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深夏晚晴天ZMH
提起心理學著作,你的第一印象是否是專業、高深、看不懂?面對眾多專業詞匯和解釋,每每你是否都要反復多看幾遍,才能勉強理解其中的意思?
如果有這么一本書,它沒有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有的只是一個娓娓道來的童話故事;它沒有晦澀難懂的詞義介紹,有的只是簡單易懂的案例;它沒有層層疊疊的邏輯框架,有的只是十堂交流課,就能帶你探究自我,找回獨立自信的自己。
這樣的書,你舍得錯過嗎?
英國作家羅伯特.戴博德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單看書名,或許會讓人誤以為這是一個寫給兒童的童話故事,內容也可能平平無奇。
但是,這絕對不是一本寫給孩子看的書,恰恰相反,這是一本寫給成人看的、看似簡單卻極具有深度的心理療愈讀物。
作者羅伯特曾任教于英國亨利商學院,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心理學研究者和臨床實踐者,出過多本專業的心理學類教科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他最著名、最暢銷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出版20多年來,早已成為了英國國民級心理咨詢入門書。
在本書中,羅伯特借用了名著《柳林風聲》中的人物形象,講述了一個抑郁癥病人如何通過十次心理咨詢,終于找回快樂和自信的全過程。其中,我們不僅能看到標準的心理咨詢流程的模板,更是能夠從病人蛤蟆與心理咨詢師蒼鷺的互動中,了解到童年對一個人的深刻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這種影響,真正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自己。
1、自我兒童狀態
在河岸柳林里,蛤蟆一向是大家的開心果,他穿著時髦、打扮夸張、喜歡冒險,生活中一點小事都能讓他興奮不已。在朋友眼里,他總是神采奕奕、充滿活力和生趣。
不過,這樣朝氣蓬勃的蛤蟆最近卻像變了個人,渾身臟兮兮、不修邊幅,情緒低落,甚至有過自殺的念頭。
毫無疑問,蛤蟆得了抑郁癥。
一開始見到心理咨詢師蒼鷺時,蛤蟆認為自己沒什么價值,生活更是一團糟。他為了能得到大家的喜歡,常常不惜低下面子道歉,但很快又反悔,繼續我行我素。在他看來,無論自己怎么做,別人總是對他不夠友好。
這讓蛤蟆倍感不快樂,內心覺得自己很悲慘,內疚之中又感覺備受責難。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意識到,面對這些不愉快時,自己的表現就像一個孩子,感受更是與兒時受到父母責罵后如出一轍。
事實上,這個階段的蛤蟆,正處于“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指的是一個人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與幼稚不同,僅僅只是描述一個人的實際狀態“像孩子一樣”。
剛出生時,嬰兒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包括快樂和深情、悲傷、恐懼、憤怒,這些基本情感是與生俱來的。往后隨著個體的發展,這些基本情感會發展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模式就構成了自我的核心,融為每個人自身的一部分。
成人之后,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會被激發,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使得我們會像小時候那樣去行動和感受。
對蛤蟆來說,別人對他的責罵就是一種特定的情境,讓他不自覺地回到兒時父母對其恨鐵不成鋼的場景中,激發了他的基本行為模式,從而產生了像兒童一樣的行動和感受。
“兒童自我狀態”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型兒童,只具備基本的情感,另一種則是適應型兒童。由于父母總是會把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傳遞給后代,為了應對父母和他人,每一個嬰兒都會調整自己的基本行為,以便應對所處的初始狀況。
“兒童自我狀態”沒有對錯,也沒有好壞,對每一個人來說,兒時的基本行為模式,定義了我們的一生。理解童年,就是理解自我的關鍵。
2、父母自我狀態
獾是蛤蟆父親的好友,自從蛤蟆父親過世后,獾和蛤蟆也在相處中成為了好朋友。對蛤蟆來說,獾是如同父親一般的存在,他嚴厲,常常會指責和教導蛤蟆。
蛤蟆對獾的情感也十分復雜,又愛又恨。一來他不想失去獾這個好朋友,二來,他又常常被獾打擊得抬不起頭來,只能在心底默默地反抗。
蛤蟆患上抑郁癥之后,獾就想接手蛤蟆手頭上的工作,還要求他立即辭職好讓自己頂上。蛤蟆不愿意就這樣放棄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又認為獾的做法有理,他認為自己對別人沒什么價值。
在蛤蟆與獾的關系中,蛤蟆面對如同父親式的好友,明明不滿卻始終不敢反抗。而獾對蛤蟆,也是一種教育人的姿態。實際上,獾在這里,扮演的就是父母的角色,面對小輩的蛤蟆,獾是處于一種“父母自我狀態”中。
父母是我們每個人最早接觸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舉止對我們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當一個人處于“父母自我狀態”時,我們會表現得正如自己的父母。
與“兒童自我狀態”一樣,“父母自我狀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養育型父母”,另一種是“挑剔型父母”,后者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
“挑剔型父母”的典型特點是愛批評人、嚴厲、容易憤怒。在生活中,我們一定沒少見過這種人:他們愛挑剔、對他人評頭品足、喜歡教育他人。這樣的人,在當下的時刻,就是處于一種“挑剔型父母自我狀態”中。
值得說明的是,“父母自我狀態”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只不過不同的人,表現的形式不一樣。像獾這種明面上批判教育他人的,是最容易被察覺的。還有一種更隱蔽、更不容易察覺的,就是對自我的批判。
蛤蟆因為獾的教育,產生了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他雖然氣憤獾的做法,但內心卻不可避免地會想認同獾的觀點,認為自己無用。這種對自我的批判,也是“父母自我狀態”的一種運作方式。
3、成人自我狀態
蛤蟆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在蒼鷺的引導下,也逐漸地對自我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早期的他,在朋友眼里,是一個常常犯渾、愛自吹自擂、不敢與獾對立的人,經過治療,他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懂得傾聽,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并學會控制自我的情緒。
蛤蟆不再自怨自艾、認為自我無用,相反,他明顯比過去感到快樂、感到自我更有力量。他不再完全像孩子一樣,被情緒所裹挾,也逐漸減少對自我的批判。這種狀態下的蛤蟆,真正走進了“成人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是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在這個狀態下,我們的計劃、考慮、決定和行動,都能以一種理性而合理的方式進行,我們積累的知識和技能也能為自己所用。當我們要決定怎么做時,也能基于當下的狀況和事實,而不再是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或是被父母過去的影響所驅使。
在一個人的自我狀態中,父母、成人、兒童三種狀態是一體的,三者缺一不可。在這三種狀態中,父母狀態和兒童狀態是人的一種自然反應,并不需要刻意練習。過往的經驗讓我們在面對相似情境時,能夠做到不經大腦就能自動做出反應。
但成人狀態不同,在三位一體中,成人狀態是唯一一種需要我們付出努力和刻意思考才能獲得的。只有處在成人狀態時,我們才能思考當下的事情,評估自我的行為,或者傾聽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不馬上駁斥。
只有這種理性的行為方式,才能讓我們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更好地了解自我。我們之所以說成人狀態需要刻意練習,是因為一個人能否進入成人狀態,是看個人的決定。
當一個人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不再將自己的不快樂、不幸運歸結為他人原因時,才能認識到自己是具有自主權的。了解到自己有自主權,也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改變自己時,才是一個人真正進入到成人狀態的表現。
而要做到這一點,每個人都只能靠自己,無法靠依賴他人來獲得。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全書只有10萬多字,相比于其他大部頭的心理學著作來說,這算是輕便版心理學入門讀物。更重要的是,本書是以講童話故事的方式,串起了很多心理學的知識,讓人能在故事中,跟隨主角的視角去探索自我、發現自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