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

我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是最應(yīng)該被取悅的對象。《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個充滿童趣的書名,很容易讓人理解為這是一本繪本故事,或是寫給孩子看的童話書,其實不然,本書的主角蛤蟆先生雖然取材于英國童話《柳林風聲》,但這是一本頗具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可以作為一本心理咨詢的入門書籍來看。在書中,作者借由主人公蛤蟆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探索了蛤蟆的性格特征與抑郁情緒的來源,展示童年經(jīng)歷對人格的深刻影響,告訴讀者們?nèi)绾卧谛睦砩铣砷L為真正的大人,獨立、自信、充滿希望地生活。作者認為,完整的一生要擁有三種狀態(tài),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及成人自我狀態(tài),這三種狀態(tài)都是人生必需的,且有其各自存在的價值。接下來,我就從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這三部分出發(fā),帶大家詳細了解其內(nèi)涵以及對我們所產(chǎn)生的影響。第一部分,兒童自我狀態(tài)。穿著時髦、打扮夸張、喜歡冒險的蛤蟆一直以來都是大家的快樂源泉,似乎沒有什么事情能讓他煩惱,他總是嘻嘻哈哈的,日子過得十分有活力。但是當他外出旅游回到家中后,就開始變得郁郁寡歡。每天躺著,神色黯淡,什么事都不想做,渾身臟兮兮的,也不講究穿衣搭配了,生活在他眼中仿佛失去了光彩,他一度想要自殺。毫無疑問,他得了抑郁癥。蛤蟆的朋友們對此非常擔憂,決定送蛤蟆去進行心理咨詢。但在求生意志微弱的蛤蟆眼中,什么事都不能提起他的興趣,于是他只是像個木偶一樣任由朋友們安排各項咨詢事宜,然后來到心理咨詢室,等待醫(yī)生蒼鷺的“指導(dǎo)”。出乎意料的是,醫(yī)生蒼鷺并沒有這么做。于是蛤蟆開口問道“你不打算告訴我該怎么做嗎?”醫(yī)生蒼鷺說道“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蛤蟆在心理咨詢的最初階段,就處于“兒童自我狀態(tài)”。他總是想盡辦法的去討好別人,讓別人滿意,為此總是壓抑自己的感受,用微笑掩蓋痛苦,用滿不在乎掩蓋委屈。他習慣性的順從別人,為了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常常不顧自己的面子去道歉,但是很快又會反悔,繼續(xù)我行我素,因為他覺得,無論他怎么做,別人始終對他不友好。蛤蟆這一系列反應(yīng),就像一個孩子,與我們兒時受到父母責罵后的心態(tài)如出一轍。“兒童自我狀態(tài)”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和感受像孩子一樣,這不是幼稚,僅僅是說一個人的實際狀態(tài)像孩子。嬰兒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包括快樂、深情、悲傷、恐懼、憤怒,這些情感幾乎與生俱來。后續(xù)隨著個體的發(fā)展,這些基本情感會發(fā)展成更微妙、更復(fù)雜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就構(gòu)成了自我的核心。當成年之后,經(jīng)歷某些特定情境的時候,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會被激發(fā),身體會自動做出反應(yīng),使得我們像小時候那樣去行動和感受。“兒童自我狀態(tài)”本身是沒有對錯的,也沒有好壞之分,但兒時的基本行為模式會定義我們的一生。所以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我的關(guān)鍵。當然,蛤蟆的抑郁癥不光與自身有關(guān),更與他的原生家庭有關(guān)。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第二部分,父母自我狀態(tài)。獾是蛤蟆父親的朋友,自從蛤蟆的父親過世后,獾和蛤蟆逐漸成為了好朋友。獾像父親一樣,非常嚴厲,并且常常指責和教導(dǎo)蛤蟆。蛤蟆對獾又愛又恨。不想失去獾這個朋友,但又常常被獾打擊的異常難受,只能將復(fù)雜的情感壓抑在心底。蛤蟆有一份非常喜歡的工作,但是當他患上抑郁癥之后,獾就想接手他的工作,還要求他立即辭職。蛤蟆內(nèi)心十分糾結(jié),不愿意這么輕易放棄工作,但是又覺得獾的話有道理。于是選擇自我歸因,覺得自己對別人沒有價值。蛤蟆對獾不滿,卻不敢反抗,獾對蛤蟆也常常是一副好為人師、教育人的姿態(tài)。實際上,獾扮演的就是父母角色,面對蛤蟆,獾處于“父母自我狀態(tài)”中。父母自我狀態(tài)是人們從父母親,或者其他長輩那里復(fù)制過來的想法和行為。“父母自我狀態(tài)”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人表現(xiàn)形式不一樣。像獾這種直接批判教育他人的,是最容易被察覺的。還有一種隱蔽、不容易被察覺的,就是對自我的批判。蛤蟆認為自己對別人沒有價值的這種自我批判,也是“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一種表現(xiàn)。說完了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接著我們來到第三部分,成人自我狀態(tài)。在第一部分我們講到,蛤蟆去進行了心理咨詢,在經(jīng)歷了最初的磨合之后,蛤蟆開始積極地與醫(yī)生蒼鷺合作,并在蒼鷺的引導(dǎo)下,逐漸對自己有了新的觀察和發(fā)現(xiàn)。慢慢的,他從一個常犯渾、愛吹牛、懼怕獾的人,變成了能思考、懂傾聽、有主見的人,并且能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和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這時的蛤蟆已經(jīng)進入了“成人自我狀態(tài)”。“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行事。這讓我們的計劃、考慮、決定和行動,都能以一種合理的方式進行。當我們決定要怎么做時,也能基于當下的情況做出判斷,而不是被童年情緒所困,或是被父母過去施加的影響所驅(qū)使。在一個人的人生狀態(tài)中,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tài)是缺一不可的。其中,兒童和父母狀態(tài)是一種自然反應(yīng),不需要刻意練習就能形成。但一個人是否能進入成人狀態(tài),則需要付出努力和進行深刻思考。當我們進入到成人狀態(tài),能理性思考時,才真正擁有了改變處境、改變?nèi)松牧α俊Wx到這里,這本書的內(nèi)容我們已經(jīng)了解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來為大家總結(jié)一下。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兒童自我狀態(tài),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和感受都像孩子;第二部分我們介紹了父母自我狀態(tài)是人們從父母,或者其它重要的長輩那里復(fù)制過來的想法和行為;第三部分我們介紹了成人自我狀態(tài),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也只有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后,我們才擁有了改變自己的能力。書中的蛤蟆不只是一個具體的形象,更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當我們在人際關(guān)系中掙扎、自我價值感缺失的時候,不乏想想這三種狀態(tài),想想蛤蟆接受心理咨詢并最終痊愈的故事,然后嘗試理解他人的性格和所處的狀態(tài),不再與他們針鋒相對,將目光放在如何更好的認識自己身上,相信生活一定會更加美好。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