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一桿秤

一只大手拎起油光锃亮的秤桿,如彎月的秤鉤掛著沉甸甸的貨物,秤桿另一頭高高翹起。此時,同樣沉甸甸的秤砣被麻利的大手挪到秤尾,秤桿瞬間與天地平行,“您看,絕對足稱!”每當看到街邊小販拿著桿秤的這一幕,我都會想起爺爺。

爺爺是一個釘秤人。誰也不知道這一門手藝是從什么時候傳下來的,只知道爺爺的爺爺就是一名釘秤人。釘秤是一門精細活,毫厘必究。爺爺繼承了祖上的手藝,成為了“五金工匠”中的一員,在“斤斤計較”之間過了一輩子。

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爺爺釘秤。爺爺做一桿秤的工序非常復雜,選材也非常講究。大號秤一般選擇楠木,中小號的秤必須使用紅栒子木,木材要陰干一年以上,這樣才能在日后的使用中保持堅韌,不變形。選好材料之后,爺爺要刨秤桿,計算校正,打孔釘星,然后上色,來回多次打磨……制作一桿大秤需要18道工序,小秤要28道工序,最后才能把一桿光亮的新秤交到買家手上。這時爺爺總是心滿意足地笑著,仿佛交給對方的是一件藝術品。

爺爺釘的秤確實能算得上一件藝術品了。他做的秤桿上鑲嵌上金絲秤花。爺爺也會在秤砣側面釘上八仙的八寶、十二生肖、獅子麒麟等等象征吉祥的圖樣。而爺爺最常做的,是將最后三顆秤星做成福祿壽的字樣,這也是祖上傳下來的做法。據說只要這樣做,若釘稱人作假,若用秤人在交易中缺斤短兩,就會減福折壽。

那時候,爺爺釘秤的手藝傳遍了十里八村,很多人從很遠很遠的地方跑來,專程來買爺爺做的秤。爺爺也會提供定制服務,做一些特殊類型的秤。爺爺做過最小的秤,是嶺底村開藥鋪的周大叔定做的。爺爺給他做了一桿銅秤,打磨得光亮,能精準到幾兩幾錢。爺爺還做過巨大的秤,這是紅廟村殺豬的李伯伯要求做的,他一次要稱幾百斤的豬。爺爺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做完。那會兒正是大夏天,我常??吹綘敔敼庵蜃?,在院子里的大樹下又是敲又是打。交秤時,李伯伯看著支起的大秤,非常滿意。

后來,出現了用秤砣撥拉游標的綠色機械秤,但是街坊鄰居都不以為然:“這東西能有老張頭釘的秤準嗎?”

在記憶中,爺爺對前來買秤、做秤的人都非常友好,只有一次例外。那次是王麻子來找爺爺定做一桿秤。我玩耍回來,悄悄扒在門外邊,聽他們講話。王麻子對爺爺說:“張爺,我要定做一桿秤,幫我把秤盤做重一點,秤砣做輕一些,做好之后我給你雙倍的價錢?!睜敔斖蝗缓鸬溃骸斑@不是讓我做八兩秤嗎?”我看到王麻子堆笑著,他臉色上的麻子都擠到了一塊兒:“就是這個意思。”爺爺一句話沒說,直接把王麻子轟出了院子。

我第一次看到爺爺那么生氣。爺爺看見我呆呆地站著門口,彎下腰,把我抱進屋里。他將我放在腿上,打開祖傳的工具箱,指著上面的“正”字說:“這是‘正’字。”他又合上工具箱,指著上面的“道”字說:“這是‘道’字。我們釘秤人時刻牢記‘正道’,要正道做秤、正道做人。”這話像是對我說的,仿佛又是對他自己說的。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子秤已經漸漸取代了傳統的桿秤。爺爺也因此“失業”了,他最后做了一桿送給我。這是一桿精致的小銅秤,秤上按十六兩制的算法釘了16個星,代表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我一直將它帶在身邊,時刻提醒著我,要正道做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