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將拆解《意向對話臨床操作指南》這本書的一個知識點,何為人格意向?之所以將這個概念性的定義拿出來拆解,是因為在意向對話療法中,人格意向自始至終與臨床治療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甚至是來訪者重要的覺察途徑。個體自我成長或者找到專業的咨詢師陪伴成長,最終都是在整合人格中不接納不被看見的部分。
R:每個人都有性格的不同側面,不同側面的性格可以用不同的形象來表達。當利用意向的象征意義將整體人格進行分解時,就形成了一個個特點鮮明的具體形象,我們稱其為“人格意向”。被分解出來的各個人格側面被稱為各個“子人格”。人格意向的來源,固有的子人格,內化的子人格,時期性的子人格,內容性的子人格,角色性的子人格。
(原文46頁)
I:人們常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形成了人特有的脾氣秉性。但是在人們成長的歷程中,性格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從嬰幼兒時期,自帶的性格便是固有的子人格。個體逐漸長大,在依賴撫養者的日子里,大多數兒童都是潛移默化的內化父母的性格,也有可能內化周圍接觸或者觸動較大的人物性格,這就是內化的子人格。在慢慢成長中,個體要經歷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工作環境以及情感環境等等,這些時期,接觸的人物和事物不同,經歷也不相同,受到社會系統刺激而形成的價值觀,處世觀等都會不同,這便是時期性子人格。
最常見也是最多的一類人格意向是內容性子人格,當我們對于一些事情做出評判,對一些情感做出歸類,對一些事物做出規劃,必然在內心形成一些心理經驗,這些心理經驗指導我們的行為,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行為模式。為了適應社會,適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我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種角色間變換自己的定位,這就是角色性子人格。
A1:以上的一些概念非常的枯燥,我想用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來解釋一下人格意向的分類。水滸傳中的潘金蓮是大家熟悉的一個人物角色,潘金蓮剛剛嫁給武大郎的時候,賢惠持家與武大郎一心一意過日子,這是她固有的子人格和內化的子人格。她是一個良家婦女,內化了她父母的性格。
潘金蓮跟西門慶有染之后,對待武大郎的態度變了,對待家庭婚姻的態度變了,整個人呈現出風騷與俯首弄姿的姿態,這便是潘金蓮的時期性子人格。這個時期,潘金蓮思想有了變化,內心想法也不再如同以往,跟西門慶相互勾搭,并且密謀害死武大郎,這便是潘金蓮的內容性子人格。最后潘金蓮已然成了西門慶的姘頭,她害死了武大郎,幻想著與西門慶雙宿雙飛,榮華富貴,這便是潘金蓮給自己定位的角色性子人格。
A2:人格意向這個概念,我在十幾年前接觸精神病學臨床資料的時候已經研究過。學習了人格意向,對我自己的幫助與改變相當大,我常常與自己不同的子人格對話,在一次次真實面對自己的不同側面的時候,我試圖讓自己的各個側面性格不再相互沖突與對抗,讓自己不同的矛盾側面握手言和,這樣的努力,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自我。
后來,我接觸心理學,在一次次接觸來訪者中,我很容易理解和接納來訪者的意向,共情到對方的點滴感受,陪伴來訪者的日子,我跟對方一同成長,在見證來訪者整合各個人格側面的歷程中,我也得到了成長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