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比較喜歡史蒂芬柯維在“答記者問”這一章中對全書總結的一句話,即前三個習慣事關“個人領域”,一句話來講就是“做出承諾,并信守承諾”,后三個習慣事關“公眾領域”,一句話來講就是“大家參與討論,共同擬定解決方案”。
而第七個習慣則是時時刻刻保護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思想進行更新,從而更好地執行前六個習慣,更好地融入社會。
接下來,談談我對每一個習慣的感想。
習慣一、積極主動
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進一步確認了我長久以來反思的一個問題,情緒的波動。書中寫我們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自我意識”的存在,具有創造力與想象力,能夠進行自我反思。我們人類最寶貴的一點就是“心靈自由”,也就是能夠在“刺激—回應”中間有所自由選擇,我們能夠選擇自己應對外界人事的態度,而不是被他們所左右。進而,作者說到我們可以自由做選擇,我們也就可以自己改變自己,就是自己可以為自己的成長創造有利的環境,這里就重點說到,改變一定得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即從自己的思維意識上入手。進而又談到,要學會用自己的“主動性”為問題分類,可直接控制的,我們就去培養正確的習慣,可間接控制的,我們就要以身作則,以期影響他人,不可控制的,我們就改變自己的態度。作者還提醒到,“積極主動”就意味著我們能夠自己做出選擇,但我們主動做出的選擇也不一定對,這就需要我們對自己的自由選擇負責,并且及時反思,以期做得很好。
簡而言之,我們人類擁有“心靈自由”,一方面我們可以自由地做選擇,同時也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及時反思。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主動地去創造有利于自己的成長環境,“由內而外”地主動進行改變。
由此,我們應該每天反思以下幾方面,并給自己一個答案,
今天有沒有被他人或外在的事物掌控了情緒從而做出不理性的舉動?
今天有沒有主動地去創造有利于自己成長的環境呢?
今天有沒有對自己的行為做出反思呢?
習慣二、以終為始
最大的一個收獲就是,我們人一定要搞清楚我們在死的時候,希望別人怎么評價我們,也就是我們究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成就什么樣的事業,然后問自己,怎樣才能達到期望的目標,然后將它們具體化為原則寫下來,時時刻刻將自己的行為與自己的原則對照,并恪守自己的原則,學會不做那些無價值的,與生活目標無關的事情。這就是“以終為始”的終極含義。在此,作者還談到它的兩個原則,即“任何事物都是由兩次創造而成的”(智力創造—體力創造)和“學會自我領導”,前者是在告訴我們一個客觀事實,后者則要我們運用這一客觀事實,即主動地進行智力創造,而不是被外界所干擾。作者的意思是說,要學會對自己要做的每一件事都主動地進行“二次創造”,即先在腦海中進行創造,進行演練,再將其付諸行動。
簡而言之,我們一定要明確自己的生活終極目標,從而將其原則化,不做于目標無益或有害的事。并且要懂得“二次創造”這一客觀事實,將它運用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由此,我們要從一下幾個方面進行反思,
這件事的最終目標是什么,我為什么要做它?(非常重要,時常會忘記)
這件事有沒有更好地處理辦法了?
今天有沒有對重要的事進行“二次創造”呢?
今天是否做了違背自己原則的事,今天有沒有向“葬禮詞中的自己”更進一步呢?
三、要事第一
作者用“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畫了一個象限圖,將生活中的事劃分為了四部分。進而講了“時間管理”的發展,強調到“時間是不可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人,主張我們使用以第二類事務(不緊急但重要)為中心的“第四代時間管理法”。同時告訴我們要依據自己制定的原則,設定好生活中自己的各個角色,然后進行任務制定,讓生活平衡。作者還提醒我們,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會碰到各種各樣的誘惑,這時,我們要充分運用自己的“獨立意志”,去對那些無關緊要的,與自己成長無意義的事情說“不”,即珍惜自己的注意力。
簡而言之,要根據自己的原則為自己生活中的各個角色設定長期的目標,以第二類事務為中心來管理自己,運用獨立意志對那些與目標無關的事情說不。
由此,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反思自己,
今天是否在無關緊要的事上浪費了注意力?
什么最重要?
我希望自己成為什么樣的人,當務之急是什么?
今天是否被“第一類,第三類事務”所糾纏,而沒有處理第二類事務?
我的生活是否失衡,我應該有幾個角色?
四、雙贏思維
雙贏就是是雙方各自的利益最大化,這就需要彼此雙方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對方的問題顧慮等,然后找出雙贏的解決策略,這需要建立在一種關系互信的基礎上,越互信,雙贏的結果越好。作者提出了五點雙贏思維的要領,即品德:要誠信,成熟(自己說話的同時能照顧到別人的感受),知足(資源富足,并不是你有我沒有);關系:情感賬戶充足,用你的真誠去影響對方;協議:從“預期結果,指導方針,可用資源,任務考核,獎懲制度”五個方面制定一個協議,給彼此雙方自由,但又不失原則;體系:創造團隊合作完成目標的氛圍;過程:理清雙贏的過程,從而遵循這一過程。
簡而言之,雙贏應該也必須建立在一個誠信的基礎上,雙方能夠開誠布公地說出想法,制定協議,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
由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自己,
遇到與朋友對某一問題的爭執時,有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對方的利益?
警惕自己的“匱乏心態”與你輸我贏的思維。
自己有沒有在解決團隊問題中做到真誠,成熟?
五、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的含義就是先理解別人,然后再讓別人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核心就是學會“移情聆聽”,即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充分理解對方的情感與處境。作者說,許多人忘了很重要的一個溝通原則,即聆聽的目的是要去理解對方,而不是為了做回答。作者還提醒到,千萬不要犯“自傳式回應”的錯誤,即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觀探查別人的隱私),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與動機衡量別人的行為與動機)。進而,作者又闡述了“移情聆聽”的四個階段—復述語句,加入解釋(左腦邏輯思維),滲入個人的感覺(右腦感覺),既加有解釋又帶有情感(左右腦并用)。作者在最后用一個“哲學觀點”將有效溝通的技巧進行概括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簡而言之,習慣五要求我們在溝通中首先要有一個真誠的態度,再者要學會在情感與理智上充分深入理解對方,最后再去表達自己。時刻要牢記的是,聆聽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而不是為了回應。
由此,我們要從一下幾個方面反思自己,
今天我有沒有犯“自傳式回應”的錯誤?
我有沒有為了回應而去聆聽?
我有沒有在溝通時做到“移情聆聽”?
六、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就是以“雙贏思維”為目標,“知彼解己”為技巧的交往方式。即我們要善于接納那些奇怪的,不同的,相反的想法,去思考它們的合理性,再與自己的想法結合,試著在交流中創造出“第三個想法”。作者通過一個圖來說明信任度越高,統合綜效就會發揮得越好。還提到余額充足的情感賬戶,雙贏模式,先理解別人的原則,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實現創造性統合綜效的理想環境。而統合綜效的精髓就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
簡而言之,習慣六要求我們要學會尊重差異,并學會讓不同的觀點想法融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更好的新的觀點或想法,且這個過程與習慣五與習慣四的運用密不可分。
由此,我們人際交往中要注意這兩點:
與人合作時,要學會尊重別人的與你不同觀點與看法。
要真誠,要學會提高與合作人之間的信任度。
四五六這三個習慣可以說都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一定要真誠,用“移情聆聽”的方法去溝通,同時尊重那些與你不同的想法,去尋找雙贏之道。
一二三個習慣則是告訴我們,我們是生活的主人,我們是自己的主人,我們能夠運用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搞清楚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為自己制定生活原則,然后運用自己的獨立意志去執行原則。
七、不斷更新
習慣七就是指個人產能,它保護并優化我們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我們自己,要分別從“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四個方面重視對自己的投資,身體上注意鍛煉與營養調節,智力上進行閱讀,想象,規劃寫作,精神上可以進行冥想,進行自己的價值學習,尋求自己人生的最終意義。
由此,我們應該制定一個計劃,定期地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有沒有為四個方面制定各自的更新計劃?
有沒有去實踐這七個習慣?
在總結過程中,自己收獲了許多東西,對這些習慣的認識有更加深刻了。但重要的是去實踐,可以這樣說,書雖然學習完了,可真正的“學習”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