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了幾天,迷茫了幾天。群里各個都是學霸,我既希望自己能像學霸們一樣從上帝的視角知道書里所有的一切,又想鉆研到一個點細細體會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最好連接上源頭,直接下載。在我糾結的過程中,學霸們的積分已經奔7,把我甩了好遠好遠。
今天忽然想想,2月底上PR課程到現在,短短的半個月,我學了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翻了好幾本書,這在我原定的人生道路上已經前進了很多,這難道不是最值得高興的嗎?成甲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提到:讀書一定要花時間、耐心和思考力,將獲得的新知識和已有的知識進行網絡狀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才有可能內化知識,形成新行為的暗示。作者會花時間描述讀書后受啟發的內容以及這些啟發和自己過去的哪些經驗有關。我發現李笑來老師也是這樣的人,李笑來老師總是可以將一個個概念非常清楚的描述出來,并且說明白大家之前錯在什么地方,我無法想象李笑來老師是做了多少積累才做得到。但至少可以看到一個標桿,我想這也是六哥希望我們做簡書分享的原因之一吧。
《好好學習》一書中還提到:快是結果,不是原因。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花大力氣打通知識阻塞,對重要的、核心知識的深刻理解,我們才能將知識融會貫通、使用起來游刃有余,才能達到我們想要的“高效的學習”!所以當我發現自己不能快速地輸入、輸出的時候,其實是自己還有知識阻塞的地方,那就慢下來,花大力氣去理解透徹,這也是為之后的快速打下基礎。
我今天在《好好學習》一書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收獲:破解習慣性防衛。首先,我們之所以會習慣性防衛,是因為我們會把別人對我們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我自己就會犯這樣的錯誤,有時候會過分地在意別人的看法而打亂自己的節奏。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別人同你開會討論時說:“你上次項目做得太爛了?!贝藭r,你的第一反應可能不是去思考自己的項目是不是很爛,對方說得對不對;相反,你覺得對方是在針對你、指責你,你就會回擊:“胡說,你做的項目才爛”。而要破解習慣性防衛就需要用到“綠燈思維”,也就是當我們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這個說法跟一念之轉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都是先提醒自己不要受慣性影響(《奇葩說》里馬來仔說的“不做感官的奴隸”),接下來往正面的方向思考自己怎么做,學習了。
思考:如果對方提出的不同意見在自己過去的經驗中就是錯誤的,那我是繼續使用綠燈思維還是直截了當地告訴對方這個方法行不通呢?
回答:直截了當地告知對方并陳述原因,不只是拿之前的經驗作為理由。
PS:從這個例子我們除了學習到怎樣避免自己進行習慣性防衛之外,還可以學習怎樣說話才能避免將對方帶入習慣性防衛。比如,你可以跟對方說:“親,上次的那么難的項目你都能拿下,太贊了。我看了一下,如果你再加強一下這方面的調查,就可以解決了老大最頭痛的問題,效果可能會更好哦!”大家覺得這樣的對話會不會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