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輕重得宜大權在手,偏正不倚天地良心”這是國人比較喜歡的一幅對聯,過去常常掛在星秤鋪的門前,所謂“星秤”就是廣為人所知的桿秤。小小的一柄桿秤步入歷史舞臺已有千年,相傳,桿秤制作的始祖正是木工始祖魯班。
? ? ? ?然而,隨著電子秤的廣泛運用,桿秤漸漸淡出了市場,除了偶爾能在藥店里看到之外,便極少被人使用,更莫說桿秤的制作工藝了。在過去,桿秤可謂與商品貨物交換息息相關,有市場的地方就會有商人,而有商人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那一把稱斤量重的桿秤,走街串巷的商人人手一把桿秤,待買賣來時,隨手掛好秤砣,貨物朝秤盤一丟,一提桿秤,“您看,秤高高的”。買家看著高高翹起的秤尾,生意也就做成了。可這樣的場景,也許要成為一道逝去的風景了。
? ? ? ?桿秤屬于精細的計量儀器,有一百多道制作工序,光制作秤桿就有十多道工序,早年有記者走訪民間桿秤制作藝人,其間就了解到,秤桿是用花子木分割成條狀,再去棱形成毛坯,接著先用刨子推成清圓,清洗一遍后拋光,后還要用砂紙將毛坯砂多遍,然后打磨、畫刻度、打眼鉆孔、安刀口,分尺度刻,再鉆花、鉆眼,割芯子,上銅芯,然后水磨,晾干;還要用砂紙將桿再次砂光,上漆、打白蠟,然后給秤的頭尾包上皮子。在制作工序完成后,要做的就是測試,一般的秤測試時要從1斤、2斤的開始,反復多次,一直要把“兩子”測試完,一桿秤的制作才算真正完成了。
? ? ?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桿秤買賣最輝煌的時期,當時正是改革開放時期,人與人之間交易的頻率增加,而商品交易就需要秤。雖然當時也有磅秤、彈簧秤,但由于桿秤便于攜帶,同時好用,價格又便宜,因此很受歡迎。可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桿秤的生意便大不如前,電子秤開始擠占了桿秤的市場。電子秤很好辨認,商品一放上去,重量就馬上顯示出來,電子秤的價格也不高,相較之下,桿秤自然喪失了優勢。
? ? ? ?桿秤制作工序多、耗時長而且掙錢少,如今已經沒有人對桿秤制作感興趣,桿秤這種傳統的計量工具消亡或許無奈,但桿秤制作工藝是流傳千年的手藝,如果因為歷史、市場需要種種原因而消失豈不又是傳統工藝的一大損失。現今許多老一輩桿秤制作手工藝人眼看著祖祖輩輩世代相傳的手藝無人繼承只能喟嘆,更有甚者,原本養家糊口的手藝竟淪為了老年的樂趣,豈不令人感傷。
? ? ? ?“做秤就是做人,刻度一點不能差、斤兩一點不能少!”這句話現在依然被健在的老一輩手藝人掛在嘴上,天地之間有桿秤,人心里頭也有桿秤,別看這一把桿秤不起眼,斤兩之間就承載著古人“公平”的理念,古人的道德倫理便是一桿無形的秤,蕓蕓眾生都不過是秤上的東西,一碗水端平才不會溢出來,一桿秤拿穩才不會缺斤少兩,做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可時代不同了,快捷生活總要以一些東西為代價,桿秤制作工藝為代表的種種傳統手工藝無疑成了代價之一,但愿人們忘記的只是這種制作工藝,而不是這種工藝背后龐大的文化體系和那一桿秤上的最原始的“道德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