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莎分享3
《得到》專欄
驅使著人們做事的,有兩種動機: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以內部動機為主的人,使用的是內部評價體系;以外部動機為主的人,使用的是外部評價體系。
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更在乎的是內在感覺;使用外部評價體系的人,更在乎的是評價、認可、數據和金錢等。
使用外部評價體系時,誰控制著評價標準,誰就控制著你。
有這么一個寓言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后,老人難以忍受。
于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25美分,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一點。
15美分還可以吧,孩子仍然高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
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為他玩了。
最初,驅動著孩子們玩耍的是他們的內部動機——開心。但老人通過給他們發錢,成功地把他們的內部動機變成了外部動機——金錢,而金錢又控制在老人手中,所以就等于老人控制了孩子們的行為,最終,他實現了把他們趕走的目的。
這個寓言故事,可以有很多的引申關系。
比如,故事中的孩子和老人,是不是可以換成屬下和領導的關系,是不是可以換成學生和老師的關系,更可以換成孩子和家長的關系。
你可以想想看,你是不是遺忘了自己的內部動機,而迷失在各種各樣的外部動機中,無形中被別人掌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