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結婚快9年,孩子出生后的第3年。
早上和老公大吵了一架,具體原因我都說不清楚,就是莫名其妙地引爆了他,令他生氣;而他的憤怒令我很不爽因此反擊,結果火上澆油,他火冒三丈,滔滔不絕振振有詞地數落我的過錯,我沉默不語淚流滿面,對這樣的爭吵厭倦至極,對婚姻失望透頂,離婚的念頭再一次冒了出來。
“9年了,我們還是莫名其妙就吵起來了,想避免都無法避免。我看我們是走不下去了。”我忍不住拋出了這句殺傷力極強的真心話。我痛恨爭吵,極盡所能避免爭執,一旦發現爭執無法避免,放棄是我最本能的反應。
“你現在是發脾氣,看整個世界都不順眼,所以要不顧一切地催毀一切。和你兩歲的女兒一模一樣!可不可以成熟一點,像個成年人一樣理性地討論,解決矛盾?!”他似乎對我時不時冒出的離婚想法已經免疫。
他繼續長篇大論,試圖分析解釋我們爭吵的原因。我已經在腦子里飛快地想著離婚引起的撫養權分配問題,我是應該盡力爭取兩個女兒的全部監護權還是和他協商共享監護權?平分監護權肯定更有助于女兒的成長,但這意味著即使離婚,我也無法帶女兒回中國生活。要不,雙胞胎中一個跟爸爸一個跟媽媽?可是,哪個跟爸爸哪個跟媽媽?離婚肯定對女兒帶來傷害,我要不要努力再維持16年的婚姻,直到倆女兒上大學?
我們共同經歷了9年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即使極端憤怒之下,我也沒有懷疑他愛我愛孩子對家庭忠誠這個事實,我也清楚地知道我愛他。我們是彼此至親的家人。我們對待未來的規劃對于孩子的教育都很一致,我們之間也沒有任何原則性的沖突或矛盾。我們只是在溝通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似乎構不成離婚的理由。
也許更大的問題是,我越來越懷疑婚姻的意義,對婚姻中必要的寬容及妥協厭倦了。我越來越覺得婚姻是個束縛,渴望一個人的自由自在。
又或者,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更像各兼其職的搭擋,失去了情侶之間膠著的感覺。他工作,養家糊口;我照顧孩子照顧家里,日子被各種瑣碎的柴米油鹽淹沒。我厭倦了。
我一邊回應老公的盤問,一邊想像著與離婚相關的各種事情。老公終于發現了最初誘發我們爭吵的導火索。他說“you gave me an attitude”, 我認為他在指責我有脾氣,因此發火。可他要表達的是“我給他的感覺讓他認為我在發脾氣”。好吧,英語不是我的母語,“yougave me an attitude”對我而言等同于指責我”you had an attitude”,因此引發了一場快速升級的爭吵。我郁悶至極:我如果嫁的是個中國人,是不是就不會有這種溝通問題引發的爭吵?
這一輪吵架在找到起因時結束了。我們帶著孩子去餐廳吃早午餐。回家時剛好郵遞員送信,正好把老公送給我的情人節禮物送到。是一個定制的項鏈,寫著暖心的情話。我淡淡地說了感謝。我們算是和好了。回到家后他陪孩子玩,我轉身獨自去醫院做檢查。
在等候室的無聊時光里玩手機打發時間,正好看到Jay在線,于是問他:“如果婚姻里的倆個人不愉快,是不是就應該離婚,各奔東西?維持所謂婚約有意義嗎?有必要為了那個所謂的白頭偕老的結局而遷就妥協嗎?”Jay耐心地聽我吐槽自己對婚姻的各種失望,最后他感嘆一句:“當初你嫁的人如果是我,現在會不會更快樂一點?”
“Jay,你說這話對我一點幫助都沒有!”我忽然發現自己對于曾經暖味曾經心動過的男人吐槽自己對現婚姻的不滿愚蠢至極,后悔了。
“你們之間,這樣的爭吵,多久發生一次?”Jay終于嚴肅認真了起來。
“一兩個星期吵一次吧。”我想了想,回答道。
“我必須承認,如果我是你丈夫,不一定做得比他好。我和我太太幾乎兩三天就吵一架。你可能只記得你們每次爭吵的惡劣了,這不難做到,因為爭吵給人的沖擊力很大,令人難忘。但相比吵架的那一天,你更應該記住的是你們不爭吵時愉快相處的那13天。”Jay循循善誘,我仔細一想,似乎是這個道理。
“Charlotte, 別把婚姻想得太優雅,別抱著不切實際的期待。你可能有一種錯覺,以為生活在別處。其實,你現在的生活現在的婚姻就是你當初的期待,生活并不在別處。也許你需要的,只是改變你的心態,享受當下,珍惜眼前人。”沉默了一段時間后,Jay給我拋出了這一段話。不愧是相識多年的好朋友,這個大我8歲的男人一眼就看穿了我的問題。
我想是的,在圍城里的我向往圍城之外的生活,總感覺我應該過的生活在婚姻之外,卻忘了現在的婚姻家庭正是自己當初滿心期待的。“Life is not elsewhere”(生活不在別處),Jay說的這句話像是給了我當頭一棒,把我驚醒了。
晚上和單身的閨蜜聊天,發現她病了,得了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中一個人獨自上醫院做檢查,各種不便及無助。“單身的人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為沒有人有義務照顧自己。”閨蜜說。我這才發覺單身并不僅僅意味著自由自在以及瀟灑愜意,不僅僅有詩及遠方,還有孤獨及無助。
每種生活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代價,單身或已婚,圍城之內或圍城之外。
想要的生活,向往的生活,似乎在遠方向我們招手。可事實上,當我們到了那樣的遠方,卻發現和自己想像的不一樣,和自己的理想仍有差距。于是,我們感嘆著“生活在別處”,繼續追尋。可是,生活真的在別處嗎?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有了孩子的我們,生活真的不在別處。這是一個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