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陪護父親已經兩周了,我受困于這10平米左右的病房中。此刻,上午十點,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在打吊針,液體靜靜的流入他的血管,他受限于一個姿勢,昏沉沉地睡著,鼾聲如雷。我落寞地站立在窗前,看著外面的風景,得到片刻的放松。
從18樓的窗外望去,遠處四周幾乎是一棟棟攀比的高樓。粗壯的樹木,有的樹冠已顯金黃色,提醒著我此時已是深秋。
對面新建成的治療中心大樓,以及在它左邊的一排排灰舊的住宅樓,顯示著這個有著80年歷史的醫院在醫務和住宅用地上的緊張和狹促。馬路兩邊高大茂密的法國梧桐樹,見證著它曾經的規劃劃一和輝煌發展。
圍墻外,被馬路和車流隔開的幾棟方正的商貿樓,樓上巨大的模特海報已模糊不清。這里曾經是熱鬧非凡,人潮涌動的商貿批發市場,隨著網上經濟的興起,此刻已有些破舊和蕭條,高大平整的建筑屋頂依然堅挺立在那里。
低頭可見的住宅樓基本都是10層以下。最吸引我的是右手邊的兩棟小樓。它們的樓體顏色和造型與左邊那些常見造型的一排排家屬樓不一樣,一個樓的外觀是淺橙色的,一個是淺綠色的,像城市的少女裝扮。
樓體的窗戶四四方方,窗框用白邊點綴著。沒有常規看到的普通樓房用玻璃包成的透明陽臺,這個樓突出的陽臺墻體也是實墻,屋內的面積應該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猜想,或許這個樓是老專家、老領導、老資格的醫生住的。因為它洋氣優雅,鶴立雞群。
從高樓上看橙色與粉綠的兩棟樓之間的距離比較近。尤其是綠樓,與緊鄰的同高的一棟樓,中間只能看見冒出來的大樹冠的尖部。在這彈丸之地,幾棟后建的治療樓,與家屬樓就是一條馬路之隔。這里,真的是寸土寸金,土地資源太緊張了。
樓下的停車場,稀稀落落停著六七個軍綠色的救護車。車身上涂著白底紅十字標識。還有一輛紅色的帶著云梯的消防車。在這些車對面,停著幾輛是私家車,估計是工作人員的車停在那里。想起以前來這里看病,最苦惱的是車位緊張,滿院子打轉。現在yin情,限制了看病的車輛進入,院子里也寬敞了許多。
窗戶的右側能看到一條主干道。我曾經從這條道上走過去,給父親辦理伙食證明。這個醫院的設備和技術在西北地區是數一數二的,在部隊也是資歷較老、排名靠前的。隨著患者數量的增加,市場需求的加大,院子相當地擁擠。
處在鬧市區里的醫院,口碑好,技術強,方便了人們的就醫治療需求。可是有限的地域,影響了它的合理布局和規模建設。據說,它會有新址。期待明天,期待有更多人受益于它先進高超的醫療技術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