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歲末,達達書窩收到迄今為止最大的饋贈,臺灣朋友小馬哥將他在上海居住十多年間的藏書一共四大箱九十八公斤悉數寄來,甚至細致妥帖地將書立也一并打包,讓人感激涕零。今年初滿心歡喜地拆箱清理這些書籍,偶爾發現扉頁上朋友親筆記錄的信息,或上?;蚺_北,又生出好多小感動?!秿u》就是其中一本留有批注的書,除了購買和讀完的時間,朋友還寫下“好書”二字,巧合的是當我無意中在朋友圈用此頁曬圖時,幾位朋友不約而同評論說這也是他們喜歡的書,一本書得到身邊這么多人夸贊,不得不說這是吸引我捧起它細讀的理由。
《島》講述的是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在希臘曾經的麻風病隔離區斯皮納龍格島上,一個家庭四代女人的命運交織其間,上演著蕩氣回腸的愛恨糾葛,讓人捧卷便不忍釋手。自幼生活在英國的阿麗克西斯與男朋友去希臘度假,中途一個人駕車去了母親諱莫如深的出生地布拉卡(克里特島海邊的小漁村),她鼓起勇氣獨自登上與村莊隔海相望已被廢棄的麻風病隔離區斯皮納龍格島感受孤單,回到布拉卡后用幾天時間從姨外婆的摯友佛提妮的口中得知了母親家族的往事:自己的曾外婆伊蓮妮是麻風病人被放逐斯皮納龍格五年后因病去世,曾外公吉奧吉斯在曾外婆得病之前就一直用漁船為小島運送物資直至取消隔離區;姨外婆瑪麗婭也曾罹患麻風病但最終治愈結束了在斯皮納龍格與世隔離的生活,姨外公克里提斯醫生致力于麻風病的研究并幫助包括瑪麗婭在內的眾多患者康復;外婆安娜因與丈夫的堂弟通奸而被槍殺,外公安德烈斯就是殺害外婆的兇手最終因肺炎死于獄中;母親索菲婭由姨外婆姨外公撫養長大,在開始大學生活前得知自己家里有兩個麻風病人、不道德的母親和殺人犯的父親這些驚悚往事后選擇逃避,遠嫁英國并向自己的丈夫馬庫斯和孩子隱瞞過去……
早期在《星期日電訊報》、《每日電訊報》等開設專欄的英國作家維多利亞 ? 希斯洛普于2006年完成她的這本長篇處女座《島》,甫一出版,便力壓當年熱銷的《達?芬奇密碼》、《追風箏的人》等登上英國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細膩溫婉的女性筆觸,錯綜復雜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牽動心弦令人欲罷不能。但讀完全書,個人并不認同封面導讀的這句話——“在這個浮華的年代,你有多長時間沒有為一個書中故事潸然淚下了?這個風靡歐洲的故事,哀婉悲傷,令人禁不住淚流滿面……”坦白說,我并沒有為《島》落淚,不是書中的情節不足以打動人,恰恰相反是總能在那些遭受命運重重打擊的背后一次次讀到溫情和希望,那些看似撕心裂肺的悲痛都在溫柔的對抗中一一化解,那些曾經顛沛流離的生活最終都在永恒的故鄉中得以安放。
阿麗克西斯在母親故鄉布拉卡的幾天里,從家族故事中得到啟發:“真正打動我的是他們彼此的愛那么強烈,經過了疾病與健康,順境與逆境,到死才能分離”,由此她勇敢地選擇與已經沒有愛的男友分手,開始新的生活;而她的母親索菲婭終于接受了佛提妮的建議,回到家鄉與女兒一起面對自己原以為可以一筆勾銷的過去,“傷口暴露在空氣里,但最后有可能治愈。它們不再羞恥?!?/p>
相較于全書結尾部分(第四部)的倉促,索菲婭情緒變化的突然和隱藏過去理由的單薄,個人更喜歡作者花了較多篇幅(第二部和第三部)描寫的斯皮納龍格島上麻風病人的生活,從最初隔海相望和對麻風病的恐懼到伊蓮妮和瑪麗婭相繼作為病人上島生活,從最初的被遺棄甚至水和電都成為奢侈品到來自雅典的病人加入后積極向政府爭取并加強自治,被隔離的斯皮納龍格成為烏托邦一樣的存在。定期選舉、市政廳、學校、醫院、餐館、電影、自辦的報紙還有婚禮,孤懸海外的麻風病人擁有的何嘗不是正常的人生,甚至因此得以躲過戰爭的浩劫。反觀島外那些身體健康的正常人,經歷戰爭的戕害,經受欲望的膨脹,無序和失常充斥于生活,所以我們并不能以身體上的疾病去斷定心理和人格是否健全,重疾之下擁有健康靈魂的人并不鮮見,華麗外表掩蓋丑陋心靈的人比比皆是。
書末的一句話或許更能詮釋《島》的意義,“看不到恥辱,只看到英雄主義,沒有不忠,只有激情,沒有麻風病,只有愛”。其實,那個沉默寡言,無數次用自己的小漁船往返布拉卡與斯皮納龍格之間運送物資,并將自己最心愛的兩個女人送入隔離區的漁夫吉奧吉斯或許才是我能在此書中讀到的最隱忍最恒久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