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很多天花板。
1
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創始人說過,認知是人與人之間最基礎的差別。有人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間的差別還要大。認知層次的不同,就是雞同鴨講。
我們慢慢發現以前的好朋友再也聊不起來了,我們身邊的 圈子越來越小,你與你朋友之前的聊天正如一句俗語,尿尿尿不到一個壺里。
用文藝一點,你和他/她之間漸行漸遠。
人活在認知的變化中,認知的天花板的不斷前行的關鍵因子。
你會發現你身邊的一個家伙遇到問題馬上就能分析的頭頭是道,并快速提供解決方案。
你好好佩服他、每次遇到問題都想找他幫忙咨詢解決和解惑。
他的認知就是你的天花板。注定他是你的導師。
認知的天花板決定專業程度、在圈子里甚至在社會屬性上的地位。
2
職業也有天花板的。
同事才才36歲就部門副主任,做事一板一眼的,缺乏激情,之前的他不是這樣的。
自從有一天有人神叨告訴他,35歲以后至多提拔到部門主任,此生職業封頂了。
他把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文件仔細研究下,果真是這樣的。
算了,我還那么努力做什么的?我做好本分,慢慢等著升崗,混吃等死。
好吧,再說說我,我也是一眼看到10年后自己的工作情況,熟悉的工作、熟悉的流程、重復的動作,每日的通報、煩透的領導,絮絮叨叨的回憶……
算了,想不下去了,實在不忍想下去。
其實不用想自己如何,看看身邊的人就知道10年后什么情況了。
說不定更加糟糕。
想想心冷,彷徨無措,很多人都是這樣的。
3
有人說,認知有天花板,我好好讀書、好好學習,通過努力去改變。
有人說,職業有天花板,我努力學習知識,我跳槽。只要努力就有希望。
話對,但是我想說的是,努力本身也有天花板的。
一個快遞小哥,在努力一天送200個快遞,人就說要廢掉了,200件就是他的天花板。
一名優秀的講師,線下講課,講的特別好,一年有300天都在講課,很牛了吧,畢竟還要休息、還要路上的時間,我們可以說這300天就是他的天花板。再努力也是300天,按線下講課的方式創造不出超出天花板的效應。
一個作家,才思如泉涌,一天寫1萬,一年365天不休息,一年寫365萬字,質量還不能保證,365萬字就是他的努力的天花板。
我們的努力是有天花板的,用人力去做的事,終究有一個盡頭,而這個盡頭就是我們的舒適區的邊緣。
4
在《上位》這部電影中,樊嬌鳳問羅臻:“我要怎樣,才能更上一步?”
羅臻告訴她:“你必須改變你的做事方式。”
怎么改變?
羅臻說:“提升你的努力質量。”
5
所以,如何突破天花板?
第一,努力是要有方向的,有方向的能力才有可能突破天花板。
有人呆在舒適區挺好的,比如我們說的那位副主任,他就沒有想到通過努力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許拓展社會圈子,找到另外一個企業,重新定位天花板,然后再去突破他。
很多人跳槽越來越好,就是不斷突破天花板,換一個新的平臺。
實際上,跳槽就是一個方向的選擇。
有的人方向選對了,就能堅持下去做的更好。
有的人方向錯了,一切重來,或者很差。
跳槽的勇氣是面對未知和不確定的擔當,更是方向的選擇勇氣。
一個姑娘就想以后進入證券行業,她梳理下了自己欠缺了幾個能力,然后再選定幾個在金融行業的單位,每個單位可能對哪個能力拓展較好,就去應聘,在單位不斷學習,待學習能靈活應用了,辭職去下一家,繼續學習成長。我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同事,同事說這個姑娘不地道。
我笑了笑,這就是認知的差異,現在人才流通較快,企業和個人各取所需而已,一輩子呆在一個企業的人,要么是愚忠,要么是庸人出去沒有人要的。我與他聊聊后我覺得他的認知天花板是企業文化的毒害。
我深深的相信這個姑娘的未來一定很棒,只要她堅持。
第二,多做點有目的的努力,減少無意義的努力
要突破天花板,不管是認知的還是職業的,一定要有方向,要有明確的目的。目的性很強不是貶義,反而是對生命的尊重。
拿我們朋友說的同事案例來分析,他的同事每天都特別忙,但是不知道要忙什么?
簡單說,就是目的性不強,東一榔頭西一棒,干了三年也沒有干出個所以然。三年后的他與三年前的他的整個能力感覺沒有太大的變化。
很多人的努力中只有汗水,沒有成績,目的明確努力,就是要剔除那些與目的無關的事,每日三省,反復篩選自己的工作和認知,避免瞎忙活。
我就有一個朋友每天都在計算數據、反復的算,感覺很對,算出來后就通報結果,周而復始,通報的內容大家都知道問題所在,如同皇帝的新裝,當時沒有一個解決方案、甚至有了方案每次都一樣,根本就不管推進的效果。
這就是缺乏目的的努力,沒有意義的努力。
第三,要把眼界向外看,跨界或許有更多機會
我們重視在行業內或者公司內部看自己的成長,實際上,走出公司、到大行業、到外面看,自己的成長算不上生啥。
世界那么大,我們多渺小。
讀書要讀一些哲學的,少看小說;學習要多與高人溝通。空下來看看如何寫小說、如何做演講等等,都不錯,很多知識是關聯性的,不僅知識之間要關聯,而且要與自己的實際關聯。
我在講專業課程,我經常用阿德勒《自卑和超越》、《知道做到》等等與專業看似沒有關系的知識來詮釋,就是一種跨界方式。
還有一種跨界方式,就是多接觸其他行業或者自己去兼職、去交朋友、去辭職體驗。
只要你想,總有一種方式適合自己。
個人建議,適當的調整行業對認知突破有很大幫助的。
第四,做好自己,堅持下去。
很多人希望活在朋友圈中、朋友圈就是虛擬世界的自己,如人喜歡重構記憶一樣,朋友圈的自己其實都是經過包裝的自己,是希望別人看到的自己,這樣的自己有意思嗎?
突破你的天花板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理解你的人不看朋友圈也會默默支持你,不理解你的人,你發了也沒有用。
我的一個朋友特別喜歡說自己的加班的,寫了3年朋友圈的努力,現在還是賺取可憐的薪酬,不是嫌棄,就是覺得沒有成長,至少現實生活中看不到他的成長。
或者朋友圈的成長更重要吧。
6
天花板是個坑,我們跨過去,不僅需要努力,更需要有方向的、有目的的、跨界補充的、做好自己的努力。
世界會狠狠獎勵用對方法的人,下一個天花板的你會更加應對自如,是不是?
文/藍胖2017.09.24
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真的可以轉發出去,更多的人看到!
根據簡書運營的安排,部分文章已整理為連載,今后藍胖原創文章分為付費和免費兩種,不管是哪一種,我都會極其認真的寫作,不僅為了分享,對自己更是學習,只是,付費的內容會是精選中的精選。另外,訂購付費連載,贈送價值百元的電子圖書一套,還有入VIP群分享的體驗,一起玩唄。
如有興趣可看以下鏈接。 ?我是藍胖,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