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欲望很多,我的哭泣也很可憐,但你永遠用堅決的拒絕來拯救我,這剛強的慈悲已經(jīng)緊密地交織在我的生命里。
你使我一天一天地更配領受你自動的簡單偉大的賜予——這天空和光明,這軀體和生命與心靈——把我從極欲的危險中拯救了出來。
有時候我懈怠地捱延,有時候我急忙警覺尋找我的路向;但是你卻忍心地躲藏起來。
你不斷地拒絕我,從軟弱動搖的欲望的危險中拯救了我,使我一天一天地更配得你完全的接納。
【邊讀邊思】
欲望,懦弱,拖延,墮落,茫然等,是“小我”常有的生命狀態(tài)。但當“我”有這樣的狀態(tài)時,你并沒有及時拯救“我”,或者說,“你”用長長的期待,讓“我”去自我救贖,慢慢覺醒,慢慢走向神性的“我”。
生命與生命之間,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彼此之間需要的是激發(fā),是吻醒,是慈悲。就教師與孩子而言,若是讓孩子感覺到被教育,這種教育的作用也就不大了。真正好的教育是無痕的,是一種自我教育。教師能做的就是喚醒,是引導,是成為那個點燈的人。朋友之誼,夫妻之情,也莫過于此。彼此之間需要的是點撥,信任,關愛與寬容,而不是占有,不是你強我弱的比拼,更不是救世主與魔鬼的關系。
跑題了,回歸到詩歌本身。作為一個凡夫俗子,無限的欲望,無節(jié)制的拖延是可能有的,但關鍵是要認識到這一點,然后去慢慢糾正,或者說是自我救贖,從而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當“我”身上“惡”的東西越少,“善”的成分越多,就越接近“神性”。每天為此哪怕接近一點點,我都心生歡喜,心悅誠服。這是“我”的信仰,也是“我”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