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在他的小說《三體》中提到了三體人制造的宇宙探測器,因為其形狀與水滴相似所以被人類成為“水滴”。在開戰之前,人類測量“水滴”的物質構成的時候,得到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人類發現“水滴”表面的物質,就算把顯微鏡放大到一千萬倍,顯示的還是光滑的鏡面,沒有任何細微的分子構造——這說明“水滴”的硬度是難以想象的。
為了截擊水滴,人類派出2000多艘恒星級戰艦到太陽系邊緣迎戰。水滴向人類展示了三體文明的實力,上演了一場僅有50分鐘的末日之戰,除了7艘逃出,人類戰艦全軍覆沒。這場戰役告訴我們,世界上最狠的武器的是理論物理,文明間最大的差距是科學層級差距,人類所有的榮光,一朝破滅。
從這個片段里,我有兩點體會。
第一,人與人之前的認知差距可能是巨大的。
人類在沒有測量“水滴”之前,完全沒辦法想象三體人既然可以制造出放大一千萬倍鏡面還是光滑的材料。這就好像在《宇宙的尺度》那本書里寫的那樣,人類很難理解超出自己生活環境的尺度,所以在認識宇宙的時候,經常出現理解上的障礙。
那什么叫作“認知”呢?認知是基于一個綜合情況而做出的精準判斷。人和人一旦產生認知差別,就會做出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就是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區別。
認知差距可能會大到有些人無法想象的程度。舉個夸張的例子,認知低的人就好象生活在二維空間的螞蟻,他們的行動范圍只有前后左右,認為這就是全部的世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看一只在地上爬行的螞蟻,會覺得他們太渺小了。
然而,在更高維度的生物眼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人類也就像我們眼里的螞蟻一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回想一下10年或者20年前的自己,會覺得當初的自己好傻,很多想法太幼稚了。這所以這么想,是因為相對于當時的自己,我們已經處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了。動態地想象一下,如果讓10年、20年后的自己來看現在的我們,是不是也只是低緯度的生物呢?,
我想說的并不是只要耗時間,我們就可以不斷進入下一個維度。時間并不能帶來認知升級,要不斷升級,只有靠長期學習,讓自己盡早進入下一個層級。試想一下,當周圍人都在升級,而自己還是止步不前時,諾干年后,我們就是別人眼里的“螞蟻”了。
第二,牛人就像“水滴”一樣。
水滴的外觀很普通,而且攻擊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直接撞向人類飛船的燃料箱。50分鐘內就把人類最強大的艦隊打殘了。
真正的牛人就像“水滴”一樣,他們具有兩大品質:外在很普通,內在很驚人。有沒有發現,那些一身肌肉,動不動就以武力欺負弱小的人,并不能成為大家崇拜的對象,就好象沒有人愿意移民去朝鮮。而那些文明、平等、創新、自由的國家,都是大家向往的地方,比如北歐和北美。牛人一般都非常謙遜(因為他們知道還有更高的維度),可剝開他們的生活細看,會發現他們百年如一日的生活規律,他們永遠不斷的學習。不管你放大多少倍看他們,不管用什么事情來干擾他們,他們并不受影響,默默地完成個人升級。
如何讓自己成為牛人呢?也是兩點,對外不好為人師,對內不斷學習。好為人師就是透支未來的成就來炫耀,就是占別人的便宜,沒有喜歡占便宜的人。也不用不斷對外宣布自己的學習成就,做到了,自然大家就知道了。
牛人還有一個特質,他們做事精準。對于任何問題,他們都會深思熟慮,一旦提出觀點就能直達問題核心,就好象“水滴”能精準地撞向人類飛船的燃料箱,一點多余動作都沒有。這樣的人,你就不得不佩服他們。這又讓我想到《環游地球80天》里的主人翁福克,他能“精打細算”在80天繞地球轉了一圈,誰敢說他在做之前不是已經精準地算好了整個行程?
以上就是我的個人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