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你認為一個覺得自己‘不好’的人最極端的行為會是什么?”
蛤蟆輕輕地說:“我猜是,自殺。”
“你認為……他們處在怎樣的‘自我狀態(tài)’?”
“悲傷的兒童狀態(tài),我猜。”蛤蟆答道。
這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里的一個片段。作者羅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學者及臨床實踐者。本書是他最暢銷的大眾心理學作品。
這本書讓經(jīng)典童話《柳林風聲》的主人公們再次登上舞臺,通過蛤蟆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十次面談,講了一個讓人學會如何:了解自己、接納自己;信自己、信他人;能成熟地接納自我,還能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由獨立個體走向共生關(guān)系的故事。每個人都可備一本,時不時拿來翻看一下,總能有新收獲。
一. 蛤蟆“抑郁”了
在朋友眼里,蛤蟆最近變了。以前他是大家的開心果,最近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最悲傷的蛤蟆。
“一切都顯得那么黯淡,我找不到出路。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么價值,不像河鼠、鼴鼠、獾他們受人尊敬,我就像個笑話。雖然他們說我心腸好,也會逗人樂,還說我大方,但我這輩子都干了些啥?”很長一段時間,蛤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會跌入無盡的悲傷情緒里。
為什么會有這些情緒呢?蒼鷺告訴蛤蟆,這需要更好地理解自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lián)結(jié),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否認情緒,選擇無視或壓抑它們,結(jié)果都像是做了心理上的““截肢”,“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二. 人格的三種結(jié)構(gòu):兒童、父母、成人自我狀態(tài)
蛤蟆感覺非常不快樂,很悲慘,很內(nèi)疚,還感覺備受責難。在蒼鷺的引導下,他才意識到自己正處在一種“兒童自我狀態(tài)”中。
作者說:人的自我狀態(tài)是三位一體的,分別是兒童、父母、成人狀態(tài),這也代表了人格的結(jié)構(gòu)。每種狀態(tài)沒有好壞,只是用來描述一個人實際狀態(tài)。
人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會快樂和深情,會感到憤怒、悲傷和恐懼。
在父母自我狀態(tài)時,人會呈現(xiàn)“挑剔型父母”或“養(yǎng)育型父母”的姿態(tài),要么動不動指責,焦慮地隨時會發(fā)脾氣,用不可能達到的標準去評判別人;要么或說些“我是為你好”之類虛情假意的話。
每個人都很容易處在這兩種狀態(tài)中,會像孩子一般或父母一樣行事,因為這些狀態(tài)已化為本能、幾乎不需要思考就能進入。
有詩人曾說:孩子是成年人的父親。人們成年后,有很多行為是從童年學來的,比如:下意識責怪,是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tài)時做的事兒;動不動批判、挑剔,是人處在父母狀態(tài)時做的事兒。
兒童教育類書中經(jīng)常提到一個觀點:對孩子,父母應該給予其最無條件的愛。父母對孩子最大祝愿應該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但現(xiàn)實生活中,又有多少家長能做到呢?心理咨詢師蒼鷺對蛤蟆說:“大多數(shù)家長會盡最大努力來養(yǎng)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傷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會不可避免地把他們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正如他們一定會把自己的基因傳給下一代一樣。”
從嬰兒時期起,孩子的生命里就有了父母兩個人的陪伴,有時候是一個人。吃喝拉撒、情感需求等所有事情都依賴他們。但在生活中,他們總會無意識地扮演著對孩子很好、很仁慈的“獨裁者”角色。對孩子來說,父母很強大,因為“無處可逃”,便學會了如何去適應他們的喜怒無常,并發(fā)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及其他人。
當感受到父母嚴厲的挑剔、說教、責罵等憤怒和攻擊時,孩子會感到憤怒但又無助。有的孩子學會了“同意”、“取悅”、“道歉”、“依賴”等順從行為。有的發(fā)展出各種防御機制,如叛逆、撒潑、慪氣、任性、郁悶、拖延、厭煩…。
當孩子長大成人,繼續(xù)無法控制地上演上述行為時,在心理分析層面,這些行為卻會帶來2個負面后果:要么被人嘲笑,要么會讓自己覺得“我太糟糕了,我是個失敗者”。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但蒼鷺說:人的痛苦、折磨及自我批判都是自找的。 “如果說生活是個舞臺,我們在出演自己人生劇本的時候,一手策劃了各種情境,好讓自己的劇本時不時上演。”
身邊有不少朋友、同事,連同自己,也會經(jīng)常性的、下意識地否定自我,進而滋生出痛苦。
但漫漫人生路,我們還要對自己所謂的不好批判多久,還要為自己的不配得感郁悶多久,該如何結(jié)束自我懲罰,過得快樂一點兒呢?
書中寫到“成功的人生里,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tài)都是必須的,但只有處在成人狀態(tài)時,人才會用理性的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才會‘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己的行為,或傾聽別人對你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三.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
進入成人狀態(tài)的關(guān)鍵,我覺得就藏在蒼鷺問蛤蟆的問題里:你怎么看待自己?你怎么看待別人?別人好嗎?
他向蛤蟆展示了四種人生坐標模型:①我好,你不好;②我好,你也好;③我不好,你也不好。④我不好,你好。
如果選了“我不好,你好”,人便會時長處在一種“悲傷型兒童自我狀態(tài)”,會覺得事事不順、運氣不好,潛意識里會忘記或忽略美好的時光,會漸漸認為自己很差勁、愚蠢、不幸,繼續(xù)發(fā)展下去會患上抑郁癥,危害健康甚至生命。
如果選了“我好,你不好”,人就像進入了“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tài)”,會證明別人從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總會傾向攻擊、譴責或懲罰別人,最極端行為的便是謀殺。
“一旦選擇了其中一個坐標,這些就會變成你人生所有故事的底層架構(gòu)。你會構(gòu)建出一個世界,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其實,“每個人都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改變自己。如果為自己負責,就需要拿回生命劇本的自主權(quán)。”
所以,不要上演“可憐弱小的我”的劇本,也不要為自己的不快樂去責怪別人,勇敢并發(fā)自內(nèi)心地選擇“我好,別人也好”的人生坐標,讓它成為“我們的內(nèi)心信念,并靠行為和態(tài)度持續(xù)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
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便能打破從童年延續(xù)而來的因果循環(huán),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jīng)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哪怕遇到了“殘暴如投石飛箭般的摧殘”,我們?nèi)阅芄芾砬榫w,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
(部分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