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樣下去,周朝王室衰敗。不管是召穆公還是芮良夫都是對這樣的改革方式極力反對的,因為給他們這些貴族帶來了很多的壞處。平民百姓因為不能吃飽穿暖,所以也很是苦惱。只有周厲王一意孤行,然后他就遭到了整個貴族和百姓們的反抗。
民怨越積越深,終于到了決堤的時刻,周厲王三十七年,大家一舉開始反叛,這是自己國家的臣民反叛,并且不約而同的一起來搞。我覺得這件事情一定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平民百姓需要有一個帶頭的人才可以團結在一起,自發組織起來的可能性并不大。我認為應該是以召穆公和芮良夫為首的貴族派帶領大家一起反抗的。就算不是召穆公和芮良夫,肯定也是以周朝的王公貴族為首,換作是其他人根本就團結不起來那么多的人。其實在那個時候,反叛的人僅限于在國都居住的居民,比一般的平民百姓要高一個檔次,周朝的時候在國都居住的人都有一定的權力,稱之為“國人”。王公貴族加上平民百姓,形成了強大的戰斗力,在這個時刻,周厲王真正的害怕了,逃到了彘(zhi),也就是今天的山西霍州,史稱“彘之亂”。
這些國人暴動起來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周厲王,給他點兒顏色瞧瞧,甚至到了想殺掉周厲王的地步。可是周厲王逃走了,雖然周厲王逃走了,但是還有他的兒子嘛!于是去找他的兒子,這個時候,周厲王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姬靜,躲到了召穆公的家里。讓國人知道了以后,包圍了召穆公的家,要求將姬靜交出來。召穆公告訴大家,我以前教育過周厲王,可是他不聽我的,所以才讓大家這么憤怒,但現在如果我把太子交出來,周厲王會不會認為是我害的,這樣又要把仇恨加在我身上了,我覺得我不能害了太子,你們就用我的兒子代替太子吧!于是把自己的兒子交了出來,從而保住了太子。
召穆公也是個性情中人,以國家社稷為己任,如果他相當君王,完全可以把太子交出來,可是這樣,祖祖輩輩的基業將會毀在他的手上,他不能當這個壞人。因為周厲王出逃在外,太子靜不能登上王位,而周厲王又不敢再次稱王,所以一度造成了朝政混亂的情況。這樣的背景下,衛武公,也就是衛國的國君,帶兵趕到了都城。意思很明顯,就是來商議一下以后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召穆公于是帶領周厲王的舊臣請衛武公代行執政,由自己和周定公輔助,周定公是周公旦的后代,按說周厲王時代應該是由召穆公和周定公來當相國,輔助周厲王的。
其實衛武公要的只是一個名分,因為衛國是周朝最親近的一個諸侯國,衛武公也不會每天都待在都城里跟這些人討論國家大事之類的,他還有自己的諸侯國需要管理,實際上的執政者是召穆公和周定公。史書上對召穆公的記載很多,可是對周定公的記載卻少的可憐,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確立了這樣的行政制度以后,周王朝再一次的歸于平靜,歷史上把這一個事件稱之為“共和行政”,把這一年稱之為共和元年,自此以后,我們的歷史紀年再也沒有斷過,我們國家的歷史也有了確切的紀年。所以共和行政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好處,比起以前的連蒙帶猜加上出土文物驗證之類的要好得多了。
其實到現在依然對“共和行政”到底是誰執政一直都有爭議,主流是認為召穆公和周定公,因為《史記》記載下來的是召公和周公執政。經過后代的推斷,認為周公說的就是周定公。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共和行政指的是共伯和干政事件,認為共伯和才是那個代行天子執行政事的人物,共伯和指的是共國的國君。還有人認為共伯和其實就是衛國的國君衛武公,在周厲王三年的時候就已經在周厲王身邊任職了。甚至有的認為,共和元年都是有錯誤的,因為在2003年的時候出土了一件世界級的文物,那就是逨(lai)盤,上面有銘文,記載了周厲王之后就是周宣王,對于共和行政一事還有共和元年沒有記載。所以這也造成了后世的一些爭議,但是現代依然還是認為共和行政的存在和共和元年的確立,可能周朝的時候一些銘文也迫于壓力不能記載下來吧!
現在的周王朝已經形成了兩位執政者共同執政的局面,在十四年之后,史上第一位改革家,造成國人暴動,朝政一度混亂不堪的周厲王,死在了他逃亡的地方彘。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實在這十四年里,周朝的朝政也是比較混亂的,根本就沒有形成一套有效的體系,兩位執政者加上這些個同姓的諸侯國共同管理,風雨飄搖,很是混亂。在周厲王死后,由當時召穆公保住的太子姬靜繼位,也就是周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