越制度,喪失秩序,擾亂天理綱常,違背了禮!但如果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則又當別論。

? ? 漢宣帝臥病在床,挑選可以囑托后事的大臣,召外戚侍中樂陵侯史高、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來到宮中,任命史高為大司馬、車騎將軍、蕭望之為前將軍、光祿勛,周堪為光祿大夫,共同接受遺詔,輔佐朝政,主管尚書事務。冬季,十二月甲戌(初七),漢宣帝在未央宮駕崩。

  班固贊曰:孝宣之治,信賞必罰,綜核名實。政事、文學、法理之士,咸精其能。至于技巧、工匠、器械,自元、成間鮮能及之。亦足以知吏稱其職,民安其業也。遭值匈奴乖亂,推亡固存,信威北夷,單于慕義,稽首稱藩。功光祖宗,業垂后嗣,可謂中興,侔德殷宗、周宣矣!

  班固贊曰:漢宣帝治理國家,有功必賞,有罪必罰,注重綜合考核人事的名與實。主持政務的大臣、學者,以及執掌法令的官員,全都精通自己的本職。在技巧、工匠、器械方面,以后的漢元帝、漢成帝時,很少能與之相比,這也足以證明漢宣帝時確實做到了官吏各稱其職,百姓各安其業。遇到匈奴內亂,漢宣帝討伐無道,扶助有道,以威嚴和信義震懾北方夷狄之國,匈奴單于仰慕漢朝仁義,俯首稱臣,自居藩屬地位。功勛光耀祖先,業績永垂后世,實可稱之為“中興”,其功德可與商高宗、周宣王相比!

? ?

?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30,527評論 6 544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687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8,640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957評論 1 31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682評論 6 41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6,011評論 1 329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4,009評論 3 44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3,183評論 0 290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714評論 1 336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435評論 3 35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665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9,148評論 5 36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838評論 3 350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251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588評論 1 295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379評論 3 40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627評論 2 38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