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領導休假了,只得電話向他匯報工作。
事情是,好不容易申請到的大車卻沒有卸貨裝置,因為車原本內部自用,不對外。運輸公司強硬地說,除非客戶有外置接口,否則不配送。但客戶不肯,理由是他們付了錢就要收到貨,至于你們能不能送,怎么送,他們不管。
我也懵了,怎么跟領導匯報并爭取他支持,請他出面去交涉呢?
我理了理思緒想了三個方案,一申請外娉車;二改用小罐車;三找上級領導出面要求運輸公司加卸貨裝置。
領導的決策是,跟客戶講清楚情況,告訴他們要么自己解決卸貨裝置,要么外娉車輛自提。
雖然領導沒有完全采用我的建議,但對我此次問題的處理以及匯報還算滿意。
2.
相比起單純地反饋問題,領導更喜歡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即使你的方案不夠好,他也會以你的方案為基礎,做進一步改進,最后做出決策。
我也是碰過幾次壁才學會這些。以前總是把問題反饋了,就等著領導給自己出主意。記得有次領導問,你跟我說這個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讓做什么?我小心翼翼說出自己的目的。他立刻反問我怎么想的,有沒有想過有什么好的方法。我啞口無言。接下來當然是一頓批了。
回去反思后,我覺得自己簡直是懶惰和依賴成性,其實沉下心來,也會想到一些辦法,即使不夠完善,那至少也能提供參考。想想作為下屬的我們幫領導想辦法解決問題是本分,而領導做決策是他的職責與權利。為了更好更快地做出決策,他當然更喜歡你提供多種方案,讓他從中做出選擇,這樣他才能節省更多的時間從大方向上去思考公司的發展。
3.
再回到開頭那件事,為什領導沒有采納我任何一個建議呢?現在想想,他是綜合考慮了幾個因素的:一我們申請大車是不符合規定的,上級批準已經“格外開恩”,如果再要求加裝置,那上級有可能收回審批;二就算運輸公司答應加卸貨裝置,費用也將由我們承擔,勢必影響成本指標;三讓客戶自配卸貨裝置,看似不合理,但要是溝通成功,就可以做到量效并齊。作為一個公司,就是要賺錢要效益,要不怎么生存?這些都是管理者所要考慮的。
如果自己也能站在公司發展的角度,以一個管理者的角色去思考,無論對公司還是自身都是大有好處。哪怕有天離開,這樣思維和格局都有助于自己找到更好的職業,讓職業的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