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我的爺爺奶奶是知青

陸晨瑞

?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在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政府組織大量城市“知識青年”離開城市,在農村定居和勞動的政治運動。我的爺爺奶奶便在其中。

? ? 1975年,我剛滿18歲的奶奶高中畢業,響應毛主席號召瞞著家人報名加入了知青大隊伍中。白天在農田里揮灑著青春,夜晚挑燈夜讀,仍不忘學習文化知識。在兩年多的知青生涯中認識了她的人生伴侶,也就是我的爺爺。裸婚時代的青蔥愛情,簡單而真實,嚴肅而純真。當時知青的艱苦生活環境,鍛煉著他們堅強的意志和不怕吃苦的精神。

? 1977年10月21日,中國各大媒體公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并將于一個月后在全國范圍內進行。570多萬名考生最終錄取了30萬人,幸運的是我的奶奶和爺爺雙雙被華東水利學院(現在的河海大學)錄取。四年的大學生活,他們共同學習,共同進步,最后一起分配到江蘇省水利建筑工程總公司。起初,奶奶和爺爺都是從事于水利工程勘探和測繪工作,后來隨著媽媽的出生,奶奶為了照顧家庭則改行做起了行政工作。

?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2021年11月11日,我陪奶奶和爺爺去參加他們的知青聚會。四十多年過去了,當他們重新踏上那片土地,早已舊貌換新顏,當年的破茅屋已矗立起一幢幢高樓,但那片泥土的芳香沒有變,鄉愁沒有變,鄉音更沒有變,還是那么的清澈淳樸。從他們的交談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們當年戰天斗地的場景,聽到了昔日奶奶清脆的歌聲。“千萬青春留沃土,一泓碧水存山岳。”四十多年的歲月,讓這些爺爺奶奶們從青蔥少年到今天的兩鬢斑白,歲月老去了他們的容顏,沖淡了他們的人生坎坷,卻加深了他們的革命友情。

知青歲月早已成為爺爺奶奶一段無法逝去的回憶,雖然他們的年輕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但他們的心卻留在了那一片蘊含和流淌著他們青春熱血、黃金年華的土地之上……下鄉勞動是他們這一代人的酸甜苦辣,同時也是他們的人生考驗。難忘知青生活,難忘他們在農村的點點滴滴,這是他們進步的開端,也是他們一生的驕傲。

舌尖上的人間

吳宜軒?

有時候我們好像總認為過去的事情離我們很遠,其實不然。可能只是只是一句輕輕的話,像微風拂過水面,記憶便如同漣漪般一圈一圈地暈開來。

飯桌上,我們熱烈地聊起以前的事,媽媽突然停下手中的筷子,眼神望向前方,呆呆地說了一句:“以前我如果吃到今天這一桌菜會高興死吧……”

? ? ? 以前的西山島,尤其是還沒通太湖大橋前,很是閉塞。想出島只能乘船,還極不方便。物質,尤其是吃食,極其匱乏。媽媽曾跟我講起,以前她去春游,包里也只有兩個雞蛋。有一個同學分了她一小塊蘋果,她竟不知道是什么水果,只覺那東西是山珍海味。那時想吃肉,難。我們家條件不好,別家好歹一個多星期會去買一塊肉,我阿爹只能問別人討幾條豬尾巴,紅燒著吃。卻又舍不得放醬油,于是,紅燒豬尾,看起來竟是白白的。

? ? ? 但這畢竟是肉啊。我媽說,一星期就盼著這一天,吃完了甚至還有小小的惆悵,畢竟又要挨一星期。阿爹的手藝也確實好,會把尾巴煨得爛爛的,出鍋時碗上飄著一層少見的油脂,脂肪一點不膩,吃著還彈牙。

? ? ? 那時我們家還做著一門平價烤雞的生意,阿爹會把許多味中藥混合,變出香飄十里的烤雞來。“那個時候,全西山的時候都來問我買烤雞。”阿爹滿臉的驕傲。“那為啥現在你不賣了啊?”“唉,方子失傳嘍!”

? ? ? 夏日將逝,阿婆開始曬毛豆干。鹽水煮過毛豆連著桿放在太陽下曝曬,三兩天就曬好了。抓起一大把扔進嘴里,是“硬香”,濃郁而悠遠。直到現在,她每年還會曬。一年一年過去,物是人非,然毛豆干的味道卻從未改變。

? ? ? 人世間,最叫人貪戀的,便是從前為數不多卻瀲滟了時光的吃食。是媽媽嘴饞偷過的青桃,是我爬上樹搖下的紅棗。它們永遠存在這人世間,在某一時刻忽然喚醒味蕾,繼而又延續著一代又一代的人世間。

我家的“人世間”

朱瑭玥

一點煙火,一點人情,一點世故,便釀出了一個人世間。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初建立,我的爺爺在藏書的一個小農村,葟村出生了。

他的父親是一個被打倒的地主富農,所以家里也比普通人家窮得多,自然無法供爺爺上學,于是他很早便步入社會打拼。最初是在村附近一座名為“廟山”的山上運石頭,將一塊塊山頂的巨石扛上山腳的船。他賺來的每一分錢,都是數不盡的汗水與難以想象的勞累換來的。他依靠著他的腳踏實地當上了裝卸石頭的一個“小頭目”。

后來,我的父親來到了這個世上。爺爺肩上的擔子又重了些,干活的動力也多了些。只是父親四五歲時患了場大病,脊柱結核。鄉下條件差,爺爺背著年幼的父親四處求醫,坐船去了南京治病。孩子的病終是治好了,可生活的壓力迫使他急需更多的錢。恰逢采石場收益不好,爺爺打包回了家。

他深知沒文化的苦,不愿父親也一輩子做個可憐的打工人,便是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父親上學。他們兜兜轉轉,四處尋覓生機。先是去了常熟的服裝招商城,想著做點小生意養家糊口,失敗了;那再來,他們發現那兒的人經常吃不到飯,于是又做起了盒飯生意,奶奶燒菜;父親跟著在那兒上了一年的學。

好景不長,常熟畢竟人生地不熟。他們又回到了村頭那兩間家徒四壁的小平房。這次,爺爺叫上幾個伙伴做起了石料加工,生活倒是穩定了不少。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命運終于向他們施舍了一點幸運。爺爺這邊剛當上村里的小隊長,那邊又成了石料廠里的老板,生活可見的一點一點寬裕起來。父親也不負眾望,保送進了木瀆鎮上最好的高中——木瀆高級中學,也是我就讀的學校,不過當時還不叫這個名字。

許是多年的苦終于熬到了頭,父親以理想的分數考去了南京,在附二院工作,組建了自己的家庭。爺爺也終于當上了退休老人,享福天倫。他的廠在妹妹出生后就關了,只是偶爾還做點石料生意。

然后,便有了我記事起的模樣:清瘦黝黑的面孔,滿臉的皺紋寫盡了滄桑,時常抽支煙,眺望遠方的憂郁小老頭;不過對我們總是百依百順,笑容滿面。

2022年,蘇州疫情爆發。我的父親前往五院支援,那是蘇州最危險,也是最光榮的地方,剛剛平安歸來。從人人喊打的地主階級到抗疫一線的白衣天使,這之間經歷了幾代的奮斗與努力。

我從來都不知道爺爺曾有著這樣的過去,只是閑聊時談到的“人世間”勾起了父親深刻的回憶。有人說我爺爺一事無成,但我知道,父親就是他一生最燦爛的榮耀。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晚父親眼底暗自閃爍的淚光和爺爺艱難的創業史,因為那是獨屬于我家的“人世間”。

清歡

黃伊

偶然抬頭,看向窗外,嚯!

這雪,將天地奏成了一首純白的散文詩,樓下罕見地積起了薄薄一層雪毯,那雪上的腳印,踏出了一個個響亮的感嘆號,而路上的道道車轍則成了冬的破折號,延續著舒緩的詠嘆調。

我當然不能僅僅滿足于視覺上的享受,放下筆,立刻便出現在樓下。小巧玲瓏的雪娃娃紛紛揚揚地向大地奔來,不知何時,那個調皮的弟弟也嗤嗤笑著向我奔來。幾縷雪白灑在我的臉上,隨即那笑聲又遠了。我全當這是一個淘氣的新年祝福。此刻,一絲冰涼化進嘴角,是雪。

舔舔嘴角,我便嘗到雪的味道,清爽而令人愉快,大概就像是——清歡?可這清歡從哪兒來呢?來自這雪?亦或這冬?好像缺點什么。我想了想,漸漸有了答案。這清歡,不是只醞釀于這和平而繁榮之下嗎?

我不禁想到家人與我說過的,十幾年前,那是仿佛從遙遠的北國飛來的雪,那已經不是雪娃娃奔向大地,倒像是數不盡的戰士沖來,寒風凜冽,他們只能盡量將剛出生的我包裹得緊一點,再緊一點。路上隨處可見被冰封住的動不了的車,好不容易,我們才從醫院折騰回家。

腦海里,緊接著又想象到二十年前。那時,他們剛來蘇州,打算在這里發展。一路上受盡了苦,本就不寬敞的車廂里人擠著人,路途顛簸。那時的馬路還沒有這么寬這么平,路邊電線還很雜亂無章,通訊還沒有現在這樣方便……

也才二十年而已,二十年后的今天,生活富足了,才會有享受到這清歡吧。

咔嚓——雪中一個撐著傘的身影,摁下相機,記錄下這平凡而寧靜的時刻。

爸爸媽媽的故事

王婷

? ? 簡單描述我們家的經歷,那就是:我媽來自合肥,我爸來自鹽城,他們在上海相遇相愛。他們回到鹽城后有了我,最后帶著我來到了蘇州。

? ? 我媽時常抱怨我爸的懶惰和“不務正業”,看見我有什么不好的習慣就說“像你爸一樣”。而我爸基本上也不生氣,每次就嘻嘻哈哈地和她開著玩笑,最后還是把她逗樂了。我媽也常開玩笑說她這么優秀,就是被我爸耽誤了,如此說多了,我便也好奇:“欸,爸爸那時候在上海是怎么把你追到手的啊?”

? ? “其實哪存在什么追不追的,我們是你二叔介紹認識的,后來自然而然地就在一起了。

? ? “那時候窮啊,但你爸還是每周都帶我去吃一次肯德基。你現在覺得這好像沒什么,但對于那個年代的我們來說,這可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更何況你爸還會點好多,生怕我吃不飽,我就這樣被他養胖了不少。

? ? “你爸有一次給我買了件xx牌的衣服,花了幾百塊錢呢,要知道那時候我們一個月工資才幾百塊錢!這事把我感動了好久呢。

? ? “嘖,你看看你爸現在那個挫樣,早知道就應該有點遠見,怎么那么容易就看上你爸了呢。”媽媽又開始了日常嫌棄。這時候爸爸突然從房間里竄出來,一臉不服氣:“欸,你可別在女兒這敗壞我名聲,有本事就把那個時候的照片拿出來給女兒看看。”

? ? 我一下子來了興趣:“什么照片什么照片?”

? ? 爸爸一臉神秘,從柜子里翻出了一張照片,拿到我面前。

? ? 紅色的背景,主角是兩個穿著白襯衫的人。兩人臉上都帶著青澀的笑容,那笑仿佛可以融了冬日的寒冰——這是他們的結婚照。我看著照片上清瘦卻不失英俊的男生,簡直不敢相信:“這是你?”

? ? “對啊,我那時候帥吧?可惜結婚后我就被你媽養挫了。”爸爸一臉可惜的樣子。

? ? “被我養挫了?你摸摸你的良心……”他們又開始斗嘴了。

? ? 嘿,哪存在什么耽誤不耽誤。平凡的陪伴看似平淡,其實這才是愛情褪去繁華后,不離不棄的樣子。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胡天悅

生活是多變的,也許時間改變了它們,也或許還有環境等等。而我現在寫的文章,離不開時間因素。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翻開了一本相冊。母親說:"在這本相冊中,很多老照片,都包含了三代人的技術發展和變化......這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些老照片會是什么樣子?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翻開相冊第一頁,一張黑白照片映入眼簾:那是遠離城市的一個鄉下,沒有奔馳的汽車,花哨的行人,有的只是黎明前趕去耕地的爺爺。黃土道上,有著大小不一的腳印,牛馬羊狗,都從這里走過。爺爺肩上挑擔,徒步向田地走去,很費勁。雨后的土路上遍布著泥,一步三滑,很難行走,到處都是泥濘。爺爺只穿了一件薄薄的麻布衣服,其中八處是大大小小的補丁,還有用稻草編織的鞋子。

我輕輕翻開第二張照片,最吸引我的是一輛自行車。父親那時候有一輛自行車,父親坐在自行車上,很容易地騎行,節約了許多時間。父親小心翼翼地推著自行車,仿佛這是一件珍貴的東西。當時,照片已經是彩色的,但不是那么清晰。衣服上沒有了補丁,而是干凈整潔的襯衫,但是離我們現代的衣服還很遠,鞋子已經是布鞋了。那時家中最貴重的東西,可能是墻上的一臺黑白電視機。

下一張照片,我們這個時代的照片,清晰可見。衣服五彩繽紛,鞋子很漂亮。白色的墻壁,到處都是電器,電視機有64英寸的彩色,門外有一輛車。說到學校,一輛高大的高級汽車可以在幾分鐘內讓你到達,而不是簡單的步行。它解決了你的時間問題。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有一套嶄新整潔的桌子……

高聳的高層建筑,無盡的河流和道路……作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我凝視著我偉大祖國的大江大河,熱切希望十幾年后能有一天,我為中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的變遷

徐元哲

從小到大,每次去舅舅家,我都會興致勃勃地去看門口的那口井。這口井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講在塊風水寶地,從人文地理的角度講,隨著時代變遷,已經處在一塊爛透了的地方——水龍頭旁。不同于我的新奇和好奇,大人們總是對此習以為常,只是一邊閑聊一邊注意著我的動向。媽媽曾經湊上來向我科普,說以前他們做飯都是用的井水,這樣做出來的粥上面會有一層綠色的粥油,很有營養,可惜現在的井水被污染,不能直接食用了。那時的我懵懂無知,對此深信不疑,現在想來卻總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井水能有這樣的功效?但不論如何,我仍是每次都會蹲在井旁,扶著厚重的石塊,往那深邃黑暗的洞中望去,盡管什么都看不見。

小學旁有一片水杉林,以前每次上下學都會經過。一排排水杉樹有高有低,但都筆直地插向天空,在風雨中沉默地靜立著。見我高高地仰起頭看向水杉,媽媽適時地開了口,告訴我以前家家門口都會種一棵水杉樹,就是因為那筆直的樹干是天生的橫梁,現在都是萬丈高樓平地起,造房子不像以前那樣艱難了。聽完,我若有所思地看了看一旁的樓房,又看了看水杉,又看樓房,又看水杉,一時間竟不知到底誰更挺拔。

縫紉機、收音機、煤油燈……無數舊時的物件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消失的無影無蹤。它們被人們封存在記憶的角落,激勵著我們繼續為幸福生活而奮斗。

燈光里的人間

左軒銘

? ? 燈光早已習慣點亮夜晚的世間,迫使黑暗躑躅自嘆。人們在街市上,在商場中,盡情享受著眼前事物不會被黑暗抹去的被拉長的時間,充沛了華光溢彩的生活。晚上歸家,打開燈,亮光霎時間煥然了每件物品的顏色。走到窗前,凝望著摻雜著淺白的夜,多為自己在晚上的無憂自由而暗自欣喜,癡迷。

? ? 現在回望,發現歷史的發展就像彩燈照亮世間般迅速。

? ? 幾十年前,在母親的記憶里,燈光是珍貴的。買回家的煤油,必須小心翼翼地添置在老銹的煤油燈中,輕微刺痛鼻尖的煤油味沖散了房屋內平淡的空氣,牽引著家中孩子們跳動的心。然后就有一個光榮的人,掏摸出瘦扁的火柴盒,仔細取出一根較好的火柴,用另一只空缺了的手,嚴實地護住沾了煤油的燈芯,心里還念叨著不會有風鉆過手的空隙,吹冷了那個亮光的來源。這時候,輕慢地將起了火的火柴,探向燈芯。“嘩”,隨著緊快急促的火焰聲響起,煤油燈的周圍明亮了。狂躁的火焰上下竄動著,舐舔著家人們興奮的心。

亮光,有時候來自于一個更加欣喜若狂的東西。好幾天才能相逢一次,為電燈拉上了一層神圣的帷幕。當時村里突然停電,常常需持續幾天才能恢復,這段時間,深邃漆黑的夜唯有靠昏黃的煤油光來度過,叫母親等見識過電燈的小孩,牽腸掛肚。大人們向往光明,何況處世未多的孩子。總把電燈的開關開著,只要電來了,燈就亮了。燈亮了,煤油燈就肯定不用了,那東西真叫人哭笑不得。上了床,蓋好被子,目光抵著天花板,滑溜地到了電燈上。那時候的燈,不比現在刺人眼睛,反倒是令人心馳神望。天花板上的深溝,為何處處透著溫暖,透露著晨日不見得奧秘。閉眼了,又睜開,留戀一下夜的寧靜。

倚靠窗臺,一邊是冷漠的黑,一邊是迷惑心眼的白,產生出了白晝的幻覺。母親靜靜地來到身旁,意氣高揚,“祖國發展的真快啊,短短幾十年,晚上就如此豐富多彩了。電燈,真給我們帶來了莫大的方便。”

光陰似箭,轉過歷史的方向,黑夜在發展,發展成絢麗的明天。

塵封的歲月

徐子淇

“卡塔!卡塔”從我家的書房里傳來一陣陣帶有年代感的聲音,那是奶奶正在縫補那些破了卻不舍得扔的衣服褲子。

每每如此,我便會想起我家書房的一隅角落處,一臺上了年紀的老式縫紉機默默的坐在那里,像是守護著什么,爸爸說它的年齡跟奶奶差不多,雖然歷經時代的變遷,但是卻是仍然經久耐用,老物件就是那么扎實,爸爸不無感慨到。

縫紉機平時的時候,大家都不曾去記起它了,只有等奶奶戴上老花鏡,拿著線對著針頭一遍遍的穿過去,可總是事與愿違,總也不能如愿,這時候我的出現總會讓奶奶臉上露出絲絲笑容,不知道是因為我能幫她成功的穿過線還是其他什么原因。一切準備就緒,一塊塊花布在奶奶一雙巧手下,配合著縫紉機的針線上下翻飛,腳下的踏板發出“卡塔卡塔”的聲響,像是在給奶奶伴奏,又似乎在為奶奶靈巧的雙手鼓掌,相得益彰,像一首美妙的協奏曲。一會功夫,奶奶就把花布變成了漂亮的衣服和褲子,引來家人和鄰居的陣陣夸贊聲,奶奶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奶奶特別節儉,我穿剩下的一些舊的衣褲,她總也不舍得扔掉,在她手下,變魔術般的把那些已經“廢物”的東西變成了寶,一個布的環保袋,一個小巧漂亮的靠墊,一個精致的裝飾物,奶奶總能給我們驚喜。我經常趴在縫紉機旁的桌子上,邊看奶奶做活,邊聽奶奶講“那個年代”的故事,奶奶說:她小的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家里孩子多,大的孩子穿過的衣服褲子,是要留給老二老三穿的,那時候的孩子又調皮,喜歡在地上摸爬滾打,久而久之,屁股上膝蓋上破洞是很習以為常的事情,這時候,不得不找塊布來補上,因為窮,能找來的布也不一定是一個顏色的,只要能把洞遮蓋就行,在那個年代大家都差不多,也不會覺得丟臉。 聽著奶奶的“故事”,我覺得我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衣食無憂,不說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基本上也就如此了,有時候還要耍耍性子。比起奶奶媽媽那2代人,我突然間覺得我們有點生活的太過安逸了,我們應該珍惜眼前得來的不易。我心里五味雜陳,望著角落里安安靜靜的縫紉機,雖然老,但是卻是那一代的記憶!

? ?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俞正軒

? 我站在時光長河邊,回望著過去的歷史。浪花翻涌著,席卷著我的思想,回到了那個動蕩的年代。

? “嚓、嚓、嚓。。。”一路“驚街”,一聲吆喝--“磨剪子嘞,鏘,菜刀。”老街深巷中傳來了一陣陣吆喝,聽到聲音的婦人們連忙拿起家中的鈍刀,銹剪刀,循聲向手藝人而去。年輕的奶奶也是其中一位,在接過奶奶手中的銹剪子后。只見那手藝人熟練的從布袋中拿出一塊磨刀石,在下面墊上一塊抹布,在上面滴了幾滴水。握住一片刀片,嫻熟地沿著剪刀軸心的方向用力地磨著。很快,剪刀的一塊刀片就變得鋒利起來,手藝人迅速換到另一片刀片,又重復了一遍相同的動作。再將剪刀拿起來,空剪幾下,一些剩余的鐵銹便掉落下來。

? 沒過多久,一把銹剪刀又重新變得鋒利起來。手藝人將它遞還給了奶奶,又拿起了一把鈍刀,先是仔細觀察了一翻,像是在考慮如何將刀磨得更為鋒利。接著,他把鈍刀放在了磨刀石上。沒過一會兒,一把嶄新的菜刀又出現在了手藝人的手中,用砂紙擦了擦,將它遞還給了奶奶,又趕忙去磨下一把刀了。直到黃昏才背上他的布袋,吆喝著,逐漸消失在了暮色中。

? 我的思緒也隨之回到了現在,現在的街頭巷尾中,很少能夠聽到磨刀匠的聲音,會這門手藝的人也越來越少。年輕人不想學,也覺得不必去學,刀鈍了,只需去商場中買一個。只有少數的菜館還是找磨刀匠磨刀。這門手藝,似乎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

? 這個奶奶無意跟我講過的事情,卻讓我思考了很久。幾十年以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的老手藝卻也被一些機器所替代,埋沒在了歷史的塵埃中。可是,磨刀亦是磨“人”,只有經歷磨練的手藝才是時代的精品。? ?

? ? 兩臺電話

徐梓雋

自從搬進了新房子,老房子里就只剩下爺爺和奶奶。每次回去看他們,總是愛去閣樓的儲物間里,尋找那些老舊的東西,以及兒時的回憶。

有一次,在閣樓上摸索時,偶然翻出了一臺黑色的臺式電話機,也解封了一段屬于它的故事。

早些年間,我們一家四口還住在老房子里的時候,家里有兩臺臺式電話機。一臺黑色的,另一臺是白色的。黑色的在三樓主臥的床頭,白色的在一樓客廳的長臺上。自打我出生起,這兩臺電話機就在家里陪伴著我,有時候靜靜的,有時候鈴鈴作響,不論我是在睡覺還是在嬉鬧。

這兩臺電話機,從我這個小小的人兒看來,它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總覺的,白色的電話機響的較多,常在客廳里“叮鈴鈴”地響。它一般是由爸爸或者奶奶去接的,因為它的電話多半是爸爸的領導、同事和奶奶的租客打來的。這臺電話常常伴隨著工作一同到來,它承載的是事業,與外界的聯系。黑色的電話響的較少,平時安安靜靜的躺在床頭柜上,和我們一起享受睡眠。它的電話一般是由親戚、朋友打來的,伴隨著家長里短、噓寒問暖。它承載著的是家庭,與內圈的聯系。

就這樣,一黑一白兩臺電話,承載著我們家的關系圈和與他人的往來。后來長大一些當然明白了,原來它們是同時工作,只是我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對它們有了不同的定義。但這并不影響它們在我心中的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兩臺電話機逐漸被便捷的手機替代,淡出了我的視線。但每當手指按在電話按鍵上的聲音響起,我總能聽到來自過往的回音。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孫鑒暉

時間的長河是無止盡的,時間在一點點的流逝,回首往事,就會發現那時的美好。

“咔、咔、咔……”在一聲聲夾雞頭米的聲音中,我度過了一個三年級的暑假。

那年暑假,奶奶買了一大袋雞頭米,準備在暑假里剝給我吃。在她拿一大袋雞頭米回家的時候,爺爺就已經說了:“這么多雞頭米不知道要剝到什么時候,買這么多干嘛?”奶奶卻說:“肯定剝得完的,買這么多就是給孫子買的,又不是給你買。”

于是,奶奶開始了她日復一日的剝雞頭米的日子。奶奶平常睡得早,起得也早,整個暑假,奶奶5點多就起來剝雞頭米,每天一有空就剝,一直要剝到晚上9點多。

在一天下午,做完作業的我閑的無聊,于是就坐在奶奶旁邊看她剝雞頭米。突然,奶奶說:“好孫子,你要不要也剝剝?”“好!”我激動的連連點頭。于是奶奶從車庫里拿出了一個專門剝雞頭米的器具,并教我怎么用。我一粒一粒地剝著,越來越熟練。奶奶看了我剝的雞頭米后,夸我剝得特別好,我開心極了。

如今,那塊剝雞頭米的板子已不再用了,可能是在車庫里積灰吧。那段和奶奶剝雞頭米的時光,卻不會在我的記憶里塵封,它將留在我和奶奶共同的記憶里。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石亞宸

? 以前,人們吃飯是用土灶的,現在家家戶戶換上了電磁爐,煤氣灶。可我還忘不了老家的土灶。

? 小時候回老家,最喜歡的不過是那些城市里沒有的東西,土灶就是其中之一。一開始我只是往火里扔干草,看著里面的火苗,覺得好玩而已。等長大一點了,就開始幫忙做飯,火大火小都由我掌控。最開始我連生火都不會,就用打火機對著竹子硬燒,還燒壞了好幾個打火機。后來我知道先要點燃干草,再把竹子放進去,慢慢的,慢慢的,竹子就燃起來了。第二件難倒我的事是如何控制火的大小。奶奶說火大一點,我就得立馬讓火旺一點;奶奶說火小一點,我就得立馬讓火勢弱一點。控制火的大小是靠的長期的經驗,隨著我年齡越來越大,我的控火技術越來越好。可是,有一年我老家裝修,把土灶給拆了。于是我再也不能去幫忙生火做飯了。

? 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落后的東西終將會消失,所以我們應該做好當下,展望未來。愿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吳穎軒

外面的世界風云變幻,我們的這個家呀,就像一條小船,隨著時代的波濤逐步前行,但是不變的,是小船里面的東西——題記

陽光明媚,又是美好的一天。清風吹拂著樹冠,樹葉隨風搖擺,有的從伙伴的懷抱中掙脫,飄搖了一小會兒,躺在了地上。

電視一如既往打開著,里面播放的,不必說,都是祖國近期的建設所取得的成就。這一點,我們家所有人都達成共識:“祖國好!”樸實的幾個字中,洋溢著中國人所特有的興奮。沒錯,我們國家離民族復興的旗幟,越來越近。

所談及的話題離不開被疫情籠罩著的上海。它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在一段時間的沉默中,對于上海、以及上海的同胞們,表達著深切的關切與同情。與此同時,空氣中還凝聚著一種信仰,或許應說是自信,對國的自信。沒錯,中國不會拋棄任何一個城市的,對于上海、對于新疆、西藏、港澳以及對于寶島臺灣,我們祖國所給出的,永遠都是最溫暖的懷抱。

為什么我們有自信?對于曾經的中國沒有了解的人是不會如此的。我也曾見過如今還屹立在鄉下土地上的小房子,破敗,簡陋。聽媽媽說起過,這是她們五個姐妹和父母共同居住的家。不可思議!一座看起來還沒我們現在居住的房子大的老房子,竟然曾經是7個人的家?的確如此,媽媽一本正經地說,當時經濟的落后是我們無法想象的。但是即便如此,他們過的還是一個豐富多彩的生活,因為自由、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如果當時已經有了幸福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基礎,那么現在多了的,一定是經濟基礎。我們現在居住在樓房鱗次櫛比的城市里,經常能吃到以前父母一個月也不能吃到幾次、甚至是從未聽說過的美食,穿著一年一換的衣服,乘坐公交車和地鐵出行。是的,這就是祖國的進步,如果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一個沒有經過歷史洗刷的國家,是不可能如此的。

追逐著時代的波濤,一直生活在人世之間,背后有著強大的祖國,這些都有了,我們還能沒有自信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蔡明昊

爺爺家的房子已經很老了,歷經了百年的歷史,這幢歷經滄桑的老房子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我爺爺叫來了建筑施工隊,破土動工將房子拆除,在原址重新建造新房。在整理爺爺舊東西的時候,發現了一盞煤油燈,爺爺小心地將它拿了起來。

爺爺說,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絕大部分家庭都是用的煤油燈來照明。那時候并不是家家戶戶都有電的,生活條件自然比現在差得多,而煤油燈就是那時我們最好的照明物。你看這煤油燈,它的外殼是用玻璃制造的,外型像一個大葫蘆,上面有一張圓圓的大口。玻璃瓶身與底座相連的地方有一個圓形的旋鈕,旋轉它便可以控制燈芯進出,從而調整火光的大小。在那時候煤油燈對我們來說可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須物件,現在煤油燈可以說是已經絕跡了,就像我那個老式發條鐘一樣。我從爺爺的語氣里面聽出了他念舊的情懷和對他對年輕時的回憶。我的目光望向爺爺手中的煤油燈,上面布滿了灰塵,沒有一個地方是干凈的,好像瓶壁里面還有可見的油漬。對我們來說煤油燈確實沒什么稀奇的,可在那時這微弱的火光卻是人們對光明的向往,我的爺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學習的。在我父親那個時代,每當停電的時候,也會用煤油燈繼續照亮生活。

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環境好了,科技發達,在也用不上這煤油燈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富起來了,以前家家戶戶的煤油燈,就像星星之火,在每個夜晚燃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歷史的長河里, 落下的,是我們落后的封建制度;升起的,則是我們新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對新生活的向往!

感謝黨和祖國,給我們帶來一個充滿希望、和平的世界!

糧票

柳雨欣

? ? “你們怎么這么挑食,要是在以前你們早餓死了。”,吃完晚飯,奶奶又開始抱怨我。“奶奶,時代變了,現在有這么多蔬菜,還不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我不耐煩地反駁。

? ? “哎,話不能這么說,不管什么時候,都要勤儉節約,懂嗎?”奶奶皺著眉頭,一邊說一邊從桌子上那塊玻璃板下面拿出一張黃色的小紙片,它被折疊過多次,還帶著斑斑點點的銹跡。仔細一看,上面還有三個大字“壹市斤”,這是一張糧票。

糧票的產生是因為物資的匱乏,所以那是中國選擇分配各類資源,買東西都需要票。所以那個時代的人大多有一種簡樸節約的精神。看著這張糧票,奶奶開始回憶往事,回到了那個艱難的年代。

? ? “在那個時候,所有的糧食都要用糧票換,就像現在用的人民幣,每人每個月只有五斤,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小孩因為營養不良都面黃肌瘦,一年只吃一頓肉都是常有的事,新衣服更是過年才有一件。還有人會帶著雞蛋或者蔬菜到城里換糧票,但即使是這樣,也仍然不能算充裕,我們村基本每家每戶都有人因為沒有糧食被餓死了。

? ? “后來國家發展起來了,經濟不再落后,糧票和糧票背后的分配制度也就沒了,現在的糧票都是拿來收藏用的。說到這,奶奶嘆了一口氣,還是你們好,生在這樣一個好時代,不愁吃不愁穿的,想要什么有什么。國家發展的快啊,現在手機往口袋里一放就能出門了,想買東西連門都不用出。我老了,跟不上時代,也不會用手機,以后估計是連門都出不了嘍。”說到這,奶奶笑了起來。

? ? 糧票也好,現在的手機支付也罷,都能體現出國家的發展情況。從按人分配到現在的自由交易,50年間,中國的經濟不再落后,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生活變得富足時,那種簡樸節約的精神卻被忽視了。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家鄉的房

鄧李一涵

? ? ? 作為一名“00后”,我對生活中的滄桑巨變或許毫無概念,從前捉襟見肘的生活也從未經歷過。但是,與家中長輩談笑的過程中,我才真切感受到了家鄉一路上的變化。

? ? ? 很小的時候,我還常居家鄉揚州。那時回老家丁伙鎮,就能帶給從沒去過鄉下我無限的好奇心。老房子所在的那個村,似乎和旁邊的彰墅廟一樣年代久遠。因此在我的記憶中,老家總是最神秘的。外公與外婆是在二十來歲結婚時,蓋了老房子。幾間低矮的土房,和其中彌漫著的陳舊木味,承載了太多老記憶。戰爭年代過去,人民仍處艱苦之中。

? ? ? 這時,國家開始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像外公、外婆一樣的廣大農民,家中光景逐漸得到了好轉。九十年代,恰逢他們的女兒——也就是我的母親上初中,外公外婆攢夠了錢,住進宜陵鎮一棟房子的一樓。這個家,也就是我很小的時候居住的地方。由于是一樓,所以多出了一個兩面圍墻的小院。我當時在宜陵鎮上了一年的學前班,做教師的外公就用粉筆在青灰色的水泥墻上寫字,我則用竹竿一筆一畫地認。08年的北京奧運會剛過去,人民也在這個時段開始幸福起來。

? ? ? 再后來,2012年以后,父母基本上穩定了工作,我就回到了蘇州上幼兒園。在此段時間,和藹的外公過世了。我最后一次回丁國老家,告別了外公,也告別了老房子。新的發展總是伴隨著舊的消亡。與此同時,國民經濟越來越發展迅速,獨自在宜陵的外婆住進了明亮的樓房,生活水平大大提升。居住在蘇州的父母也和我一起感受著生活的殷實。人民將見證祖國的復興!

? ? ? 愿人民越發幸福,愿祖國越發強盛,愿世界越發和平!


?


? ? ? ?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885評論 6 54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9,312評論 3 429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993評論 0 38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667評論 1 31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410評論 6 41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778評論 1 328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775評論 3 446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955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521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266評論 3 35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468評論 1 374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998評論 5 36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696評論 3 34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095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385評論 1 294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2,193評論 3 398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431評論 2 378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