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么說呢?
參與感很有用啊!他可以充分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讓消費者免費為我們的產品出謀劃策,幫我們改進產品,使之更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產品推出市場之后,這些消費者很樂意為他們親身參與的這款產品買單啊!
恩這么一說,參與感真得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啊!那我們還供奉什么財神爺啊,應該去跪拜‘參與感’才對,要知道參與感給的都是真金白銀啊!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仔細想過,應該怎么實現自己品牌、產品的參與感呢?
別得不說,我們去哪里找那么多人來參與我們的產品設計呢?
呵呵傻眼了吧!你是有雷軍那樣的號召力呢?還是說你錢多,舍得拿出幾萬件產品吸引用戶來免費試用?
恩你先看看自己有什么吧。為什么我要說小米的《參與感》沒用呢?因為小米MIUI系統最初的那50萬用戶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存在任何可復制性的。
50萬用戶是什么概念呢?就拿微信公眾號來說好了。按照一個活粉2塊錢的引流成本來計算,我們至少得付出100萬的市場推廣費用。可能有些人覺得我是在胡說,因為小米MIUI那50萬用戶是通過用戶口口相傳來的,小米沒有投過一分錢廣告,沒有做任何的流量交換。
恩我知道這些話是小米自己說的,不是你們在杜撰。但這50萬用戶真得沒有花過一分錢嗎?我不知道。好,我們就算小米真得沒有花過一分錢的市場推廣費用,但這不能證明我們每個人都能成功復制小米的做法。要知道小米的第一批員工不僅能力出眾,而且都在相應的行業耕耘了7-8年以上,可以說都是在各自的行業里響當當的人物。他們每個人有著大量的人脈資源,而這些人脈資源在小米MIUI前期的市場推廣中一定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你想想你自己有嗎?
好,就算你有。但是你想過沒有,把這些人吸引過來之后,你就完事了,坐著等著收錢就行嗎?不,不是,這時候你的工作才剛剛開始。你需要有專門的人去運營你的平臺,不管你的平臺是微博、微信,還是你自己搭建起來的論壇,你都需要有人策劃一定的活動去吸引用戶積極地參與到產品的設計工作中;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你還得不厭其煩解答用戶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簡單一點說吧,你至少需要配備一個運營經理、一個平面設計師,兩個客服人員;按照北上廣的平均工資水平算,每個月至少都要1萬五工資支出;再者,我們要想把用戶發展成對品牌有一定了解、信任的深度用戶,至少需要3個月吧,那全部加起來就是4萬五了。至于什么場地租金啊、辦公設備、水電雜項之類的我們就不算了,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都是小賬,在運營的過程中主要付出的還是時間和精力;就錢而言,市場推廣費用才是不可或缺的大頭。
要知道在產品還沒有完成,面向市場銷售之前,我們是沒有任何資金進項的。這100萬不是說我們先給個10萬的推廣費用,收回15萬的貨款,然后再把這15萬投放到市場,錢生錢,利滾利就行的,而是在產品推出市場之前,我們銀行賬戶里的余額顯示必須是1后面加上6個零,不然我們連產品都設計不出來。
好了,說了這么多,其實錢還不是最最致命!100萬雖然并不是一筆小數目,但有些人還是能夠想方設法籌措出來的。就算真得出不起那么多錢,大不了少招募一些用戶唄,沒有50萬個用戶,5000個總還是能湊齊的吧。
那什么才是最致命的呢?產品。
是的,就是產品。很多產品并不具備快速迭代更新的屬性,一次更新換代,往往需要半年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你股票話又說回來,小米那50萬用戶參與的只是小米MIUI,手機操作系統的更新升級,而不是小米手機本身。其實無論用戶參不參與,手機操作系統本身就需要定期地進行更新維護。由于它是用戶每天都在使用的產品,而且比較容易感知,哪里好,哪里壞,一下子就看出來了,用戶的意見可以幫助系統快速地迭代,所以從這方面來說,小米MIUI的參與感策略還是非常可行的。
?但我們呢?如果我們的產品是需要軟硬件結合的,還可以參照一下,但是如果我們的產品都是工業化產品、是實物,那所謂的參與感就完全派不上用場了。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產品從設計到正式投產的周期非常長。產品升級需要涉及到原材料采購、生產加工、包裝設計、輔料采購等多個環節,每更新一次,很多工序都需要重新安排,因此耗費大量的時間,無法做到快速迭代;
第二,產品要是快速迭代,那生產量就不能太高。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舊產品如果在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前還沒有全部消化完畢,就必須降價促銷或者直接當廢品處理。所以保證產品不被積壓,我們一定會嚴格控制產品的生產量,盡量少得生產產品。但大家都知道工業化生產講究的是規模化效益,沒有一定的生產量,產品的生產成本根本壓縮不下來,所以我們的產品售價必然會高于市場上的同類產品。在產品售價不具備任何優勢的情況下,你真得有把握讓用戶購買你的產品嗎?就算是把參與感玩得天花亂墜的小米,在手機高端市場也是一再碰壁、舉步維艱。
第三,產品設計需要專業化的知識。很多產品的生產設計都要求參與者必須具備一定專業知識背景。小米MIUI系統雖然很復雜,但用戶參與的更多地只是表面的一些東西,很少會觸及到系統內核的優化升級,平時改得最多無非就是信息推送的方式和處理信息的形式而已。
因此,小米的參與感對于我們這些在做實體產品的,并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盲目遵從的話,到頭來可能連產品都生產不出來。不過這并不是說這本書就一無是處了,在用戶體驗方面,小米還是做出了很多積極有效的嘗試,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