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奇葩說的時候就覺得蔡康永老師說話體貼又周道,彬彬有禮又有內涵。
他寫的《蔡康永的說話之道》很薄,一個小時就能看完,內容很充實又很實用,算是人際交往很好的問路石。
書里有一句話我特別的認同:
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你文雅有內涵,說話自然彬彬有禮;你粗魯沒禮貌,說話自然口無遮攔;你善良又溫和,說話肯定要體貼周到;你計較心眼小,說話必然會夾槍帶棒。
不是你是什么人,就會說什么話
而是你說了什么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有人說對人性的認識,東野圭吾和蔡康永一樣認識深刻,不同的是:他們一個人寫怎樣殺人越貨,一個教人怎樣討巧賣乖。
有時候人際交往就是這樣。
所有人都想找到知已,所有人都想被了解,你要懂得別人,聊天時要制造出和諧愉悅的氣氛,要好笑的講故事,不要說讓人接不下去的話,盡量避免“我”字開頭,懂得認輸不爭勝,要讓別人舒服愉快。
你可能要說這樣的逢迎是種虛偽,可是人生在世,我們自己也受用著這些。
有時候做自己和沒禮貌只有一線之隔,我寧愿最初的人際交往是矜持有理數的,畢竟不熟悉的時候一味強調自己,這種行為無禮又自大。
當然,這樣的規避自己、討好別人并不是毫無原則的。
人們在初相識新相知的時候,很容易喜歡上有禮貌的你,很容易喜歡上總是贊賞和同意的你,但這沒辦法讓感情繼續。
人們總會因為對方的社會屬性而握手相識,然后因為對方的自然屬性而擊掌相合。
你的才華和稟賦,你的個性、情感和活躍的思想,是一段感情升華的主要原因。
你這些人格的輸出自然會被氣味相投的人發現,被迷戀,讓他在泛泛之交中精準的找到你,看到你的禮貌也看到你的個性,看到你的柔和也看到你的風格,看到你的美好也看到你的鋒芒。
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會走到相愛相知的這一步。
所以啊,你要克制。
要知道,我們的個性、風格和鋒芒,并不是展示給所有人的,更不要強制輸出。
知己的產生大多是有目的的。
說話是一種技巧,社交是一種能力,畢竟你也不知道朋友圈某個姑娘的靠近是不是為了讓你買她的化妝品和衣服?
可誰又沒有個目的呢?誰沒有個回報性的要求呢?
誒,就算是你的男朋友,鞍前馬后的陪你逛街看電影和無理取鬧,不也是為了追到你嘛?
所以我們要寬容,畢竟假如有一個人愿意花費心思來靠近你攻陷你,交往的時候沒有招致你的反感,愿意時時配合你,愿意給你快樂滿意的時光,讓你宣泄傾吐……那其實,他的回報性要求已經讓他付出了一定的自我犧牲。
若是這樣,那無論他的目的是什么,這也是一種走心。
在我看來,社交并不迷人,會社交的人也不過是會說幾句話而已。
當社交對象并不熟悉的時候,社交更像是一種周旋,它不走心、不走腎,只是動一下大腦、詞匯輸出而已。
《坦白書》上說:生活之海,長風破浪固然風流,在水下深潛也是件美妙的事情。
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懷念那些有口難言的一個人沉在水里的日子的,后悔太早掙扎得想要浮上來。
別要什么存在感的表面爆棚,這個真沒用。夜深人靜時,還是會覺得,
與人相處,真心最好。
所以說,我很喜歡《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因為他拋開了說話的“術”,而是寫說話的“道”。
練好說話是件很劃算的事,卻不是必須的事情。
大巧不工,有時候,我寧可用更多的關懷,來掩蓋自己社交技巧、語言技巧的拙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