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課堂上有聽說讀寫能力測試。長大后,我們具備了聽說讀寫的能力,課堂上的測試卻沒有了。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工作中一波接一波的考驗。
這個時候,我們會忙于應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一頭扎進柴米油鹽。我們忘了自己需要持續學習以便提升自己,應對不斷變化的境況,跟上時代的飛速發展。
近兩年,知識付費、終身學習成為一股風潮,人們仿佛重新拾起了學習熱情,無數人投身讀書和寫作熱潮。
很多人認為,讀書是最低門檻的優雅,寫作是最低成本的逆襲。優雅與否,逆襲與否,暫且不論,如果說作為一門技能,讀書和寫作的的確確需要我們重視。
其實,不光讀書和寫作,說話,也是一項值得我們學習鉆研的技能。
不過,很多人正是因為天天說話,反而忽略了鍛煉自己好好說話的能力。
最近讀了《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
看過之后,真切地體會到:說話,不只是一項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在這兩本書中,蔡康永將自己豐富的主持訪談經驗娓娓道來,刻畫了男生晴天和女生子玉兩個人物,通過他們日常工作生活情境,借助一個個具體事例,用通俗易懂輕松活潑的文字,向我們展現出現代人應該掌握的說話之道。
蔡康永體悟出來的說話之道,在表述上詼諧幽默,卻足夠讓人印象深刻。
書中的多數情境,都是大家日常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著的,讀起來真的是感同身受。講真,蔡康永的很多意見建議值得我們學習并踐行。比如:
>問的問題越具體,回答的人越省力。
>把故事爆點藏在太后面,很容易讓故事廢了。
>贊賞,觀察對方最渴望被認可的部分。
>別人贊美你一句,你就回一句贊美。
>說“不”的時候,盡量怪自己,把責任歸在自己頭上。
>說話有標題和結論,確保對方聽得懂你的話。
>不知道該聊什么的時候,聊吃的。
>尋找雙方意見的最大公約數!
>懂得如何說謝謝,才懂得如何拿捏人情的輕重。
>敏感的問題,最好由不敏感的角度切入。
看過這兩本書之后,很多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說話問題”茅塞頓開。
在get到這么多的說話技術之外,個人感悟最深的是蔡康永對說話這件事兒的認知。
我們需要重視說話這件事兒
說話,不僅僅是社交的需要,工作的需求,情感的體現,更是展現我們思想、素質、風度的重要方式。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識到說話這件事兒的重要性,以及認識到我們的說話技能還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
“未必有人看的外表,我們如此重視,而必定有人在聽的說話,我們卻不加修飾、很少檢點,只憑著與生俱來的本能,加上成長過程的習慣,就這么一路說過來了?!?/b>
在顏值即正義的今天,我們都相當注重自己的形象管理,衣著打扮從來都是要有范兒。
可是對于習慣而不自知的說話,實在是重視不足,鍛煉不夠,任憑自己巴拉巴拉說不停,想想也是夠尷尬的。
所以,我們都需要從說話開始照鏡子。
說話就是為了和別人好好相處
不可否認,人性都是自私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為了一己私利而唯我獨尊。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過得好,而這并沒有妨礙我們希望別人過得好,積極地去同別人展開協作。
如此一來,讓別人過得更加幸福,我們自己才會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在這兩本書里,蔡康永表達了自己對說話之道的理解。
很多人懂得、使用的說話技巧都是技術,而蔡康永卻不是重視“術”的人,他之所以習慣研究說話這件事兒,是因為覺得透過研究說話,可以搞清楚自己和別人的關系。
語言之所以存在,就是讓我們同別人產生連接。生活中我們很多人卻自顧自地表達自己,習慣性地忽視別人。
在蔡康永看來,“語言最美的時候,就是在我們透過語言感受到彼此互相需要的時候。”
說話就是一件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的事情。
說話是為了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說話,就是在表達我們的思想。
我們要認真對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正是在這樣的溝通中,我們獲得了關于別人與自身的理解,搞清楚自己在想什么、別人在想什么,以及最有趣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我們說的話,什么內容、哪種風格,直接體現了我們的個人形象和素養,塑造了我們的公眾形象。
當然,我們說過的話,也是對我們的行為舉止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積極的話,會讓我們昂揚向上,消極的話,讓我們悶悶不樂,憤怒的話,讓我們失去理智。
簡而言之,你說什么樣的話,你就是什么樣的人。
世界的確是不公平的,好在還有很多依靠努力就能改變的事兒,說話就算一個。
我們的確是不完美的,好在我們可以通過學習來逐步提升自己,說話就算一個。
正如作者所言,“我們必須把說話歸到我們自己的責任范圍,沒有別人能替我們把話說好。而把話說好,收獲最大的,當然也是我們自己?!?/b>
說話這件事兒,靠我們自己的一點點心意,一點點堅持,就可以不斷取得進步。何樂而不為呢?
從今天起,好好說話吧。
津夜書目: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蔡康永 著,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7,ISBN 978-7-5404-6778-4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2》,蔡康永 著,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8,ISBN 978-7-5404-6831-6
PS: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