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ke.baidu.com/item/%E5%B2%9B/6825861
我讀到書本的一半還多的時候,才想起,這“島”不僅僅指斯皮納龍格,還有克里特島。斯皮納龍格固然比克里特更加驚人和獨特,但是也因此,我們仿佛看到克里特島上的居民,認為斯皮納龍格可怖、骯臟而排斥和蔑視,反而卻忘了,那些大部分大部分一輩子都在待在克里特島上的人,是多么愚昧,他們以為自己是在大陸吧,碰上一個比自己更小的島,就堂皇地一下子端正了自己的姿態,忘掉了自己狹隘。
斯皮納龍格一點兒都不差,一點兒都不缺。它甚至有最好的老師,從克里特上來的好老師伊蓮妮和她的學生迪米特里,在伊蓮妮逝世后,迪米特里接任成為一名令人敬佩的老師;它有比克里特上更多的不僅聰慧而且有膽識的人,一度被拋棄的雅典人,律師,醫生,建筑師…他們創造了一個外人難以想象的自由、平等、繁榮的斯皮納龍格;它的居民雖然身患重病,但努力生活,經商,種植,結合,娛樂。我們反觀在戰爭來臨時,有克里特島的居民甚至偷偷游泳希望抵達充滿麻風病人的彼岸乞得食物;在佩特基斯家族出現時或在佩特斯基家族作為話題被提起時村民望眼欲穿的神情;以及我們并沒有看到的,或者作者沒有提及的,或是根本沒有發生的,克里特島的進步,不像斯皮納龍格的“與世隔絕”,克里特島一定在與世界的聯系中會有所發展,但是當我們看到斯皮納龍格的發展時,克里特就不值得一提了。
斯皮納龍格的存在就是一種諷刺,其本身,骯臟的麻風病人,被政府拋棄后一同或陸陸續續地被放逐于此,這最初是之于政府或者是社會的諷刺,在我第一下知曉斯皮納龍格時,就覺得荒唐。隨后,克里特島的也是一種諷刺,被斯皮納龍格諷刺了,即使克里特的居民有那么多他們的親人因為患上麻風病而被送上斯皮納龍格,但是這些村民依舊認為斯皮納龍格應該毀滅,甚至集體要發起一場暴亂,作為仲裁者。
雖然作者在結尾著重強調了索菲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小說最開始就是阿里克西斯為了探尋母親的身世而進入的,但是對于索菲婭的家族史我倒沒有很大的觸動。這點應該是個人和小說人物的差異,來源于索菲婭認為她的至親血肉里有麻風病人、通奸犯、謀殺犯,而感到是一種巨大的恐懼籠罩著她,令她想逃離和回避,但是我想想,這種事再怎么說碰到了就逃不掉了,不然就面對,不然就崩潰,嚴重者無法承受而放棄生命,但這遠遠達不到這個嚴重程度,所以在索菲婭這一點上,沒有共鳴。但是小說的發展絕對離不開索菲婭家族的故事,沒有這些親情、愛情、仇恨,就沒有《島》。感情線的高潮在我看來到馬麗婭患上麻風病要離開克里特和馬諾里分手就結束了,后面的情感波動倒也是意料之中。天生放蕩的安娜最終的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這倒不意外。比較有意思的是安娜先勾引安東尼斯,而后俘獲安德烈斯,最后跟馬里諾的亂倫,是在是跌宕起伏,荒謬又想令人開口大笑。
看到伊蓮妮去世后,斯皮納龍格愈發繁榮,我倒是沒有想過有一天所有人都會離開斯皮納龍格,只覺得斯皮納龍格似乎就是一個正常的村莊或者城市可以讓大家伙一起活下去,世世代代,它很特別,但是雅典人,病人,作者令這個島變得合理又平常了。所以到后面醫生研究出讓麻風病痊愈的治療方法,一個一個病患出現好轉,直至最后身上完全查不到麻風病的細菌,這個流程令我覺得十分倉促,怎么突然,島就變了,大家好不容易安定下來,接受病痛,雖然也幻想有一天能離開,但也準備好永遠在這里生活了,命運又有了轉機,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重新融入社會后果的更加悲慘或被拒絕,返回頭想想空無人煙的斯皮納龍格,占了小說80%篇幅的斯皮納龍格,竟覺得有點可惜,相當可惜!
最后最后,索菲婭心里想道:女兒讓她像看電影中的人物那樣看待她的長輩。最后,她看不到恥辱,只看到英雄主義,沒有不忠,只有激情,沒有麻風病,只有愛。我想這是從伊蓮妮、吉奧吉斯到馬麗婭、克里提斯醫生,最后在阿里克西斯身上,這家人最充裕和豐富的善良,雖有波折,但終歸在阿里克西斯身上再次發光,還有佛提妮,幾乎完全見證這個家庭世代變遷的好朋友。
寫讀后感的時候說對于索菲婭家族并沒有很感興趣,可是這么一看當時看書拍的照片卻偏偏都是描述這一個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