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時代,別人如果問起學習方法,我的回答更多是: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學習方法也需要自己去探索,通過努力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那時,還不懂關于學習的普適方法論。只知道,如果某個題目曾經講給同學聽,這個類型幾乎是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得出“需要自己去探索”的答案,也只是因為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想學又不知如何去學的時候,只能踏踏實實一步步學,最終成績明顯提高。
以為學習方法論就是探索的樣子。
大學時代的書本知識學習,延續了高中的方法。
不同的是在學習生活中多了各種競賽,比如辯論賽需要團隊一起查資料、捋邏輯、順論據;建模競賽需要運用自己的“外腦”,各種計算機軟件、看前人發表的論文,看工具類的書也要馬上運用,需要會搜索,會整合,會運用。
學習的廣度寬了一些。
經歷了競賽,對于學習的認識,必須要多實踐,多總結。
還是空洞的廢話。
工作之后,在工作之余,開始真正踐行“教是最好的學”,竟然才開始發現學習的奧秘。
教過畢業的大學生,教過高中生,教過初中生,教過小學生甚至幼兒園,各個年齡階段的科目。
竟然發現所有階段的學習方法有共同點:
嘴手腦全身心并用。
這一體會在小孩子的教學感觸更深,小孩在接觸新語言的時候,不像教學前想象的那樣,需要跟他們說一些技巧性的東西:比如英語單詞cool,甚至不需要說漢語讀ku英語讀音也讀ku。只要做到重復,重復的時候加上游戲,嘴手腦并用,而一切目的就是為了強化記憶。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一書最主要的是為我們傳授一個基本的價值觀,而這個價值觀甚至可以用到任何的學習行為中,任何的技能與知識,均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達到。
最近聽到的最接地氣的例子是弟弟的同桌發生的事情。在高考前3個月,同桌的英語成績還是110左右(滿分150),當同桌意識到自己的英語成績屬于拉分項時,對英語進行刻意練習,練習的方式就是不斷地刷題,經過一個多月刷題43套,英語成績從110提升到130+。當聽到這個例子的時候我是震撼的,雖然早就知道了刻意練習的神奇功效,為同桌感到高興,也為弟弟感到高興。刻意練習的效果加上“長期”的概念,力量驚人。
重點突擊。
就像馬克思主義原理上說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都知道要做到抓主要矛盾,而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會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這就需要有個全局的觀念,心中有知識的地圖,知識的框架,明確重點,各個擊破。
需要找到薄弱的地方,把自己的知識之網織得緊而密。
學習學習的方法論再學習,升級對于學習的觀念,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中時代的學習方法讓自己在當時的階段是受益頗多,可當視野漸漸寬廣,才發現之前的自己進步空間是多么大。
要想實現自己的巨大突破,除了在實踐上用心之外,在操作系統上的升級是務必要重視的。
學習能力進階三個階段,處于不同階段的人,處于不同的境界。
1、能學會有人手把手教的東西;
2、能學會書本上教的東西;
3、能學會沒有人教授的技能。
通過對號入座,自己頂多處于第二階段。而身邊有處于第三階段的牛人,看到了可能性,自己也會想盡辦法做到的。而在知道學習能力三階段之前,活生生的牛人我竟然都不知道他那么牛。
接下來的學習過程,要反復思考以下問題:
這個技能的重點在哪里;
做好的人為什么能做好;
做不好的人為什么做不好;
還有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有哪些刻意練習是必不可缺的。
實現第二階層向第三階層的跨越,
反復問自己;最少必要知識在哪里
通過記錄,量化自己的刻意練習進程
尋得第三階段的哪怕一次成功
閱讀,踐行,交流。思維升級,如此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