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口的摩拜

“咔嚓!”手機掃過二維碼,車鎖應聲打開,一輛橙色的自行車即在特定時間段為你所用了,條件是每半小時1元錢的租賃費。

2016年9月1日,摩拜(mobike)進入北京,突然冒出的橙色小車一時間成為朋友圈曬圖的閃亮主角,那些手扶車把欣然出現在畫面上的有學生族,白領,企業家,政府公務員……橫跨各個階層。這樣的風潮已經在上海刮過一輪。

“現象級產品”的誕生似乎昭示了新的創業風口出現,沉寂多時的資本重又興奮起來。9月26日,國內出行領域巨頭滴滴迅速入局,投資了摩拜的競爭對手ofo。移動出行浪潮下,摩拜意外突圍,卻前有巨頭,后有追兵。它具有一個樣本的意義。能否成功,還需要時間來檢驗。

滴滴創始人程維曾表示,滴滴的成功源于敏感覺察到移動出行風口,風口如今已經不是一個多么美好的詞兒了。不勝數O2O和上門到家類公司死于風口,更有皇太極、臉萌、小咖秀、分答等現象級產品迅速竄紅、光環褪去的落寞。共享單車是風口還是偽風口?摩拜還能熱多久?

小標:單車創業者變“資本寵兒”

處在C輪融資的關口,摩拜關閉了采訪渠道,媒體報道中的創始人胡瑋煒第二次創業,第一次是家名叫GeekCar極客汽車的垂直媒體,個人長期關注汽車和科技領域,對改善城市交通出行有所思考。她稱摩拜“全球首個無樁智能共享單車”,沒有停車樁,不用辦卡預付費,車子長相貌美等都是賣點。

摩拜用戶愿意主動將體驗曬到社交網絡的原因是覺得它“夠酷”,舉一個極普遍的使用場景:有段3、5公里的路程,驅車犯不上,地鐵不順路,步行又嫌遠,打開APP剛好定位到附近有單車。用戶按圖索驥找到目標后,掃碼解鎖就可以騎走,等到達目的地停放好,也只需要在手機上操作上鎖。

公開信息顯示,摩拜A輪領投方為愉悅資本,B輪由熊貓資本領投、愉悅資本跟投,融資數額為千萬美元級別;在B輪之后,又迅速獲得了創新工場的B+輪投資。近期市場傳聞,摩拜已獲得超過1億美元的C輪融資。“前年就認識Davis(王曉峰),直到他做這個,及時來跟進。我們非常看好這個團隊,davis從業經歷包括運營uber這件事是很好的背景。”摩拜B輪投資方、熊貓資本創始合伙人李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他們的投資邏輯在于中國早已成熟的自行車供應鏈優勢,認為頗有前景。

摩拜單車CEO、前Uber上海區總經理王曉峰在2015年下半年加入,產品開發出來以后,他被更多推向臺前面對合作伙伴和媒體的好奇,一張摩拜與上海楊浦區簽署戰略合作簽約現場的新聞圖片顯示,王曉峰代表摩拜端坐桌子旁邊簽字,胡瑋煒負責站在后面微笑。

在uber進入中國早期,王曉峰發表了很多uber共享出行理念及運營策略的言論,思路上很大程度有別于滴滴等本土競爭對手,做的活動也風格 “洋派”。幾個月后,在共享單車的新戰場,他很快就同老對手滴滴再次相遇。

9月26日,滴滴宣布數千萬美元戰略投資稱為“小黃車”的共享單車平臺ofo,并立刻公布了一組數字:ofo上線至今總訂單超過1500萬,日訂單超過50萬;已有近7萬輛共享單車,為全國20座城市超過150萬師生提供服務。摩拜從未對外披露過訂單量和運營數字。

ofo創立于2014年4月,創始團隊是5名來自北大的騎行愛好車,小黃車目前還不是智能車 ,創業最開始嘗試采用的是純共享模式,校內貢獻出自行車統一刷黃漆,但這樣在管控上難度太大。在滴滴加入后,原本聚焦在校園內的業務將擴張至校外市場。

2016年6月,ofo曾獲得由經緯中國領投,金沙江、唯獵資本跟投的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經緯中國、金沙江等同時是滴滴的早期投資方。

小標:新入口的想象力

當共享單車迅速變成“資本寵兒”,摩拜、ofo身后,開始有更多嗅覺靈敏的創業者闖入這一市場。9月末,單車出行項目“優拜單車”、“小鳴單車”先后宣布完成數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這是要萬車大戰的節奏啊……”優拜單車投資方之一、點亮資本創始人龍偉感慨。

北京望京的一家咖啡館里,優拜單車創始人兼CEO余熠望著三兩年輕人騎著橙色自行車從夜色里駛過,轉過臉對新京報記者說,自己對即將到來的競爭毫不畏懼。他久經沙場,創業前是大眾點評的十年老員工,做團購、貓眼電影,經歷過互聯網歷史上最慘烈的廝殺。這或許也是曾經的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龍偉,選擇投資優拜的理由之一。

余熠來京的任務是密集見投資人準備第二輪融資,多家投資方都感興趣,他現在有挑選的資格,資本冷寂了一段時間后終于發現了新的風口。“現在大家都在說資本寒冬4個字,很多資本其實也沒有出口,會覺得這是下個風口。這件事情也確實對社會、對用戶是有價值的。”

不過,對于共享單車模式,卻很難從摩拜半小時1元錢的收入和每輛車數千元的投入中,清晰看到盈利方向。

胡瑋煒、王曉峰多數時候都避談摩拜盈利的事,胡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愿意“畫大餅”。“我不明白為什么大家都覺得摩拜已經是一家非常成熟的公司,開始熱烈地討論盈利方式、融資情況,但是事實上,我們只是一個剛剛上線四個月的產品而已。”“我們這個事情有一半是屬于公益的,有點 public company 的意思。而且我希望大家把眼界放寬一點。”

創始團隊反復強調,“還是個新事物”、“還是創業公司”,多少帶有點“求放過”的意味。

“共享單車模型可以作為一個大的方向,其實嚴格說來是‘共用’不是‘共享’。”李論表示,好的模型不是P2P或者C2C的,從經濟、效率、體驗、社會資源有效利用角度,B2C都要更好。摩拜就是按照這個模型來做的。”

李論認為,在相當長時間內,摩拜單車日使用頻次將隨著投放數量的增加而增加,密度大、找車方便,又極大釋放了騎行需求。"每次騎行就是活廣告,安利更多用戶加入。"他因此判斷,爆發時間點已經到了,完全成熟。

“談共享單車盈利模式的時候,可以用一個互聯網的思維去考慮,就是經常說的‘羊毛出在豬身上’,有其他方式來給這種服務來買單。平臺形成一個巨大的用戶短途出行的流量入口,往后面通過其他的方式來賺錢。”余熠說。他舉例表示,單車出現在大街小巷非常容易吸引到用戶的關注,打廣告是一種可行的方式,但并不好,未來情況會很復雜。考慮到用戶在一些熟悉的地方才會盡可能的選擇自行車,因此勾勒出日常生活、工作軌跡的滑翔,去獲得用戶這個數據其實相對真實和活躍,“這部分數據后面一定是會有商業上的價值”。

“單從商業上來說,財務的帳也算得過來,它是一個現金流非常充裕的生意。”余熠說,按照租金,假設一輛車投入1000多塊錢,每天有6到8次的用戶使用,一年下來大概是在2000左右的收益,基本上大半年車子就能回本;若一輛車投入使用4年,剩下的3年都是產值。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也曾從摩拜相關數據靜態推算:一輛摩拜單車造價3000元左右,要求4年內不壞。現在每輛車每天平均使用率4次以上,每次付費1元,每年可以有1500元營收。“這樣的預期收益加上押金,對政府搞的賠本的公共自行車是明顯競爭力。”他認為。

小標:“摩拜單車最終能否盈利,還是要看國民素質”

理想模型十分美好,現實卻似乎并不樂觀。隨著摩拜單車在上海、北京兩地的風靡,丟車、藏車、刻意破壞的現象增多,有部分用戶撕去或者刮花二維碼,把車子推進小區、家中,想將本應共享的單車據為己有。“摩拜單車最終能否盈利,還是要看國民素質啊。”有網友如是感慨。

8月22日,“摩拜北京”微信公號發文稱,后臺報障信息顯示某車輛在未被開鎖的狀態下有位置變化,懷疑該車輛被竊,結果發現嫌疑人“黎叔”是一家投資公司的 CEO 兼法人,偷竊摩拜單車為了研究構造,抄襲。該文中稱,“摩拜單車的誕生,似乎對高素質社會,對人性又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

摩拜內部員工告訴記者,GPS嵌入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監控、防止盜竊行為,當上鎖狀況發生了位移,判斷為非正常狀態。“創新并不能百分百阻止損耗、偷竊、破壞,摩拜的項目能否成功需要仰賴用戶的善意和參與。”他表示,現在有些喜愛摩拜的用戶會自發集結成社群,通過微信、微博、QQ群里自發報告車輛異常線索。9月19日,摩拜也宣布與前海征信合作,將用戶的信用信息接入系統。

“既然做這件事,我們始終會去相信整個社會的道德,一定是越來越好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作為用戶來說也確實需要被教育。”余熠認為,究竟摩拜是在社會信用提高的大環境下營運而生,還是進一步推動信用這件事,其實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最早為什么用戶會去搬到自己家樓上,因為車稀缺,他怕早上起來的時候被別人騎走了。當有很多家服務商,在相對可見的密度中,用戶很方便用到車,這個情況會逐漸消失。”

那么退一萬步講,會不會有惡意用戶干脆把車拆吧拆吧賣了?“這個從經濟角度考量是不劃算的,普通自行車200多塊錢,犯罪成本底也難以立案,但共享單車都是獨立設計的車,因此價格昂貴,賣廢鐵來說風險收益比是不合適的。”他對最終能將單車損耗數量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范圍內表示樂觀。

信用難題之外,摩拜也存在各種各樣的不佳體驗。第一次體驗摩拜的用戶馬斌告訴新京報記者,使用中碰上多次問題,先是開不了鎖,然后結束行程了還在繼續計費。“不明白那么多好評怎么來的,總之自己不會再用。”記者發現首次嘗試摩拜遇見麻煩的用戶很容易棄用產品,抱怨集中在GPS定位不準找不到車,車身太重騎行實在費力等等。

太快成名的摩拜似乎還沒做好準備迎接洶涌而來的用戶:9月12日、19日,兩次大規模宕機導致解鎖異常,經過數小時仍然難以修復后,不得不群發短信通知用戶先選擇其他出行方式。

作為開拓者,摩拜現階段的缺陷都將成為其他競爭對手虎視眈眈的機會。余熠就表示,自己騎摩拜都感覺費勁,優拜重量只會有摩拜的三分之一。

“摩拜的技術還在不斷迭代,如開鎖率,現在相比一周前提高了接近20%。”李論表示,摩拜將硬件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加以改變,并快速迭代,這就是B2C的力量。他認為,摩拜有先發優勢,產品保持迭代,定位也會越來越準,體驗越來越好。“時間是摩拜的朋友。”

小標:要有免費的單車了嗎?

“大家把出行和汽車混淆掉了,其實出行不等于汽車。滴滴的每一趟載客都產生了至少30%的無效利用,其實它真正的加劇了中國的擁堵。”9月28日的2016上海車聯網峰會上,向來敢言的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痛斥滴滴,他本人是摩拜單車的天使投資人,還投資過嘀嗒拼車,現在專注無人駕駛領域。

他不認為增加供給的方式是解決交通難題的有效手段,走的是和滴滴不同的路徑;當滴滴先后進入他的投資項目所在垂直領域貼身肉搏,便發表了上面火藥味濃重的言論。

按照過往經驗,滴滴所到之處,一場“補貼戰”在所難免。“萬車大戰”真的會出現嗎?用戶又要有免費的單車騎了嗎?

作為摩拜投資方,熊貓資本李論不認為這一次滴滴的入局會讓競爭出現白惡化局面,“滴滴這么高估值的公司加入這個市場,共同做大,對根本上改變大家騎行習慣非常有益,但摩拜團隊不會因此處于下風。”他解釋,滴滴強在線上流量,用戶數和打開頻次,但這個市場的根本取決于誰有車。“當一個用戶走到你樓下,看有沒有你的車,能不能被用戶喜歡,才是關鍵的事。”

“本身騎行單價也不貴,1元錢,滴滴擅長的價格戰并無用武之地。”李論判斷說。

余熠也結合自己過往在O2O領域從業經驗認為,不管團購也好,電影也好,價格的影響因素很大,而單車提供的是個性化的服務,大家喜歡的車輛類型不一樣;今年不像是前兩年,用戶會對價格那么敏感,“現在誰去融資再說我要打價格戰的話,那基本上是融不到錢的。”

“這個行業滴滴一定會進來,大家其實對這件事情都比較有準備,但自行車這個模式和汽車還是有些不太一樣,本來就只收1元錢了,還怎么打價格戰?用戶不會因為便宜幾毛錢就找一個很難騎的車吧,眼前就有一輛車,非要跑到馬路對面也是沒有道理的,一定是考慮方便便捷為主。如果是通過價格戰拿來的用戶,忠誠度一定是不高的。”他說。

700bike創始人張向東對新浪“C+”峰會間隙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表示,現在共享單車在商業上有兩大問題,一是它的天花板在于日使用次數,在全中國全部壟斷是千萬級別的人次,不小的生意,但算起來一年就是30、40億,天花板很明顯。二是這個競爭環境非常惡劣,因為它可以區域而治,不需要平臺,市場會比較割裂。“你在北京做,我在南京做,只要把南京區域占住了,把份額做成80%,這個區域就是我獨有的市場。”

“所以,下面我相信共享單車會出現二十家公司,最近起碼已經有五六家公司來找我們談,能否幫他們做一個車。中國的市場競爭會過度激烈,會非常惡劣,但不像原來共享汽車的方式,它可能不會補貼,會采取免費。大家會拿出一些免費的東西為搶份額而戰,當然這是商業問題,對于整個自行車行業來說會進入非常快速的發展期。”張向東說。

“作為創業者阻擋不了別人,只能把產品做好,把運營做好,把模式做好。因為我從來都相信,一家專注的公司勝算會略大一點。”張向東表示。

小標:市政交通不完善,促成移動互聯網創新

移動出行浪潮下,摩拜意外突圍,卻前有巨頭,后有追兵。究竟是風口還是偽風口,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人士表示:尚待時間檢驗。

IBM公司科學家凌棕博士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對共享單車發展前景并不十分樂觀,他認為,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改善,不是摩拜一個創業公司的努力能夠決定的;他長期在國外生活的感覺是,車道比較完善,特別是自行車道清晰標注,給人以安全感,國內則相對混亂,“可能出幾次事才能意識到”。

新京報記者也從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相關負責人處了解到,其關注到共享單車的流行,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問題,單車應在非機動車的法律法規范圍內發展。 “目前沒有造成大范圍安全問題,沒有進行相關研究,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機動車行駛安全上。”

凌棕還對記者表示,中國會出現摩拜這樣的創新產品,由于國內人多密度大,而且,市政交通的不完善反而提供了很多創新空間。

國慶節前,摩拜單車合作方、高德地圖發布過一份出行報告,根據節假出行流量的大數據分析,給出出行建議。這份報告顯示,“擁堵”因素恰恰促進了北京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應用,使得北京在“智能出行指數”當中得分最高。

高德地圖副總裁董振寧認為,互聯網+能將交通出行重要角色人、車、路緊密關聯在一起,智能交通應用普及能夠提升交通出行的安全。“交通安全事故當中很大程度由于郊區道路不完全,如果花很大力氣交通設施完備,需要相當長的過程,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對事故危險地段進行分析,提醒和警示效果很好。 ”對于會不會跟摩拜探索大數據,他對新京報記者表示目前時機過早,還沒有這個打算。

張向東也告訴記者,原來的城市公共自行車都使用的非常落后的一些技術方式,摩拜在技術上有很大的進步,比如停放尋找,完全把現有的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用在里面,這是它做最對的一點。 另外,摩拜的商業機制是一個市場化的機制,與以往國有、公共的模式不同,動力就變得很強勁。

酷愛自行車的張向東已是多次在公共場合為共享單車模式點贊,“我希望推動自行車在中國現代城市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任何能夠推動自行車使用的方式我都會叫好”,“自行車是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提升人的生活品質最好最便捷的方式。自行車使用程度越高,這個城市一定越文明”。他在推進一些出版物,給中國市場的白皮書,講述美國怎么做,丹麥怎么做,吸收這些國家的經驗。一本名為《奪回路權》的書將要翻譯到中國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