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微博上,一個叫做梅一凡的姑娘發布的一篇自殺遺書引起了廣泛關注。這篇文很長,通讀下來花費了我幾分鐘時間,但內容并不復雜,文筆通順、邏輯脈絡鮮明。
我反復讀了幾遍后,本身內心未有觸動,掃了眼評論區,突然咀嚼出一絲澀口的苦味。評論中一些帶有明顯以共鳴為由的情感宣泄,讓我忍不住想聊幾句。
她的文足夠清晰明了,把想要交代的都說的很明白,以至于看完后,我第一時間想表達的是理解,以及為她終于能夠解脫而感到慶幸。
她文中運用了大量比喻來幫助解釋一些籠統的、含糊不清的情緒,比如她在文中將短暫的快樂比喻成膝跳反應,是一種身體上的反射,不是精神滿足,也不是真的快樂。
她和朋友約在下午3點見面,畫好美美的妝準備出門,接到姐妹電活說有點小急事改到6點,于是在3到6點之間的這段時間,她無所事事。一開始想依靠玩手機打發時間,以為玩了很長時間,但抬頭一看剛4點。
這種沒目的沒方向感的熬著,這種無力感與疲憊感才是她口中所謂被摧毀的根源。
她說,因為我不想活著,所以我沒有欲望,因為沒有欲望,所以我更加不想活著,這是一個循環。
對這個姑娘來說,生活大多數時候給予她麻痹,這種脫力感超越了痛的感知,就像吃了強效止痛片的肉身,沒有疼痛感,大腦一片混沌使不出力,什么也不想做。偶爾產生興趣時,也很快喪失興致,又恢復懨懨的姿態。
還有一段讓我印象深刻,她這樣說,
縱使能夠從某個出發點對她的情緒生出一種“感同身受”,但這些所謂的共感是片面的、扭曲的,真實意義上并不共通。而另有一點需要考慮到,是她的病情。
她患有嚴重的抑郁癥,簡單來說,大腦運作機制出現問題,即使文章看起來出奇的平靜,甚至透過文字,猜測她書寫狀態亦是冷靜,也無法判斷她是否在維護理智的狀態下寫下這番話。
因此,評論中很多人共情之余表達對行文理性的贊賞,我并不認同,相反的,我認為這只是尋找到對現有痛苦一種較為平和的表達方式,是不自覺中去紓解癥結的潛意識。精神上她確實已經放棄求生,但官能上這種病癥客觀存在,因此身體也在自然反應。
我的文字可能有些混亂,因為只是突發奇想去記錄對事件的思考反饋,沒有邏輯支撐,想到什么說什么,見諒。
以前沒有互聯網的時候,自殺的原因紛繁復雜但脫離不了與人點對點的現實關系。現在互聯網提供了新一種自殺trigger,附帶更為喧鬧的自殺動員,介于全民“狂歡”與全民“恐慌”之間。
人還是自大,畏懼死亡的同時又囿于對死亡這類永恒議題淺薄的自我認知輸出,在真正面臨之前通過見證ta人的逝去為自己鋪設想象,企圖淡化和扭曲對于死亡背后深刻意義的思考,從而獲得類似共情的情緒附和,在我看來,這更像是一場空洞的精神慈善。
自殺是一種選擇,但不應出于任何原因被呼吁,網絡上的“自殺宣言”也不應成為一種未來趨勢。
每個人活下去所依賴的各不相同,有些需要具體的目標,有些需要一些不可輕易觸達的目的,有些尋找人生意義。沒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理所應當的或者說更好的。
只要牽動自己產生積極的情緒,就可以稱之為活著的動力。
我們面臨的痛苦正像快樂的種類一樣繁多,尤其對于經歷童年創傷或家庭不幸的人來說,這種痛苦是疊加的、發散的、甚至只能夠靠逃離獲得短暫的解放,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
我想說的是,現實世界投射到內心的意義可以通過培養發生改變,比如我們需要尋找到一些足夠有趣的愛好來幫助擺脫現實困境,如果再能夠刻意培養自己對于生活細小美好的觀察力,你甚至無須熱愛它們,只需要知曉它們的存在,也能夠擠壓痛苦這類情緒的生存空間,此消彼長,帶來苦甘間的平衡。
現實很難,確實也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不論痛苦還是快樂。但個人生存的意義依然需要在不斷進步的認知和更加細膩的感受中擴充。
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這種意義,以及收獲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