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是不是有太多的東西埋藏在我們的周圍?抽屜里、書柜中、頂層柜間……有些東西你可能不會再拿出第二次,可是就是不忍丟棄……
所謂雜物,英文解釋為“clutter”,直白點說,是沒用的破爛兒。
“斷舍離”的機制其實很簡單:“斷”--購物時三思而后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的范圍;“離”--脫離執(zhí)念,了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換句話說,通過收拾家里的破爛,也整理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
大小二十多年來,自己留下的,不忍舍棄的東西確實特別多,若不是因為搬家、為孩子騰空間,可能它們就那樣逐漸的變?yōu)殡u肋--無用卻保留。
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和“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zhí)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tài)。
接下來,走進這本書,讓自己能夠達到那樣的標準。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并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說,斷舍離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斷舍離與一般整理收納術(shù)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斷舍離并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干凈為目的,一般的整理收納術(shù)總是著眼于如何保管物品上,但斷舍離則是以不斷地循環(huán)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zhuǎn)的狀態(tài)。當然,這并不表示你要去買新的收納工具去把東西分類保存起來,而是要減少物品,甚至是在一開始就把收納工具全部扔掉。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xiàn)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
2017年,跟著圈媽,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