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三哥第一張鋼筆畫,是用最常見的簽字筆畫的,原圖是一張照片。
素描關系很重要,剩下的就是用什么筆觸表現這種素描關系。
這張圖是沒想清楚到底用什么筆觸去表達所繪對象。
僅僅做到了表達了相對正確的素描關系,遠看是能感知是一副黑白風景,但是近看筆觸經不起推敲。
還是要一筆一筆的畫,甚至是一個點一個點的畫,每畫一個局部就要檢查一下是不是合理的表現了素描關系。筆觸是放在第二位去考慮的了,所以,有些地方看著透視和筆觸不夠自然,還是處于摸索時期。
房子上面的樹畫的很失敗,但是,檐口下面的畫法筆觸找到一點感覺,每幅畫就是這么一點點摸索和找到感覺的。
小的細節和形狀要注意,比如三輪車和電線桿上掛的燈。沒有這些細節的刻畫,就沒有趣味性,一幅畫就沒有看點。
還是在學習樹怎么畫,換了一個筆觸表現方式,地面依舊沒找到合適的方法。
地面換了一個表現方式,把影子作為重要景物刻畫,但是影子邊緣太生硬,有喧賓奪主之嫌。
對于整個畫面中的陰影部分,該很重的地方,一定要壓得下去,才能表現建筑的光感。
如果把整幅畫的素描關系,從白到黑,或者說明暗分為0-9,留白的地方自然是0了,那么暗處的陰影部分,有寫能達到8了,素描關系很清晰。為何這么夸張的表現一幅畫的素描關系?因為本身鋼筆畫畫完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副灰色調的畫,所以,盡量有些明暗的對比,使整幅畫調子很響亮。
上圖是把光影下的胡同作為一個主要學習對象,尤其是樹下的小汽車,還有書叢本身要簡化,因為是突出日光下的“亮調子”。才能與樹蔭形成沖突,提高畫面的緊張感。
地面不要只用幾根線刻畫,需要一個淡淡的灰面去表達。有氣死左下角與墻根交接的地面,這個關系就是我要的,有色調,也能讓人感到這是一個鋪地,但是不能在強烈的日光下太搶眼,淡淡的來幾筆就可以了。
上圖換了針管筆,是想把墻面的排線處理的更細致,把墻面的明暗關系表達的更有層次。
最高的屋頂的檐口陰影,就全是用排線來表達的,這樣耐看,透氣,這才是鋼筆畫的特點和優勢。
上圖主要是學習怎么畫魚鱗瓦,照片中的瓦的形狀是一樣的,要自己有取舍和疏密構圖。一定是想好了怎么畫,而不是畫了才覺得這樣不對。
右上角的屋檐用簡單的幾根線概括,不要畫的太仔細,要放松。
整幅畫的對比還是很強烈,國畫中有句話說的很好,構圖要“疏可跑馬,密不透風”才好。這也就是有緊張感的構圖才是好的構圖。
上圖把下面的樹叢用最簡單的方式概括一下,很放松。但是塔尖的檐口要刻畫的很用力,在我看來有棱有角才是建筑。但是,我自己把塔身接近樹叢的位置,從筆觸上融合一下,疏密形成過度。
上圖這張的地面處理已經知道大概方式了,不是幾根線就可以把地面概括的,一定也是一個面。左上角的樹枝,是一個進步,雖然就是幾個樹枝但是讓我一下明白了怎么用筆和概括。
最右邊的遠處建筑的概括畫法也是讓我得到啟發,遠處的就虛掉,近處的就很清晰了。
這張的樹枝是對上一張樹枝的一個總結和提高,整張畫與前面畫的不同就是,筆觸松散一些,用放松的筆觸去刻畫一些墻和物體。
這張畫是對上面筆觸刻畫形體的延續,右面的墻面就是一堆筆觸刷刷刷,最左下角的石頭墩子,我注意了強調石頭的棱角和明暗對比。
其實每張畫能得到的啟發和進步是不同的,有時就是很少一點,這就足夠了。
筆觸,還是筆觸,就是鋼筆線條的排列、疏密。然后用最大的耐心把畫畫完。
就是用一堆你認為很美的鋼筆線條排列出一些幾何形體,如果這個過程中,能把一些形體的體積、陰影、質感都放進去,就更好了。
這張畫把鉛筆稿起的很仔細,需要留白的的地方要想好。不足的地方就是,這個筆有些粗,如果用再細一點的筆就好了。
不要有任何雜亂無章的線,所有的線畫上去,都是有目的的,排列要有秩序感,組合起來要美。
上圖是對前面的畫一個總結和提高,開始很注意筆觸的排列和組合。如果局部放大,很可能看不出這是一個建筑,僅僅就是一堆線條。這樣對不對?我不知道。
前面這棵樹是留白方式處理。
鋼筆表達建筑和景物,主要就是用排線作為最根本的構圖和表現單元。右下角的地面陰影處理,避免了初期的生硬和色調過于黑暗,沒有過度,也沒有透氣感,所以,這個階段的畫全部都變成淺灰,是對前一階段的一個矯枉過正吧。
左上角的樹,變成了一些排列的線條,沒有具體的樹葉和樹枝,這也是一個探索,始終在探索。
白塔整個體積的塑造,全部排線搞定。幾根電線桿也都是排線組合在一起,為了不跑壞這個排線的組合,本來應該有的電線我都沒畫。
對于光影刻畫,主要是要透氣,要有過渡,不能是一個明暗關系就交代清楚地,影子的邊緣要虛,不要畫一個框往里填色。
尤其屋檐下的投影,要和陽光下的屋頂有比較明顯的明暗分割,這個要做到對比強烈,不怕夸張。比如窗戶中的細節不用交代,把色調壓重,體積就出來了,這個明暗可以達到8-9,但是,不要全部漆黑一團,這樣就死了,要隱約透出一點明暗變化,一下就透氣了。
這張畫我可以練了一下排線,全部都是排線的灰調子,左邊的屋檐部分,感覺很多磚啊堆砌的構造,仔細一看就是一對排線。還是不要畫的太死,要有明暗變化。
畫了一個雕塑小品,排線,還是排線,畫到這個時間,我大概知道,運用好排線的重要性了,最起碼對我自己來說,就是這樣。
這張練習的是假山石塊的表現,還有夾雜的綠化,亭子倒是畫的很一般,素描關系倒是對,色調很暗。
上面這張幾乎沒有輪廓線的畫,全是排線。但是不光是排線,還注意了豎線有短橫線的打斷,或者說有一個小的排線“沖突”。
開始練習一下排線的變化,用排線塑造物體的體積,沒什么好說的,靜下心來一個石頭一個石頭的畫吧,形狀不要重復,不要太圓滑,明暗過度要干脆。
再回到建筑風景畫,用排線解決大面積樹木的表現。
建筑鋼筆畫對于線條的要求很高的,尤其是國外的鋼筆畫、版畫,對于線條的表現力幾乎挖掘到了極致,這種水平是非常高超的!但是學起來相對較難,因為需要極為嚴謹和精到的描繪才可以達到,也就是要動腦先把想畫想清楚了才下筆。
這種對于鋼筆的特點更富有表現力和概括力,鋼筆畫可不是照片的翻版,要用鋼筆的各種特性對事物重新概括表現,有鋼筆自己的特點和美感!
在照片上臨摹線稿,也是很好一種鍛煉,這個畫法最大的幫助就是提高自己對景物的概括能力,這就是畫畫的實質。把景物用自己的表現方式重新提煉并表現出來,照片已經不是照片,就是你筆下的一根根線條和筆觸。
對于畫畫來說,練習永遠不會嫌多,永遠是不夠的。一張照片可以用很多方式去表現,現在都是線描稿,這個方式鍛煉的是純線條對于對象的概括能力,如何取舍,怎么畫既精到,又不會事無巨細的刻畫,陷入到“復印”模式中。
相比較前面的,這張畫里全部都是概括的線條,沒具體的具象刻畫。那么這前后有較大的差別,哪種更好更合適,我現在理解的是,都可以。
只有針對景物找出更符合的表達形式,沒有一個完全可以遵循的不變規律和條款。
要有變化,不能重復自己,重復自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尤其是對繪畫這些和美術相關的表現形式,要復印的話,復印機更準確快速。
設計 | ?游戲 | ?干貨 | ?圖庫
美好的設計
都在建一座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