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從家里回到學校,突然有了找工作的緊迫感,于是糊糊涂涂找了個實習,當時找實習的時候只有一個目標是明確的,那就是要是產品經理相關的崗位,最后如愿進入某醫療信息化公司做產品專員。
九月五號正式入職,前期的工作就是熟悉公司的各種項目,因為人手問題,我就是塊磚,那里需要往哪搬,今天幫同事A做做某個項目需求的驗證,明天又幫幫B同事做做UI的優化。當然成長的速度也能夠對的上工作量。入職一個月之后,我開始自己負責一些大項目下面的小分支。包括獨立和測試溝通Bug要在哪個版本解決,和開發溝通是否需要對應用做相應的優化等等。對于TFS的應用也更加的得心應手。但是我漸漸的也發現,這個公司并不是我以為的互聯網產品的輸出模式,更多時候,他們是接到上級命令或者根據國家政策指向來決定未來的產品方向,他們不需要做過多的前期用戶調研,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的使用感受,因為如果用戶使用感不佳,直接由現場實施反饋問題回來開發等根據反饋再做修改,產品在整個開發流程中的主導權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大。當然,這個和醫療相關產業的嚴禁性也有很大的關系。同事直接和我說,我們主要追求的是穩定,而不是創新,所以我們做的更多的是借鑒并做相應的優化,而不是創造一個新的應用。慢慢的,我認識到這并不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我想要創新,我幻想著有一天自己負責的應用能夠被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而不是單純的to?B端。于是慢慢有了離職的想法。
俗話說金九銀十,九月很認真的實習,錯過了九月的校招,十月份,有了離職想法的我,開始各種投簡歷,我也意識到,互聯網公司應該會更加的適合我。于是大體方向都是這邊。陸續參加了兩三個面試,我很幸運,第二次面試人人就拿到了Offer,因為各種原因(我才不會說因為滿足于現狀,哼),決定就選擇人人。于是接下來就是和所在部門領導溝通離職的事情了,領導還有點想讓我留下來,但是公司有點學歷歧視,基本應屆只招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基本不招,就算招待遇也給的極低,我才不會說實習工資本科和研究生差兩倍。所以基于自己以后想要從事的方向和待遇問題,我選擇了離職。
在公司待的兩個月,不得不說還是學到了很多東西,大家都鼓勵我勇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在例會的時候不敢發言,要學會表現自己,并且給了我很多學習的機會,讓我去參加各種前沿科技的會議,甚至一度還想讓我去其他地方出差,后面因為報銷難問題作罷。我也學會了用做產品的思想來思考各種相關的問題,同時我也積極關注各個產品經理學習交流的社區,讓自己以一種積極的姿態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新的實習。
沒錯,下個禮拜就要去拿了Offer的公司提前實習啦,希望自己一切順利,能夠多多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