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感恩所有信任我找我咨詢的來訪者!感恩所有邀請我做心理講座團體輔導的人們!表面上是我?guī)椭四銈儯瑢嶋H上獲得受益最大的那個人是我自己,因為是你們給我平臺給我機緣發(fā)現(xiàn)真理,走上自我療愈自我提升自我修煉之路,相比獲得生命能級的提升,一切付出都是微不足道的。
? ? ? ? 長遠來看,人生也好,世間也罷,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一切都是上蒼為幫你成長安排的考驗與點化。你喜歡的就是你的執(zhí)著,因為過于喜歡產(chǎn)生強烈執(zhí)著,世界那么大,你會不愿去看看,只以為“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不曉得“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只執(zhí)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明白“雄關(guān)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還有更多美麗風景等你欣賞。你害怕的就是你的障礙,因為害怕產(chǎn)生恐懼障礙,世界那么大,你會不敢去看看,失去“水至窮盡變飛瀑,人到絕境逼翻轉(zhuǎn)”“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高峰體驗機會。
? ? ? ? 心理咨詢發(fā)生作用,首先當然是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建立的作用,良好關(guān)系一旦建立,教育就會自動發(fā)生,咨詢就會自動發(fā)生,治愈就會自動發(fā)生?!靶艦榈涝垂Φ履浮?,相信咨詢有作用,相信咨詢師能幫到我,相信通過咨詢自己可以獲得啟發(fā)幫助,這就是來訪者“信”的價值與作用。另外是咨詢師也要有同樣的“信”,相信咨詢能幫到來訪者,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相信來訪者自身有無窮的動機和資源通過咨詢可以得到開發(fā),從而實現(xiàn)“自我咨詢”“自我療愈”。
? ? ? ? 心理咨詢具有陪伴、交流、探討、教育的功能,起保障作用的還是關(guān)系問題。咨詢初期,良好的咨訪關(guān)系還未真正建立,來訪者的心理防衛(wèi)意識較強,深層次的心理問題不會主動表露,真正有效的自我反省機制還未建立(來訪者或者表現(xiàn)逃避責任式的外歸因,或者表現(xiàn)防御傷害式的內(nèi)歸因,都不屬于有建設性意義的自我反省機制)。此時,咨詢師不適宜急于引導來訪者去探索問題或面質(zhì)、指導,咨詢應以來訪者為中心,重點做好陪伴、貫注、傾聽、共情,為來訪者提供宣泄情緒的安全環(huán)境等,讓來訪者感受到被關(guān)注、被重視、被認同、被尊重、找到歸屬感,讓信任、相信、信心在真誠如一、無條件接納、共感理解中不斷增長。隨著良好關(guān)系的逐步建立,咨詢的中心逐步向著“雙中心”轉(zhuǎn)移,咨訪雙方以平等、民主的身份,交流對咨詢有價值意義的信息,討論雙方認為需要討論的話題。在這個過程中,雙方提供的一些信息,其實對對方本身就具有學習、參考、教育價值,羅杰斯提出“非指導性”咨詢原則,意義在于讓來訪者學會自我選擇、自我負責、不再逃避,不等于咨詢師不能說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只是選擇權(quán)在來訪者。理解問題不能走極端,任何極端方式都不屬于中道,“非指導”不等于不指導,而是重視時機氛圍,該指導時就指導,不該指導時切忌指導。佛說“空”不是絕對“空”,而是相對“空”,稱為“真空妙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道說“無為”不是啥事都不做,而是不做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事,該有為的還得有為;儒釋道皆說“放下”,并不是絕對放下,該拿得起的責任義務放下才是煩惱困擾的根源。存在主義心理學說“不選擇也是選擇,因為Ta選擇了不選擇”,釋迦說“三不能”其實也是在表達“你自己才是自己的救贖者,你自己才是自己的佛菩薩”的自主決定論:因果別人無法替代、智慧別人無法言傳、無緣別人無法幫助,除非你自己愿意改變,改變才可能發(fā)生。意思差不多,心理咨詢最終其實是啟動了你自己的自我咨詢機制,你愿意學會面對,學會負責,學會自我改變,而不是咨詢師讓你改變,更不是把咨詢師當成同盟軍,讓咨詢師去改變你認為應該改變的那個人。改變是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guān);同樣,別人愿不愿意改變,那是別人的事,真的與你無關(guān);幻想按照自己的標準去塑造別人改變別人,那是徒勞無功且費力不討好的事,哪怕你以為是好心,結(jié)果也大多是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事。
? ? ? ? 心理咨詢產(chǎn)生作用,需要咨詢師幫助來訪者實現(xiàn)三個認識:一是認識到Ta目前的所有癥狀不是問題,而是Ta在探索過程中嘗試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切癥狀都是自救方式;二是認識到解決同一問題還有很多方式可以選擇;三是認識到我們需要選擇健康的解決問題方式,放棄不健康的解決問題方式,預防有害的解決問題方式。需要咨詢師為來訪者提供三個幫助:一是幫助來訪者發(fā)現(xiàn)Ta原來很偉大;二是幫助來訪者發(fā)現(xiàn)Ta還有很多資源可以選擇,從而表現(xiàn)的更偉大;三是幫助來訪者學會智慧人生,“拿得起責任義務,放得下利益欲望,看得開榮辱得失,想得通生死命運”,“盡人事,安天命”,人生,不僅要學會接受與成功為伍,還要學會接納與失敗相伴。想通了,就沒有所謂的“成功”與“失敗”的分別妄想執(zhí)著,一切都是為了修煉人生遇到的“名師貴人”和“過關(guān)考驗”,這就是仁者心態(tài)?!叭收邿o敵”,不是老子天下第一,而是放下了對立觀念,化解了障礙情緒,進入了孔子“六十耳順”的境地。
? ? ? ? 道人學成后要入世“救助蒼生”,姜太公、范蠡、張良、諸葛亮、劉伯溫……和尚悟道后要入世“普渡眾生”,儒家直接倡導“入世修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們在心理咨詢師那里獲得的領悟,在咨詢室里學會了情緒自我管理,也一樣需要把這個領悟與感受帶到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交往、休閑、自我成長中去,“心上練,事上磨“,這就是“知行合一”,這也是孔子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獲得成長,獲得超越,這才是心理咨詢最大的意義與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