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時候,看到張小嫻說:要讓一個男人不離開你,就要給他一種你隨時都會離開他的感覺。那時覺得好有道理,直到現在也依然到處流傳著關于欲擒故縱若即若離的泡妞或撩漢秘籍。
然而,從第一次暗戀別人到現在,沒當面對我喜歡的人,我永遠都是一副被人吃定死沒出息的樣子。不是說我不想使用這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效地得到他,而是壓抑不了自己的天性啊,使用套路和技巧的累就是比得不到的痛更不能忍啊~
直到經歷過幾次感情,才真正明白那不是套路和技巧,只是人本來就該愛別人的同時保持充盈而豐富的自己,沒有人會長久關注能夠一眼看到底的事物,當你一次性交付所有,別人已經沒有探索和挖掘的空間,當然也就沒有這樣的熱情了。都說了,女孩要成為一本需要慢慢翻閱的書啊~
18歲的時候,勵志書籍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覺得簡直可以作為終身座右銘。然而,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面對幾乎所有老師的一致警告:千萬不要報中文專業,我害怕了。有填了自己分明不感興趣的護理專業,最終在大一下學期力排眾議轉去了中文專業。而如果我一開始就確定堅持中文專業的話,我其實可以上更好的學校。
經過將就和妥協之后,我深深發現明明有興趣卻轉而做其他是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興趣是多么能點燃我的能量,壓抑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又是多么扼殺我的熱情。也許這不是火熱的賺錢的專業,但我已經注定與它有緣,我能從中獲得快樂和價值觀;也許那是社會公認的適合女孩穩定體面的專業,但是強求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真的沒有什么好結果。于是,我再也不因為其他人的各種評論和意見而左顧右盼。
初入職場的時候,前輩告訴我:職場只相信結果,不要跟領導解釋你失敗的過程。我很相信,立志以此指導我的工作。
然而,剛開始工作的半年里,根本無法避免在事情搞砸時委屈地跟領導說這事兒多么棘手有多少外因影響了我的工作,總覺得領導的要求那么殘酷不合理。然而,時間久了就知道這就是真實的平常的職場,無數次眼淚以后才真正明白社會不相信眼淚,無數次解釋過程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結果意識。
原來,不是聽來一個道理且相信認同就能真正地吸收消化它的,你必須等到有足夠的經歷,有足夠的視野,有足夠的判斷力與批判性思維,才能真正把握它。而到那時,那個道理是你自己體會出來的。
所以啊,聽來而沒有生活體驗的道理,多數只是思想雞湯。該經歷的成長,該走的彎路,該受的教訓,一點兒也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