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周晨希
平凡人身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題記
當我們穿行在蒼茫人海之中時,是否會有那一剎那的感覺——我們與成千上萬種不同的人生交織而過,那些經歷我們不曾擁有,也許只是和我們在某一個十字路口不一樣的選擇。這蕓蕓眾生,一代又一代,好像都歸于平凡,但他們又是偉大的,因為歷史,他在每一個平凡人身上都留下了痕跡。中國的歷史就是由這大千世界中無數次和我們擦肩而過的“平凡人”創造的。誠然,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平凡人是我們,是我們的家人,是我們的朋友……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故事,盈千累萬個家庭,不盡相同的故事……我的家庭,我們的故事。
1933年夏,井岡山道路確定的六年后,九一八事變的兩年后,我的太爺爺,曹乃成出生在了蘇北如皋的一個小村子里,作為四個兄弟中的老幺,他的童年一定充滿了愛——夏日晚風拂過水稻菜畦,簌簌作響,輕吻每一寸山河錦繡,兄弟四人在田間肆意奔跑,夏夜螢火蟲星星點點,照亮孩童的憧憬,沒有硝煙,只有天真歡脫,脫去衣服跳入池塘,戲水玩樂之間爛漫的時光逐漸流逝。那時,沒有高樓大廈,沒有汽車轟鳴,那種童年,我們不再擁有。少年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身處戰火之中,忍能無所作為。聽太爺爺說,他的大哥是正兒八經的老紅軍,后來當了當時的泰興縣的副縣長,公私分明,他們兄弟幾個啊是一點光都沒沾到。其實太爺爺自己后來也是村支書,曾經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也許在某一個同樣的夏夜,伏案之間,蟬鳴陣陣,老牌兒的鋼筆書寫出平凡人心中的中國未來。后來我的太爺爺當了鄉鎮畜牧獸醫站的站長,憶起過年回家去鎮上的超市采購,媽媽跟我說,旁邊那棟樓就是以前的鄉鎮畜牧獸醫站。真的,那棟樓真的好老啊,仍然沒有拆除,想起彼時太爺爺曾在那里工作過我就深感敬畏,因為它和他都見證了搬經鎮從泥濘小路到建起條條通向全面小康的柏油路,從一個落后的小鎮蛻變成一個能留住青年人的鄉鎮。
太爺爺是個老黨員,沒有能夠站在人民大會堂的榮譽瞬間,沒有別滿胸前的功勛章,只是和無數基層黨員干部一樣,做實事,為他心中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斗努力。實話說在我看到太爺爺的“入黨五十年”紀念徽章時,還是深受震撼,那是一種榮譽,奮斗的榮譽,上進的榮譽,歷史的榮譽。
太爺爺本身就是一本歷史書——小時候他總是跟我講起那些年的崢嶸歲月,那些平凡卻浸潤人心的故事,小時候什么都不懂,只是覺得故事好聽有趣味,現在學了歷史,了解了屬于中國近現代的變遷,明白了屬于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去回味,好像在品一盞茶,悠長醇厚,一點一點滲透入我稚嫩的紅色血脈中——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香港回歸,這每一件中國偉大的瞬間好像都在他的故事中,在他上揚的嘴角,在他神采飛揚的眉宇間。 現在的他啊,早已兒孫滿堂,身上也有了歷史的痕跡。有事沒事出去轉一轉,在村子里,走著他走過無數遍的路,只不過鋪上了水泥;瞧一瞧他曾經穿梭而過的稻田,只是那早已不屬于他;跟曾經的老友敘敘舊,然而歲月無情他們多半與世長辭。更多的時候是跟相伴一生的太奶奶,坐在門口房檐下,感受著午后慵懶的暖陽,享受著盛世小康,他曾經無比憧憬的夢。 就像電視劇人世間里面說的“平凡的我們,撐起屋檐之下的一方煙火,不管人世間多少滄桑變化。”平凡的太爺爺從懵懂的少年,變成現在飽經滄桑的老者;平凡的搬經鎮從不知名的小鎮,變成現在車水馬龍的模范鄉鎮;平凡的南通從落后的城市,變成現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平凡的中國從任人宰割的羔羊,變成現在屹立于東方的雄獅……一步一步,都是平凡的我們,在這人世間造就的。 生來平凡,何所畏懼。就讓新時代的我們結果老一輩平凡模范的火炬,如魯迅先生所說“令螢火一般,在黑暗里發一點光而不必等候炬火”,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續寫平凡的“人世間”的故事,續寫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錦繡華章!?
?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吳雨蔚
一捆毛線,一臺縫紉機,一副老花鏡,一個佝僂的身影......那是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心靈手巧,十分擅長針線一類的活兒,她的拿手好戲就是縫織布料和織毛衣。尤其是她織的毛衣,高端、大氣、上檔次,就算是在隔幾年再拿出來穿,也絲毫不覺得過時。
從小到大,奶奶給我織過的毛衣沒有百來件,也有七、八十,直到現在我的衣柜里,也還整整齊齊的放著一疊。在我一二年級的時候,我經常穿著這些毛衣去學校,總會收獲滿滿的稱贊。尤其是班里的女老師們,每次當她們看到我,總會開玩笑似得問我:“這又是你奶奶給你織的毛衣?蠻好看?!? ? 但是,當一件光彩奪目的毛衣到來之前,總要經歷三四個月的縫織時間??椕率且患臅r且考驗人耐心的事,我經??吹侥赀^六旬的奶奶坐在陽臺旁織毛衣,一織就是幾個小時。
她蒼白的鬢發在陽光的普照下渲染出溫和的光澤,手中的針線靈活的跳動著,好像一個個跳舞的小精靈。
這樣平靜的歲月過了好幾年。后來,我也很少穿奶奶親手織的毛衣,轉而穿外面買機器制作的毛衣。直到最近兩年,奶奶總是開玩笑的說:“我老了,眼睛要看不清了,趁這幾年還湊合,再多給你織幾件毛衣,等你再大一點,我也就不織了?!蔽屹康匾庾R到,眼前這個溫和的人已經在不經意間慢慢變老了,我心里漫上一絲酸楚:機器制作的毛衣再好看?;y再精美,也比不上奶奶親手織的舒適,更沒有那一件件毛衣中蘊含的愛。這幾年科技飛速發展,越來越多工業化的東西替代了原本的手工制作,但是愛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等我們長大以后,離開家人,看到千里之外傳來的一則短信,看到他們的面容,也不失是一件好事。但時代也不會忘記這些手工制品,更不會將他們遺落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的“人世間”故事
——日月悠長,愿萬代隆昌 ? ? ? ? ? ?
張雪雨
“以家為家,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惫茏又性?。誠哉斯言,從古至今,家與國乃同氣連枝并蒂花開。
七十三載櫛風沐雨,七十三載砥礪奮進,歲月不居,時令斗轉。從天安門莊嚴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到如今國家日益強大的社會安穩,歲月靜好。是滿目蒼夷的八荒到江海山川奔涌,曙光熠熠生輝的蛻變,鑄就了我們如今國泰民安的幸福美滿。
從牙牙學語的稚童長成如今赤誠熱血的翩翩少年,對祖國這昂揚的欣欣向榮背后的黯淡過往許多了解都自爺爺奶奶的嘮叨中。爺爺奶奶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一個正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在他們口中,那時候的農村與城市比起現在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而是萬千溝鴻的距離。每當談起他們的幼時,奶奶蒼老的臉上是飽經風霜的感慨與無奈,按奶奶的話來講,那時候活著便已經是萬幸。除了城里人的雙職工家庭每月能得到幾斤白面,大米的供應外,成里多數家庭都沒什么財產,就連干部家庭能有輛自行車便是足夠令人羨煞的了。更別說農村了,一般農村地兒能吃飽飯,按季節穿衣便是所謂滿運年了。且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不用人民幣購買食物的,而是用糧票,每一張糧票都限制了固定的食物,精確到單位“兩”。若是條件稍微好一點的家庭,便能在過年的時候,托托關系,買一些蝦皮,別看只是皮,即使是蝦皮也盡是人們爭先恐后才能得的,連那蝦皮剩的的一些些殘渣也被人們當作寶貝。那時候的面也不是如今的精米精面,奶奶說她小時候吃的都是帶著米殼的蒸飯,通常是上午吃了,沒過幾時又會餓,若是要去勞動,食不充饑,饑腸轆轆便是家常便飯。
而這樣也不為什么,只為能省一點是一點,說是遇到霉年運連米殼也沒得吃。我無法想象那時的艱苦,就像在吃飽穿暖的今天無法理解,糧票雖小小一張,奶奶卻說那是那時最大的盼頭那樣。 而我不得解的種種過往也是他們無法忘卻的曾經。十年余幾的記憶里,奶奶曾多次拉著我的手,微微拘僂著腰背,站在廚房里,指著案臺上那裝著金黃澄亮的油的桶跟我絮叨,說過去啊,半斤油值得炸上小百回的來來往往,直到全部變為黑色,沉淀幾近固態,也不舍得扔。我抿著唇,望著絮絮叨叨不停的她,在她略顯渾濁的眼眸里清晰看見我的倒影,與她的蒼蒼衰老相比的,是我生機勃勃的朝氣。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的童年卻也多彩繽紛,吃想吃的零食,玩想玩的玩具,是換著花樣望著我能多吃兩口的晚飯和漂漂亮亮一件件又件件的小花衣裳。這我習以為常的普通生活,卻不想或許是奶奶他們從未享受過的過往。我吃慣了各種口味換著花樣包裝,甚至顏值至上的零食,便無法想象奶奶的童年,大樹葉子經過曝曬也能成為零嘴的是什么樣的生活,而又或許那個時代的他們是沒有童年的,從小干的各種農活,喂豬養鴨做飯是如今的我只存在文字記憶中的點點。
突然明白了為何奶奶總舍不得扔剩飯剩菜,總舍不得過期的牛奶,總舍不得各種在我們眼中是垃圾的瓶瓶罐罐。我們總以為那是不明所以的滴滴或許是時代給他們打下的印章,是他們無法去除的烙印。奶奶漸漸蒼老,他們的時代也漸漸過去,新時代的迅速發展下的我們朝氣蓬勃,鮮活肆意,兩個時代的交錯,是勛章,也是不能忘卻的歷史過往。
我驚嘆于東方神土的日新月異,也銘記泱泱華夏是多么堅定不移才鑄此為今。種種狼狽是過去的勛章,彰顯我偉大的國如何扭轉乾坤換以凱歌昂揚。涉水而來,也曾低迷彷徨,但名為中華,是以中流砥柱,盛世華昌。
豪功勛著鳴以世界之昭昭,庇萬家小我以安康和祥,未曾參與那錚錚難忘過往,卻有幸見證那千秋輝煌。日月悠長,唯愿庇護下的萬家小我在盛著曙光的未來也能護這盛世萬世隆昌。
?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楊家泰
常言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边@話我是很認同的。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好,就首先要把每一個家發展好,讓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所以一個1國家發展的好不好,從一個家庭就可以看得出來,哪怕是自己家。
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改變,但是一個人的生活習慣要想改變卻很難。我的外婆,從小生活就并不富裕,基本上都要為吃飽穿暖發愁,因此,我的外婆養成了省吃儉用的習慣。按理來說掉到地上的東西是沒人會吃的,畢竟已經臟了,吃了會壞肚子的,但我的外婆卻總是把我們不小心掉到地上的東西拾起來,只要不是太臟就會吃掉。同樣,我們吃不完的東西她也會吃掉,每次吃飯她總會讓我把飯扒干凈。
不光是外婆,外公也同樣如此。
我的外公很少丟東西,不是因為他懶,而是他舍不得,只要還能用哪怕有些破舊他就舍不得丟。一雙襪子穿破洞了不丟掉,一張涼席睡脫線了不丟掉,一件衣服洗的發白了也舍不得丟掉,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用到沒法再用了再丟掉。我的外公外婆都不喜歡買太貴的東西,哪怕是我們買的也不行,一件衣服過百他們都嫌貴了。我媽和我從小都是他們帶大的,所以我們也或多或少受他們一點影響,我襪子破了洞也照樣穿,但我那就單純是懶了。
但那一切都只是曾經而已。
隨著現在國家飛速發展,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明顯更好了,這一點從我們家就可以看出。雖然外公外婆他們仍然很節儉,但至少不像之前那樣了。有的東西太破了,該扔就扔了,再買新的就好了。衣服倒也不穿以前那種洗出褶皺的衣服了,雖然不是很貴,但至少比以前的好多了。掉在地上的東西也只是拾起來而不是吃掉了。
國家發展好了,人民的生活才會好。人民的生活越好,國家發展也就越快。愿天下,萬家所念。
桂花老樹
梅麗
自打我有記憶起,小院里便有棵桂花古樹,聽說是上世紀60年代家里蓋好房子種下的。
印象中總是有個溫柔的老人在耳邊輕輕地問:“你看這桂花好看嗎?”說罷,皸裂的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頰,我凝視著她深邃的眼暗,直覺她在向我傳遞著什么消息。
數年后再回來看這桂花時,多了幾分感慨,不禁回想起從前的時光。
“奶奶,我要吃桂花糕!去摘桂花好不好?”一個略帶天真的童音問著?!昂?,走,帶你去摘門前桂花樹剛開的桂花。”
當年的季節應當是秋季吧,桂花盛開,十里飄香。黃色的小花一簇一簇的,與綠相映襯,卻越發顯得美麗與誘人。“奶奶,好香啊,是不是做出來會更香?”“對啊,來,奶奶背著你,你上去摘。” 她的身子向下弓著,拍了拍自己的背,示意讓我上來。不知為何,奶奶背影總給我莫名的心安。我連忙往奶奶背上撲去。奶奶笑了,“你這個小豬,怎么又變重了?。俊薄拔覜]有!有也是桂花糕太誘人了才會這樣的?!蔽矣行┵€氣地與奶奶爭辯。奶奶笑著。
我趴在奶奶背上,努力地直起身子來,想要離那桂花更近一些。奶奶應是察覺到了身上的孩童夠不著,便又把背挺直了一些。那孩子這次便輕松夠到了,來回往復,身旁的竹筐里早已裝了滿滿的桂花,霎時清香四溢。
奶奶慢慢地將我放下來。“奶奶,你看你看,好多桂花!”我笑了,兩只肉乎乎的小手分別抓著一簇桂花,那個孩童顯得是那么的幸福?!皩Π。憧催@桂花漂亮嗎?走了,回去給小豬做桂花糕吃嘍!” 正當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片片的桂花被碾落成泥,繼而是香噴噴的桂花糕出鍋時,頭頂上的一朵桂花落了下來,輕柔地落在了掌心里。我的思緒被拉了回來,樹如故,花也如故,只是人變了而已。
我握住身旁那雙早已布滿繭子的手,拉著她,朝桂花樹下走去。
“奶奶,小豬要吃桂花糕了?!?
“嗯。”
“我能自己摘了,你坐在旁邊看著吧?!?桂花仍然落著,落到我的頭發上,我的衣服上,我的心房。那桂花是我不變的童年記憶,訴說著我樸實無華卻獨一無二的童年時光。
“奶奶,桂花樹又開了。這次不需要你背我了,該我背你去摘桂花了?!?似水流年,帶走了時光里的灰塵,卻帶不走那份桂花樹下的回憶。
銀鐲子
袁立
小時候,手腕上一直戴著兩只銀鐲子,稍長一些,大約是小學之后也就不戴了。
那只銀鐲子是銀白的顏色,開口處有兩個圓圓的像珠子一樣的東西,便于調整粗細的。那鐲子真是好材料,經歷了這么久,也沒有生銹,還是晶晶亮亮的。
奶奶說,鐲子在爸爸小時候就買了,爸爸小時一直戴著,到后來有了我,就給我戴,再有了妹妹,我也大了,就給妹妹戴。她說銀鐲子是辟邪的,寓意著平安。我仔細想想,雖然封建迷信不可取,我小時候確實沒什么大災大難,不過這也算是正常的罷。
聽爸爸說,本來還有一套腳鐲,戴在腳上的,只是后來好像是因為看腿太細,摘了。不過媽媽說是走路太礙事了才摘的。 大了之后,查過關于銀手鐲的資料,據說因為銀能夠試出毒物而變色,而人體長期的積累和新陳代謝每天都會產生“毒素”,所以銀手鐲剛好能夠吸收毒素,幫助人們排出“毒素”。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佩戴銀飾比較容易變黑的原因。銀飾的氧化程度和色澤與人們的健康相關。銀飾帶于身體十分健康的人身上會越發亮澤,但如果身體不健康蓄積很多“毒素”,銀飾品經常會發黑。俗話說,左玉右銀,就是因為右手離你的肝臟最近,如果肝臟出了問題,鐲子時間久了就會變暗,提示人們的身體狀況。
當然銀手鐲還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比如:右手戴銀,有著“誘銀”的說法,也就是招財;如果是姑娘戴的話,也有招姻緣的說法;而且據說銀鐲子還象征著幸福和睦的家庭。
其實銀手鐲未必真的有那么多寓意,但重要的是人心中真切的祝福。?
我家的“人世間”
陸徐妍
任世間歲月輪回,伴人間萬家燈火。
——題記
對于從前的歲月,似乎只有老一輩才能從那零星的記憶中想起些什么;而那些關于改革開放前的故事,我們只能由書和長輩口中依稀知曉些。
前不久,在整理家中雜物時,我們翻出幾枚舊時的錢幣,母親說那是曾奶奶留下的。銀質的錢幣被小心翼翼包裹在一塊沾染了土塵而變得灰蒙蒙的破布中,想必對于曾奶奶來說,那是來之不易的。
記得奶奶曾對我講述過她碎片般的往事?!?/p>
上世紀七十年代,而立之年的奶奶方與爺爺生下媽媽,改革開放剛剛開始,留給勞動人民的事物異常冗雜。干不盡的農活是每日常態,來不及照顧孩子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爺爺奶奶被分到三畝地,或許在更早以前的農民看來,這是做夢才會夢到的大喜事,但對于僅有三個勞動力的家庭來說,這屬實有些多了。由清早開始,到傍晚結束,期間不斷的農務活動使所有人腰酸背痛,但還是免不了幾周都種不完的命運。、
以前餓了就吃樹皮。這是媽媽對我說過的話,我曾不相信,認為以前也和現在一樣好,直到上了初中學習歷史后,才感受到幾百幾十年前農民的悲苦生活,再一次慶幸自己出生在這樣好的一個年代。
幼時居住在農村之中,每日朦朦朧朧睜開眼,便是無盡的陽光與飛入屋中的各色小蟲。每至夏日則更甚,只覺得缺了空調的屋舍在眼前虛無地飄浮,用電蚊拍輕輕揮幾下便能夠發出“啪啪”聲響。這已是如今的我無法想象的,卻是真真正正的事實。小學時農村的家就已拆遷了,我們舉家搬遷到更先進美觀的城市小區。變的是居住之處,是時間的流逝,不變的是家人喜悅的笑臉,是溫暖的情。
而一切的一切,都是黨對人民的貢獻。有國才有家,我們因偉大的祖國才有那一個溫馨的小家。一個家,便是一整個人世間的縮影。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朱錦程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展,不知不覺中我記憶中許多曾經熟悉的人、物與事都漸漸離我而去,忽然想起,也不免有些悵然。有時,也會恍然發現家中的一些老物件,這也且就理解為是情思的一種寄托吧!這么多年過去了,家中許多老物件該扔的扔,該換的換,除了有特別意義而收藏著的,幾乎是所剩無幾了。只有家中那一張微泛歲月印跡的八仙桌,時時跟隨著我們,即使是搬家時,也是小心翼翼,絲毫不敢怠慢這張八仙桌。
這是一張榆木制成的,看似平平無奇,絲毫看不出有近百年歷史的八仙桌,近百年,是父親告訴我的,究竟是非有近百年歷史,我也說不清,但我寧愿相信這是真的。桌檐下是復古的雕鏤圖案,雖然年代久遠,但各個接縫處卻幾乎沒有什么殘損,只是顏色微微黯淡,偶爾幾處地方被無知的我刻上了幾個圖案幾個字。
小時候,家里最吸引人的大概就是菜品了吧!桌上幾乎每天都看得見各式各樣的佳肴,因為親朋好友常常會做客這座鄉間別墅。那時候大家幾乎天天見面,晚飯后,八仙桌周圍也就成為了暢談的好地方。八仙桌上的零食瓜果從不斷絕,但我甚至一度厭煩這樣喧鬧的生活。后來,農村搬遷成為熱潮,我家也毫不猶豫地搬進了鎮上生活,眼看高樓林立,我想,曾經的鄉間生活終于可以結束了,進入城市,大概就可以過上清靜生活了吧!不變的是那張八仙桌,依然靜靜伏在我家窄小的餐廳中,只是那些人都不見了,大都搬到了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幾乎很少聯系了。從此,八仙桌只是一張平平淡淡的餐桌,大家吃過飯,就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手機的鈴聲逐漸將八仙桌歲月的聲音淹沒,依舊泛著歲月痕跡的八仙桌,便常常被忽略了,因為在這個日益發達的城市,每時每刻都會有許多新奇的事物等待人們發現,人們也很少會再注意這一件老物件了。在我眼中,可能也是害怕去注意它吧!它寄托了太多,每一次回憶,都會百感交集,使我逐漸陷入回憶的漩渦。
無論如何,我也愿意用這一份回憶換取這個社會日益進步,換取這個國家日益進步,正是日益發展著的中國,給十四億的人民帶來了日益美好的生活,給每一個家庭帶來了更加幸福的生活。
我家的人世間故事
周昱彤
2008年2月15日,我出生在一戶蘇州人家。從小跟著外公外婆長大到小學。我生活在臨湖的一個村子里,便愛上了春光下的散發著香氣的田地,夏日傍晚倚在門口端著碗吃飯的愜意,秋天在院子里聞那棵桂花樹的味兒,冬天圍坐在飯桌前的溫馨。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外婆占據了我童年生活的大部分。外婆她是一個封建且強勢的家庭主婦,我常常受不了她的性格,我常想為什么我的外婆一點都不慈祥和藹的呢?1959年,外婆出生于浦莊,她是家中的第三胎,上有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家里對她不是特別看重,兄弟姐妹中只有她沒上過學,她從小下地干活,她也是從小認識外公,現在還會和我閑聊道:“他啊,從小就不會干活,別人都收完一畝田了,他么才剛剛開始……要不是他媽媽一定要我,我才不跟他…”這幾句話外婆在我耳根都念叨了好幾遍。外公沉悶老實,有一股書呆子氣,是家中的老大哥,若是說我外婆是精明的話,那外公絕對和她對著來,做事馬馬虎虎,卻對人掏心掏肺,事事考慮別人,一桌菜,總是把好菜留給別人,電飯煲里溫著的冷飯總是自己吃掉,新燒的熱飯留給我們。大概在外公二十幾歲的時候,他參加了成人高考,他考上了蘇州職業學院。可學費該怎么辦?外婆擔起了責任,她承擔了本該是外公的農活兒,因為搶不到地,別人五點起,她就四點起,為了掙到更多的錢,她天沒亮就跟著村里的熟人搭著車去城里賣西瓜,兩大籃西瓜就她一個女人給擔起來,現在談起來,她還笑著說,顧客一定要給送到家,她只好給送去,途徑一座非常陡的橋,硬著頭皮走下去,走得腿軟,一泡尿都要嚇出來了。值得高興的是,外公勤奮好學,在學校當了干部,出來也當了官。原本平窮的家,得到了好轉,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好,所有吃過的苦,對于他們來說都有了回報。可生活并沒有如此簡單,2013年,外公因自身軟弱,沒有很強的原則性的性格出了事,我那時讀幼兒園正是什么都不懂的年紀,家里似乎籠罩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但也不覺得出了什么事。我隱隱記得媽媽在開車的時候哭了,對我也不怎么關心,外婆總是獨自難過,對我越來越沒耐心,淘氣的我總是被她拿蒼蠅拍打。我有次問媽媽哪段時間最難受,她總說外公不在的日子里。那段日子里,我許的愿望都是讓外公早日回家。可日子還是必須過下去,看上去與平時如出一轍,但在表面之下卻是無盡的傷感。我常常給外公寫信,畫畫,做賀卡,我讓媽媽幫我捎給身在遠方的外公。令我感動的是,長大后外公再次回到家,我忽然發現小時候的信和畫都被他收好了,我小時候的一些照片也被存起來了,可惜的是,當他再見到長大的我,他沒有認出我,但他的樣子我記得牢牢的,白頭發多了,皺紋多了而已……
2014年1月29日,我的妹妹出生了,當看到媽媽躺在醫院里,旁邊有個小小的,皺皺巴巴的人兒,當時的我沒有概念,只是好奇為什么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隨著時間,她越長越大,我覺得她是令人十分討厭又令人十分羨慕,我很自私得想一直享受爸爸媽媽的第一順位,“你是姐姐,你要讓讓妹妹”曾是我最討厭的話??稍谖译y過的時候,失敗的時候,除了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我又多了一個擁抱,一份鼓勵,一份安慰,在我成功的時候,又多了一份快樂。事實上,有一個妹妹也挺好的,我也應該承擔起姐姐的責任。
我的媽媽爸爸都出生在江南,可他們卻沒有那種溫潤如玉的性格,他們直來直去,脾氣忽冷忽熱,也不知道他們為什么會看對眼?我曾都非常討厭他們,我討厭媽媽總是以命令的語氣對我指指點點,我討厭爸爸的爆脾氣。我從小到大目睹過無數次他們的吵架,可笑的是,他們卻沒有離婚,我也非常疑惑,以爸爸這種性格,既粗暴又不紳士,媽媽怎么受得了?我曾問過媽媽,媽媽卻說,爸爸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他對你的好不會流露出來,在她自己困難的時候,只有爸爸他會默默幫助她。
我的家人們都是內斂的,含蓄的表達愛,就是如此我總感覺不到他們在愛我,我一直想要的是那種外露且熱烈的愛,但越來越發現這種平淡無味的愛,越是細水長流,刻苦銘心。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虔誠地希望他們平安喜樂,諸事順遂,平淡的生活中我們一家人都在一起,就像汪曾祺老先生筆下的“家人閑坐,燈火可親”那樣,一起譜寫是“人世間”最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