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備課“肖十條”與備課《愚公移山》
1. 肖老師講座《如何備好一堂語文課》
思考1: 這是什么類型的文章?(文體特征);
思考2: 這是為什么而寫的文章?(寫作背景);
思考3: 這是寫什么的文章?(文本解讀);
思考4: 這是怎么寫的文章?(語言手法);
思考5: 這篇文章為什么放在單元這個位置?(單元目標,編者意圖);
思考6: 最能體現文本特色的語段是哪些?(教學聚焦);
思考7: 當下為什么要教這篇文章?(教學價值);
思考8: 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和讀不懂的可能是什么?(學情預判);
思考9: 教材本身提供了哪些教學助讀資源?(教材資源);
思考10: 這篇文章與其他關聯性文章的異同點是什么?(關聯整合)。
對我而言,備課考慮到這四個方面:文本解讀、語言手法、單元目標和教學聚焦,八九不離十了。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而教,都已囊括。
其中,最難的還是文本解讀,即教什么。
語文教師一定要翻過文本解讀這道坎。(于漣)
這道坎,我慢慢翻。
2. 現場備課《愚公移山》
手機查閱:寓言概念,《愚公移山》課后的思考與探究題。
教學聚焦:根據課后思考習題一和二,聚焦對話描寫。
教學簡案梳理:
【1】夯實基礎與整體感知
結合注釋,同桌互譯課文;
強調1:一詞多義(課后習題四)
“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中的“且”;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中的“止”;
“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中的“苦”;
“帝感其誠”“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中的“誠”。
強調2: 重點句子(課后習題三)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整體感知:愚公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困難有哪些?移山的結局如何?(勾畫原文句子)
【2】聚焦對話描寫
文中愚公家人對話以及愚公與智叟的對話描寫,請找出來讀一讀,品一品人物的語氣、心理活動。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君之力”與“殘年余力”
“曾不能損魁父之丘”與“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知識點:對話描寫,波瀾起伏,側面映襯
【3】文體特征
“愚公”與“智叟”,兩人的名字有什么特點?
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現場備課雜感:頗受余映潮老師的影響,板塊化,聚焦主問題,小說筆法知識滲透。
一學員上臺分享:關注文中對舉
“愚公”與“智叟”;
“高萬仞”與“年且九十”;
“以君之力”與“殘年余力”;
“其妻獻疑”與“智叟笑而止之曰”;
“不能損魁父之丘”與“不能毀山之一毛”等。
肖老師點評一語中地,這些對舉絕大多數是文中的對話描寫。《愚公移山》中,不得不關注話描寫。
我的教學聚焦即為對話描寫,小小得意了一把。盡管與錢夢龍老先生(肖老師師傅)的“曲問”相比,顯得死板,不靈動。
期待明天肖老師與學員同課異構《愚公移山》,同時向逝者錢夢龍老先生致敬。
2024-8-6
(二)且做愚公慢慢行
今上午肖老師的示范課《愚公移山》驚艷了我的眼球,仿佛看見了錢老的風范。肖老師深得錢老的真傳,將導讀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
且看最是欣賞與驚嘆的教學環節:
生齊讀最后一段。
師:帝感其誠,愚公的“誠”體現在哪里呢?
生:吾與汝畢力平險。
生: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師:如果把“誠”換掉,可以填上那些詞?
生:帝感其堅: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生:帝感其艱: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生:帝感其勤。
師:帝感其恒,帝感其專等。
生:帝感其心。
生:帝感其辛。
生齊讀“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下課。
通過補詞填空這一環節,愚公目光長遠,大智若愚,意在造福子孫后代的智者形象已在學生心中站立起來。
另,要胸懷大志、感想敢為并且有超拔之志便能戰勝一切困難的寓意,也已內化在學生心中。
教師沒有直接講何謂愚公精神,何謂《愚公移山》的寓意,但通過巧妙的課堂活動,教師巧妙地點化了。
這便是錢老的“曲問”,錢老的導讀藝術,四十年提出,四十年后仍然有生命力。
接著肖老師展示了錢老四十年前的成名課例《愚公移山》,指出并強調:課堂如何循循善誘,這是一門藝術;課堂如何理答,這是一門藝術。
下午,肖老師就錢老課例《愚公移山》的教學藝術,總結為點燃·點撥·點化。
點燃:身心一體的學習在場;點撥:開悟起新的思維進階;點化:涵養生命的語文育人。
肖老師還強調了語文教學設計的五大出發點,作為備課“肖十條”的補充與闡釋。
即從語文學科視角出發,從文本本身視角出發,從語言學習視角出發,從單元視角出發,從學生學習視角出發。
一天培訓,圍繞《愚公移山》,學員無生試講與有聲講課,名師示范講課與名師講座;最后來個現場備課《好一朵木槿花》,13位學員簡述備課亮點,肖老師一一對應,巧擬13個詩意標題,結束一天緊張而充實的培訓。
我且做個愚公,慢慢思:錢老的導讀藝術,“曲問”藝術;慢慢品肖老師“深深淺淺教語文”。
2024-8-7
(三)在一朵木槿花里挖呀挖
1. 現場備課《好一朵木槿花》
《好一朵木槿花》沒有選進初中語文教材,只是作為《紫藤蘿瀑布》的課后閱讀篇目。因此現場備課也不難,即怎么教《紫藤蘿瀑布》,就怎么備課《好一朵木槿花》。
備課點:作者對木槿花的情感變化;描寫木槿花語言的賞析;寫作手法托物寄意。
可是教學設計細節化,著實難到我了:賞析語言環節,是朗讀為主呢,還是批注為主?花的遭遇怎樣和人的命運勾連起來,即怎樣講托物寄意?才顯得不生硬,不抽象,自然融入到文本中。怎樣講好“土埋了大半截,還在開花”?
一天在《愚公移山》中挖呀挖,錢老的“曲問”藝術,實踐不來!《好一朵木槿花》我不會設計“曲問”,一想到面對基礎薄弱的貴陽孩子,頓覺備課難度更大了。最終,在網吧泡了三個小時,依然沒有折騰出水花。算了,回賓館洗洗睡吧。
2. 好一朵“肖特”木槿花!
前面兩位學員展示課《好一朵木槿花》,我沒有仔細聽。輪到肖老師上場了,肖老師臨時把貴陽孩子換掉了,換成了語文特優生——在場的語文教師,16位組長,他們的預習作業做得相當扎實了,備課至深夜,甚至凌晨。
昨晚備課,我已看過肖老師公眾號上《好一朵木槿花》教學設計,心想第二天,他給貴陽孩子上課,微調一下即可,現在給語文老師們上課,怎么調整呢?
肖老師不愧是肖特,不愧是錢老弟子,“曲問”藝術再次在課堂上酣暢淋漓地揮灑了。
且看課堂設計:
【1】標題可以放在哪段結尾?請你讀一讀。
可加在描寫段結尾,也可加在抒情段結尾,還可加在議論段結尾。
【2】為何前兩段結尾不加“好一朵木槿花”?
前兩段,作者覺得木槿花平庸,從第3段開始,覺得木槿花不同凡響。故第3段可作為全文的總領段,順勢引出寫作手法——欲揚先抑。
【3】對比品析木槿花兩度花發的語段。
前年花開:
閃出一點紫色,亮亮的,輕輕的,在眼前轉了幾轉。
一陣風過,草面漾出綠色的波浪,薄如蟬翼的嬌嫩的紫花在一片綠波中歪著頭,帶點調皮。
“閃”“亮亮的輕輕的”有什么表達效果?疊詞可否變成“亮的,輕的”?
去年花開:
忽見土山一側,透過磚塊鋼筋伸出幾條綠枝,綠枝上,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顫顫地開放!
似乎在花蒂處有一根帶子束住,卻又舒展自得,它不覺得環境的艱難,更不覺得自己的奇特。
“伸出”為什么不是“閃出”了?“顫顫”有什么表達效果?“似乎”能否刪去?“它不覺得環境的艱難,更不覺得自己的奇特”可否調換前后位置?
【4】“好一朵木槿花”放在一些段落結尾,用什么標點呢?
第5段后面,用“。”,情緒未掀起波瀾;第10段后面,用“!”,心中掀起了情感的海嘯。
【5】讀好文中兩處“土埋了大半截了,還在開花”
作者角度,“土埋了大半截了,還開花”,讀出疑問;木槿花角度,“土埋了大半截了,還開花”,讀出堅定。
【6】文末,紀念碑上寫上一句話,可以寫什么?
好一朵木槿花
土埋大半截了,還開花!
語文特優生的課堂,思維碰撞的火花,嗶嗶剝剝,絢爛之至。
一老師深情點評:一字一詞的吟詠,一俯一仰的悲憫,忘他與忘我的赤子。
3. 肖老師講座《上一堂樸素的藝術的語文課》
樸素的語文課堂,就是要遵循語文教學自身的規律,杜絕一切外加的花拳繡腿,樸樸素素上語文課,實實在在教會學生讀書和作文,切切實實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錢夢龍
上一堂樸素的語文課
上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上追求教學效率的語文課
上讓學生真有收獲、大有收獲的語文課
不上那些用模式化的教學來降低師生語文素養的課
不上那些運用平俗花哨的手法來渲染課堂的課
不上那些體現不出語文教師素養的只能碎問碎答、就課文教課文的課
樸素的語文課拒絕喧鬧,學生在文本中安靜地品析語言,在思維領地安靜地思考
——余映潮
當肖老師引用兩位泰斗級語文教師的語文觀時,更加堅定了我的語文課堂追求,以語言學用為根本,本本分分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
就個人而言,更欣賞余老的板塊教學,實在。全體學生,沉浸地讀,沉浸地思,沉浸地寫,沉浸地背,甚至連做筆記都是沉浸地,活動設計顧及到了全體學生。錢老的導讀,太藝術化了,整堂課幾乎是師生對話推進,課堂節奏沒有余老舒緩有序。
我的語文課到底要上成什么樣子呢,比昨天的自己上得好,就可以了。
2025-8-8
(四)從《記承天寺夜游》到《往事依依》
1. 肖老師示范課《記承天寺夜游》
【1】三讀文章
一讀,讀準字音、節奏;二讀,讀出層次;三讀,讀出情感(以第一層為例)。
【2】賞月
月在哪里?
課件展示:
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竹柏影,若水中藻、荇交橫。
讀出“蓋”的情感。
【3】閑人
填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 ? ? )之人,如蘇軾張懷民兩人者耳。
預設:樂觀/高雅/清閑/寧靜/文靜……
從文中找兩個字,找哪兩個字呢?
空明
空明夜,空明月,只因有空明人。
一堂45分鐘的課,只有11個學生,且基礎相當薄弱。肖老師只上了【1】【2】環節,學生從讀不通讀不懂到讀出文言韻味,從發言膽怯到舒展表達,現場的老師沸騰了。
一老師說:肖老師的課堂,云淡風輕,縱享絲滑。
一老師說:肖老師有一顆慈悲心。
肖老師說:下課時,聽到孩子們的讀書聲,我心中流淚了。我上過許多好課,這堂課盡管不完整,有它的瑕疵,但它是我的好課之一。
2. 現場備課《往事依依》(于漪)
這是2024版教材新增的篇目。一篇回憶性散文,自讀課文。
靜下心讀文章,素讀。根據閱讀提示,教學設計如下:
【1】標題
“依依”什么意思?你能從文中找出與之相似的詞嗎?
順勢聚焦首段中的“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末段的“金色的回憶”。
順勢指出:標題首段末段,三者間的關系——首尾呼應,照應標題。
【2】往事
瀏覽課文,作者記敘了哪些往事呢?
可以借助旁批、閱讀提示。
為何這些往事都是金色的回憶呢?找出每件往事心理體驗的四字短語。
看山水畫:百看不厭、甚得其樂;
讀《評注圖像水滸傳》:身歷其境、津津有味;
讀《千家詩》:眼花繚亂、心曠神怡;
老師講《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感慨萬千、滾瓜爛熟;
老師講《南歸》:鴉雀無聲、鐫刻在心。
順勢提出:本文大量使用四字短語,有何效果?
精準,凝煉,典雅。
【3】行文結構
看畫,讀書,讀詩,聆聽詩歌朗誦,這些往事,是如何串聯在一起的?使文章層次清晰。
默讀,勾畫出文章中的總領段,領起句,過渡句,并分析其作用。
首段:總寫,引出下文;
第3段,過渡,承上啟下;
第5段首句,啟下;
末段:總結全文,由事入理,抒發感悟。
小組分享討論,我的教學設計得到了組員的贊賞。
學員上臺分享,有兩位老師的文本解讀,驚艷了我。
一位老師,讀出了文本中的兩種視角,兒童視角與成人視角;往事敘述是兒童視角,敘述結束后,抒情議論則是成人視角。
還有一位老師,特別厲害,讀出了三件往事的邏輯關系,入畫——入生活——入角色;由物入情,由實入虛。
肖老師會怎樣上這篇課文呢?期待。
2024-8-9
(五)《往事依依》漫談
1.肖老師執教《往事依依》
【1】默讀課文,概括往事
結合旁批,梳理往事,每件往事概括成動賓結構。
看圖畫——讀詩歌——聽講課——銘教導
按照時間順序,這些往事有幾張照片?
兩張:小時候看畫;學生時代讀書
【2】品讀往事,探究寫法
細讀第2段,作者是怎樣把往事寫得歷歷在目的?
動詞三個“看到”,“百看不厭”,“凝視”;
副詞“極”,“竟”;
表達方式有記敘也有議論。
自讀課文后面幾段,哪些詞語用得準確?
動詞“浮現”,“沉浸”;
同義詞辨析“雕鏤”,“鐫刻”,“銘刻”。
【3】選擇投稿,感悟內涵
于漪老師寫這篇文章是應邀投稿,這篇文章可以投給以下哪家雜志?并闡述理由。
《成長》《?中學生閱讀》《美的熏陶》《中國教師》
可以投《成長》,這篇文章寫的是小于漪小時候與學生時代的成長故事。
可以投《中學生閱讀》,文中寫了小于漪看畫,讀詩,聽講課,這些都是與閱讀相關的。
可以投《美的熏陶》,小于漪經歷的這些往事,讓她得到了美的熏陶。
可以投《中國教師》,文中的國文老師以及后來成為老師的于漪,就是中國教師的風貌。
聽罷,這堂課,看似清清淺淺,樸樸素素,實則韻味悠長。
肖老師梳理往事,用動賓短語;肖老師咀嚼語言,扎扎實實;最妙的是最后一環節,巧妙地點化了文章主題。
反觀我的教學設計,品味詞語,羅列四字短語,大而化之,一帶而過。
2. 如何教自讀課文
我幾乎舍棄了自讀課文教學,聽肖老師現場執教自讀課文,原來自讀課文可以教得這般有滋有味。
自讀課文如何教呢?安排一個課時,老師少講,學生多讀;利用好旁批與閱讀提示,落實閱讀方法的訓練。
3. 如何提升文本解讀能力
肖老師借課文《往事依依》,如是說:
這只是一幅普通的畫,清晨看到,晩上看到,一天少說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厭。有時凝視久了,自己也仿佛進入畫中,“徜徉于山水之間”,甚得其樂。入了神,自然樂在其中。
無他,唯有癡而已。
我有這般定力嗎?
2024-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