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送來6個億,卻不關心你怎么賺錢?

相信各位都騎過共享單車吧?前天,共享單車領域諸強之一的摩拜,又搞到錢了。

而且,別人一搞就搞來6億美金。這應該是共享單車歷史上最大單筆融資,融資后,摩拜估值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


拿到錢了,創始人自然要公布雄心勃勃的計劃,摩拜老大王曉峰說了,新一輪融資將幫助摩拜單車在三個方面提速。哪三個方面呢?

1)摩拜將加速國際化進程,計劃到2017年底服務全球200個城市,將出行智能解決方案帶給更多用戶;

2)摩拜攜手全球領先的物聯網合作伙伴,加速推動移動物聯網技術的進步和實景應用;

3)摩拜將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領域加速戰略布局和技術創新,提高技術壁壘、擴大領先優勢,給用戶帶來完美的體驗。”


孔叔給大家總結一下這段話的三個意思。第一,我不僅要在國內玩了,摩拜還要繼續在國外玩,而且要玩得更快,讓更多老外騎摩拜;第二,摩拜馬上要找其它巨頭合作;第三,摩拜不僅要玩單車,以后還要進入更多創新領域。

摩拜單車

怎么樣,這是不是和之前孔叔說過的公司做大都要走向生態是一個道理?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幾點,唯獨沒有在談盈利的問題。這是為啥呢?

憑借著“國際化+大數據+人工智能”這樣的絢麗外衣,資本和風投們在中國復制著一個又一個估值的神話。

如今在中國,融資規模不在 10 億人民幣以上規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風口上的創業者。

孔叔一直很納悶,現在做融資新聞發布的創業媒體特別多,怎么就沒有人做個發布「燒錢新聞」的媒體呢?

比如標題可以這樣寫:《獨家!摩拜宣布 6 月份燒掉 1 億美金,距離花光最后一分錢還有 18 個月零三天》,轉天摩拜單車就懟上:《首發!ofo宣布燒掉 2 億美金,距離花光最后一分錢依然有 19 個月零 18 天》。就像俄羅斯輪盤賭,看誰能留下最后一口氣,好看!

孔叔可沒說笑話,如果按接地氣的說法,公布融資是一本正經地裝逼,那通過種種廣告平臺來間接傳遞自己公司的燒錢能力,這就是高級裝逼。

試問一個創業者如果敢明目張膽地談融資、敢逼格滿滿地去燒錢,還有是他不敢做的事情嗎?


還真有,談賺錢。

就像摩拜不談盈利一樣,不談賺錢其實是有“光榮”傳統的。

1999 年,紅杉的合伙人問谷歌創始人,搜索怎么盈利?兩位創始人說還不知道,但紅杉還是投了。

2000 年,IDG的合伙人問馬化騰,QQ怎么盈利?馬化騰說不知道,但IDG還是投了。

……

幾乎每個我們能叫出名字的互聯網大佬,再融資時都曾被投資人問過這個問題。當然結局是無一例外,他們都拿到了投資。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談賺錢這個問題已經越來越不接地氣,似乎也越來low。在投資人的必問清單上,越來越靠后,甚至根本不問——投資人只關心用規模、市場份額、估值增長,至于賺不賺錢、每年乃至每天虧多少錢,反而沒人關心了。

當然,孔叔也需要補充一下,摩拜雖然不提怎么賺錢,但其賺錢能力確實還是有的。我們簡單算筆賬就知道,摩拜每天單車的復用次數能達到3-5次,我們按3次計算,每次一塊的用車成本,一輛車單日收益是3元,一年就超過1000元,如果按照20%的丟失率和20%的車輛維修成本計算,一年也收益也有500元左右。

如果下一步摩拜擴大規模,降低車輛成本將更有盈利空間。何況還沒計算摩拜的騎行數據也可以賣錢呢。

互聯網悲劇就是這樣,別人有的東西沒說,你卻以為不存在。一條所謂的的互聯網創投法則就這樣形成了:只要用戶持續增長,當能用錢燒掉所有的同類競爭者時,當它的規模能夠統治市場時,自然而然會賺錢,所以也就沒必要問了,正所謂「贏家通吃」。

首先這條法則的產生讓互聯網這個行業在石器時代就收到了資本的青睞。借此很多平臺型公司得以生存下來,谷歌如此、騰訊如此、阿里如此、亞馬遜更是如此。

可以說,沒有這些巨頭像吃了金丹成仙一樣地瀟灑成長,互聯網可能還停留在農業社會時期。創業者賭對賽道,投資人有耐心,從時間上慢慢順延,從體量上做大取得成功。大者恒大、贏家通吃。


過去的7年中(從10年算起),先融錢、再燒錢、最后賺錢,幾乎成了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對互聯網創業的最底層認知,特別是在中國,這個認知幾乎等于創業圣經。

這也是中國互聯網創業的主流模式,甚至都沒有非主流模式。從團購、到垂直電商、到上門O2O、到外賣、到網絡約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如今的共享充電寶,所有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相信拼到最后,一定有贏家、一定能賺大錢。

那孔叔就隨便說說吧。

先說美國那邊,最近上了全球媒體頭條的Uber CEO休假事件,以及眾多CXO崗位缺失事件,根本原因就是五個字:燒錢不賺錢。

Uber是 2009 念成立的,到今年已經 8 年了。

Uber CEO 卡蘭尼克

美國太遠,我們來看看國內。餓了么是 2008 年成立的、美團是 2010 年成立的、滴滴是 2012 年成立的……最少也有五年時間了。哪家不是再不斷尋找接盤俠,不,融資方呢?

再來看看Google、騰訊、淘寶、Facebook、小米,孔叔賭5塊錢你們一定不知道這些正真的巨頭或者說獨角獸,在成立的三年之內就實現了盈利。

孔叔想要說的其實就是:目前臺面上真正呼風喚雨的巨頭公司,實際上很小的時候就具備了「賺錢養家」的能力。

而人們只記住了它們的「貌美如花」。沒有人記住巨頭們賺小錢的時候,只記住了它們成為巨頭、成為平臺之后賺大錢的樣子了。殊不知沒有小錢,哪來大錢?互聯網創業的路已經被帶歪了。

2010 年之前,也就是移動互聯網創業起來之前,中國與美國的創業投資沒什么差別,創業者一般都是拿天使、拿A輪、拿B輪、拿C輪直至上市敲鐘,從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各路資本各司其職。

但 2010 年對于中國來說是個轉折點,不僅是因為移動互聯網崛起,互聯網從PC走向智能手機,還有就是巨頭的改變。

孔叔認為10年的「3Q大戰」絕對是個轉折點。它直接改變了騰訊的行事風格,也改變了巨頭的心態:大變局之下,巨頭怕被巨頭干掉,也怕被創業者干掉。

跟大多數人的認識可能相反,在騰訊被稱為「山寨大王」的時候,其實是它主動出擊的時候。主動出擊,即使是抄襲模仿,也意味著心里有數,知道往哪里走。

而當騰訊、阿里放棄抄襲、圍獵,轉而瘋狂投資創業公司的時候,說明它們心里沒底了。因為這是防御性的戰略:就算投資打了水漂,也不能讓對手搶到金鳳凰。

所以,傳統的投資方式,在過去幾年迅速變成了:拿天使、拿主流VC的A輪、拿巨頭的B輪、然后風口之上合并同類項、超級爸爸最終買單。


大家好像忘了還有盈利這碼事。

不僅是創業公司被卷進了這股洪流,就連已上市的的公司,依然不能獨善其身。58、京東投向了騰訊,高德、優土投向了阿里,去哪兒投向了攜程、途牛投向了京東……

盡早盈利,一定是擺在所有創業者面前的一道宏關。


那么,你的公司呢?你仔細考慮過怎么賺錢嗎——現在怎么賺錢,將來又要如何賺錢?

如果你知道怎么做,但是卻唯獨不見效時,我想你是時候需要好好審視你的定位和企業營銷策略了。這一點,聯系孔叔,我也能幫到你。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