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挑戰時,你會有什么樣的表現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一般會分為兩種:以學習為導向和以績效為導向。
以學習為導向的人,會把每次挑戰當成學習的機會,哪怕結果不那么成功,他們也希望從實踐中能獲得經驗和提升,于是會積極面對挑戰。
而以績效為導向的人,則會把注意力集中在展現自身能力上,因為總想證明自己是完美的,當預測到結果可能不那么美好時,他們就更加傾向于回避挑戰。
比爾·蓋茨被譽為最有挑戰精神的人,他認為,敢于為機會冒險是實現成功的前提條件,他甚至提出,沒有風險的機會根本不值得投入精力和成本去嘗試。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也會遇到一些新機會去承擔更有挑戰性的工作,這個機遇,也許就是我們未來能有跳躍式發展的奠基石。
能否勇敢把握住機會、主動承擔有挑戰性的工作,是我們在職場上脫穎而出、實現夢想的關鍵。
01
2011年開始,王品餐飲集團實施了一個“幼獅計劃”。
因為缺乏有新鮮思想和充滿干勁的管理層,他們從重點大學招聘了很多應屆畢業生,經過近一年的培養和選拔,王品留下了其中一些人成為門店的高級管理人員。
上海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的井潤田教授用了兩年時間,對這些年紀輕輕就擔任高級管理者的學生做了深入研究,他發現,這些年輕人在個人成長中都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和特征。
井潤田教授在《管理視野》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總結了這些因素,提到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這些年輕人都勇于積極應對新挑戰。
參加“幼獅計劃”的大學生,會經歷幾天“魔鬼訓練”,包括去街上做調研、端盤子上菜、打掃衛生刷馬桶等等。這些都是餐飲行業的基礎工作,每一項訓練的要求都很嚴格。
比如說,端盤子的動作、姿勢、走路的步數都有嚴格規定,不能出差錯;馬桶要刷到你自己可以上去親吻的程度。
很多畢業生難以接受這種訓練,選擇了退出或者消極抵抗,而留下來成為管理者的年輕人全都是在訓練中能積極主動面對挑戰的人。
所以,只有正確認識挑戰,把挑戰視為新機會,并以學習為導向,你才能在實踐中迅速成長。
這種態度,對于剛畢業的大學生或者剛進入職場的新人來說都很重要。
02
《Inc.》雜志是美國目前唯一一份以發展中的私營企業管理層為關注點的主流商業報刊。
在《Inc.》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那些成功升職加薪或者得到新機會的職場人,都具備一個共同特點:他們都有主動積極的態度,渴望擁有新挑戰。
有些人甚至把中年遭遇的事業危機也視為成長機會,而那些一直被動反應的人,只能勉強維持過去的狀態,不受重視或者被辭退。
昆塔是華為公司在東南非地區運營商業務部的副部長。
在加入華為之前,他已經在老公司工作了十多年,而且還是公司的核心骨干。
昆塔是一個喜歡挑戰、不斷提升自己的人,當他感覺自己在公司的發展遭遇了瓶頸,華為公司進入了他的視野。
交談之后,華為的人事主管說,如果你覺得能承受壓力、解決我們當前遇到的問題,就歡迎你加入華為。
昆塔當時就回答,我自己非常喜歡挑戰,希望能在華為有所成長,而在加入華為之后,昆塔更是主動抓住機會,不斷挑戰自己。
他加入華為后不過幾個月,就接管了一個非常棘手的項目,最終用了六個月時間,帶領項目組使客戶的排名重回第一。
但這也不過是昆塔職業生涯中的一次經歷而已,之后昆塔又不斷接受挑戰,并且從這些經歷中鍛煉自己的能力,不斷成長。
他獲得了華為公司的金牌個人獎、全球技術服務最佳交付獎、還有“明日之星”等多個榮譽。
03
心理學家多伊奇和杰勒德的實驗證明了承諾一致性原理,它是指:
人一旦做出了承諾,或者公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他今后的行為就會在承諾的范圍內進行。
心理學家認為人之所以會表現出承諾一致性,是因為當人們做出了某個決定,或者選擇了某個立場,尤其還把這種決定或立場對外公布后,就會不斷面對來自內心或外界的壓力。
在這種壓力下,人就會希望通過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會按照承諾來執行的,也就是表現出承諾具有一致性。
當你也希望通過主動挑戰來改變自己、讓自己能夠得到提升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制訂一個有挑戰性的目標,并做出一定要完成挑戰的公開承諾。
這是你自己給自己施加挑戰、讓你的行動和承諾保持一致的做法,從而培養處積極主動、勇于面對新挑戰的習慣。
英國政府在2010年成立了行為觀察小組,又稱“助推小組”,目的是“找到更為明智的方式,鼓勵、支持和保障人們能為自己做出更好的選擇”。
羅里加入了這個行為觀察小組。
因為持續多年的作息不規律和飲食不健康,羅里感覺自己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于是,他花了大價錢在公司樓下健身房辦了卡。
可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過了開始幾次的興頭之后,羅里也是“花了錢卻不再去健身房”。
這時,他按照行為觀察小組的建議,設立了一個承諾機制來敦促自己去健身,他在辦公室墻上掛了一個『承諾板』:
我要堅持三個月,每周去兩次健身房。
同時,他還要求同事來監督他,如果他不能按承諾執行,就要被同事懲罰,或者是穿不喜歡球隊的球衣,或者是交罰款。
最開始,羅里每次去健身房之前,內心都要經歷艱難的掙扎,但是,要履行承諾的壓力和被懲罰的潛在風險,還是打敗了他內心的掙扎。
經過幾周之后,羅里發現,每周去兩次健身房已經成了習慣,可以說,羅里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04
很多人在重復繁雜的日常工作中,都會產生工作無趣的想法,可到底是工作沒意思,還是你失去了提升自己的動力,才喪失了對工作的熱情呢?
實際上,要應對這種困境,你需要給自己制定一個只有不斷努力才能達到的目標,然后對自己、家人、朋友、同事做出公開承諾。
這樣,你就能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和成長、努力挑戰新機遇。
猶太裔心理學家維克托·弗蘭克在經歷二戰后,寫了一本著名的書籍《活出生命的意義》,他在書中寫到:
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后一項自由。
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的作者史蒂芬·柯也說:
想要改變人生、取得非凡成就,最重要的、也是必須要養成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就是讓你奪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不被環境影響和束縛,始終保持積極心態,勇于面對挑戰,持續提升自己,從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