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深度學習?
富蘭和蘭沃西將深度學習定義為“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和運用新知識”。
劉月霞和郭華則認為深度學習就是“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深度學習和真實性學習都指向培養學生解決真實問題的素養,教會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
一、淺層學習和深度學習的區別:能否實現高通路遷移
遷移的定義,把一個情境中學到的東西遷移到新情境的能力。遷移是終極目標,達成它的難度極大。然而,學習只有在學生達到遷移水平時才算完成。當新任務與原任務相似時,被稱為低通路遷移;當新任務與原任務不相似時,稱為高通路遷移。
低通路遷移的機制是“具體——具體”,刷題就是一種低通路遷移,它通過讓學生在做題時回想曾經做過的題目,找到相似的解題思路,從而成功答題。背誦作文模板,也是類似的情況,學生通過回憶背過的范文找出其中與新篇目相關的那種,從而完成作文的寫作。
高通路遷移的機制是“具體——抽象——具體”,即要從很多具體的案例中抽象出一個原理,再用這個原理指導下一次任務的完成。類似于寫作文時的借鑒,借鑒的目的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思路,為創新做好準備,并且借鑒是多方面的,比如在寫論文前應該去看看好的論文應該怎么寫?甚至不限于你要研究的主題,而且不能只看一篇,從那些優秀論文中你會歸納出論文寫作的原理,公開課、申報課題都是這樣子,屬于高通路遷移。特級教師盡管風格迥異,但都有良好的反思習慣,“上完課以后會想這節課比以往的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下次應該如何改進?”他們的反思就是高通路遷移,即從具體的教學經歷中不斷的總結更高位的抽象原理。高通路遷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反應專家思維的認知結構,低通路遷移只是在表面上掌握了專家結論。
二、“寬而淺”的學習和“少而深”的學習
在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背景下,著名的斯賓塞問: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今天,從工業時代轉向信息時代時,我們要思考這個問題和另外一個問題:怎樣學習知識才有價值?
“寬而淺”學習,學生積累了大量專家結論,但卻沒有從專家結論中學習到專家思維,就像吃了很多東西但沒有消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不健康的胖子。“深度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專家思維,教會學生像專家一樣思考,當學生面對從未遇到過的問題時,才能做到高通路遷移,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就像一個有著良好消化系統的人,可以充分汲取營養,當學習者掌握了結構后,就有可能學得更多。“用磚一塊接一塊的壘起來建塔是一項非常快的工作。相比之下,建一座有很寬厚的地基或很深的地基的塔所花的時間要長的多,但是前者的高度很快就會達到它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