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混沌的開始
我一直強調,Albert的正式英語啟蒙,開始于去年暑假,也就是他2歲9個月的時候。因為那個時候,我才才開始有了“啟蒙”的意識,之前雖然我也教他說說apple啊banana啊的,但是根本沒有認真思考過一系列問題:教些什么?應該怎樣教?預期目標是什么?下一步怎么走?……
所以,我把我們的這一階段,稱為“啟蒙混沌期”。
因為我們確實在學,而且不知不覺中,他也積累了上百個聽力詞匯。我曾試圖把他能聽懂的英語詞匯寫下來,寫了滿滿一頁后,發現根本不好統計——他當時已經能聽懂不少語句了。
但這一階段也的確混沌,作為施教者的媽媽,本身就是稀里糊涂的,單憑著自己作為英語老師的熱情,教他說了些日常單詞而已。那時的我,對“語言”和“啟蒙”的思考還不夠深,很多現在看來“該做的事”,都沒敢去嘗試,錯失了很多機會。
如果從一開始,我就能把問題想透,或許現在Albert的口語輸出會更有成效,跟漢語的差距也會更小。
但不管怎樣,至少我們踏出了這一步,幫他在無形中積累了點點滴滴。如果沒有那些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語,從他2歲9個月正式啟蒙,到他3歲4個月(見“日常視頻”)的這半年時間里,他不可能那么快就有口語輸出的突破。
所以我很慶幸,當時自己稀里糊涂的,但至少帶娃踏上了正確的路。
2. 我的嘗試
在孩子還很小、就幾個月大的時候,我就經常在四下無人時,跟他說幾句英語,說的是最簡單、誰都會說的那種,”Baby, I love you!"、“Why are you crying?"、"Are you happy?"等這樣的句子。
為什么要在“四下無人”時說?因為怕?。∨卤粍e人懷疑,怕被別人嘲笑,怕別人覺得我神經兮兮。
那我為什么還說?一是我有“飆英語”的欲望(大部分學英語的人應該都有吧),而他永遠是你最忠實的聽眾;二是大學里的語言學知識告訴我,這個階段的寶寶可以積累某種語言的“音”,儲備起來用于日后說話。而且育兒書上也鼓勵多跟嬰兒交流互動,我只是給這種交流換了種語言形式。
后來,孩子慢慢長大,1歲左右開始呀呀學語了。這個階段的娃,學的都是常用簡單詞,而且以名詞為主,所謂的“教”,就是指著事物不斷地重復,所以并不難。而且當時我們住鄉下,所處的語言大環境是方言,所以他學說話時,是方言和普通話同時進行的。我就想,反正就是教些名詞,也不涉及語法,就干脆把那些事物的英語順帶告訴他。
一樣東西,你告訴他3種說法!你就不怕把娃弄傻了?說實話,當時也忐忑,尤其是當家人先跳出來說,“連中國話都沒說好,怎么可能說英語?!”“他才這么點大,你要把他搞糊涂的!”但是,雖然我拿不出有力的證據說服他們,我還是隱約覺得,自己走的是正確的路;所以,我堅持了。
當家人發現,你說apple他指著蘋果,你說book他去拿書時,質疑的聲音在逐漸減弱。而這,也堅定了我堅持下去的信心。
Albert在1歲半之后,我開始給他看每集2分鐘的英語動畫片。目的沒別的,就是讓他熟悉英語,讓他覺得人這樣說話,是一件正常的事,跟說方言和普通話,沒啥區別。雖然當時也遭到過家人的質疑,但是我還是力(選)排(擇)眾(無)議(視),三天兩頭給他看幾分鐘。
后來Albert快兩歲了,我把2分鐘的動畫換成5分鐘的,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粉紅豬”,他看得津津有味。這部動畫,稱得上Albert英語啟蒙的功臣,我們持續看了1年多。在此期間,我也經常陪他一起看,還會和他說說里面出現的單詞,就這樣,他的詞匯量也慢慢擴大了很多。
3. 明朗的未來
我很慶幸,那時初為人母的我,做了這種嘗試。在這段混沌的啟蒙過程中,Albert不僅積累了最初的一批英語詞匯,更重要的是,他對英語有了“母語感”,覺得親近,而不會像正兒八經“教”出來的孩子那樣,覺得那是一種要努力才能學來的東西。
如果當初我就能想透這些,我們現在可能走得更遠。但是,我已經很慶幸自己嘗試并思考了這些。要知道,并不是所有英語老師的孩子,都這么愿意學英語的。那Albert為什么愿意學?因為他根本不是“教”出來的!
如今,我對“語言”和“啟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此我相信,“二師兄”George的啟蒙,我們會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