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一幅地圖或是表現了人們對他們所處世界的態度,或是將全球歷史中某些特定時刻的特定世界觀具體化,常常是兩者皆然。
? ? ? 不論是早先的臺灣問題還是現在的南海問題,大家一致的觀點都是“一點都不能少”,早在2013年1月,國家地圖出版社公布的《中華人們共和國全圖》,以豎版形式展示了中國完整的版圖,首次將南海諸島與大陸以相同比例尺展示在地圖中,更真實而直觀的全景展示了我國的陸海疆域。這幅豎版地圖的意義就在于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對南海以及南海島礁歸屬和領海主權。這顯然與阿爾弗雷德·科爾茲布斯基的那句著名的“地圖非疆域”相悖。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地圖絕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展示在平面或者球體上的實用工具。
? ? ? 關于“地圖”,目前公認最權威的定義出自《地圖學史》即“地圖是一種圖像表達,幫助人們以空間方式理解人類世界中的事物、概念、狀況、過程或事件?!焙唵蔚卣f地球就是關于地球的圖像,是對我們所生活的現實世界的一種描繪和再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圖并非單純的反映世界,更是對世界的一份提議,而這些提議都來源于特定文化中的流行假設和既有見解。杰里·布羅頓的《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中,清晰印證了這種觀點。
? ? ? 在《十二幅地圖中的世界史》一書中,作者從世界史上的不同文化和時刻中選取了12幅地圖,并仔細研究它們的創作過程,探討它們如何解決制作者面對的各種問題,從感知和抽象化到比例尺、視角、方位和投影法。
? ? ? 看完后,讀者會被作者詳實羅列史料的功底所震撼,無論是從地圖學本身的發展,那些發現史和發展史以及與制圖學相關的數學原理和幾何投影,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制圖師和他們背后的利益驅動,作者都如數家珍而又信手捏來侃侃而談,有陳述,有分析,有解讀,有看法。這些解讀和看法全部匯聚于12幅世界地圖所對應的12章節中的標題。尤其令人驚訝的是作者的編排順序,12幅世界地圖從主題和時間上全部都是一個順序發展,既能看到時間的發展印記也能看到與之相對應的地圖學在發展變化的人類現實世界中的變革。
? ? ? 以下是我對本書中所選取的12幅世界地圖以及章節主題的書摘筆記:
1、科學——托勒密《地理學指南》,約公元150年
? ? ?托勒密灑下一張用抽象的幾何學和天文學永恒定理以及對經緯度的測量定義的網,罩住了整個世界。他最大的成就之一,是讓后世所有的人們在地球上“看見了”一系列縱橫交錯的幾何線條(兩極、赤道和回歸線),仿佛它們就是真實存在的,而不是人為投射在地球表面的幾何學投影。
2、交流——伊德里西《渴望周游世界者的娛樂》,1154年
? ?《娛樂》代表了第一次有人認真嘗試將希臘、拉丁、阿拉伯學術三大地中海傳統,匯集在一部對已知世界的概述中。
3、信仰——赫里福德《世界地圖》,約1300年
? ? ?它以百科全書的形式呈現十三世紀基督教徒眼中的世界形象。 伊德里西對這座城市(耶路撒冷)進行的多層次神學地理描述消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單一的基督教觀點。
4、帝國——《疆理圖》,1402年
? ? 《疆理圖》由朝鮮對自身的自然和政治環境的感知塑造而成,是朝鮮以地圖的形式對一個世界最偉大的古典帝國的回應。
5、發現——馬丁·瓦爾德雷澤《世界全圖》,1507年
? ? ?盡管《世界全圖》制作精美,傾注了學者多年的心力,但我們很可能永遠都無法確定的知道它是否真的該被稱為“第一幅”確切描繪并命名美洲的地圖。
6、全球主義——第奧古·里貝羅《世界地圖》,1529年
? ? ?這幅地圖是平面的,但它的概念卻是全球性的。
7、寬容——杰拉杜斯·麥卡托《世界地圖》,1569年
? ? ?他的1569年世界地圖使用了他如今最著名的投影法,但這是由一連串外力合在一起所決定的,這使他認為宇宙學這門學術學科可以對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一種更寬容、和諧的愿景。
8、金錢——約翰·布勞《大地圖集》,1662年
? ? ?過去像麥卡托這樣的制圖師試圖對世界在宇宙中的位置提出獨特的視像,而布勞只是堆積更多的材料來展現世界的多樣性,背后的動力來自市場,而非渴望確立一種對世界的獨特理解。
9、國家——卡西尼家族《法國地圖》,1793年
? ? ?如果說,語言和時間的變化“使人們‘想象’國家成為可能”,那么地圖既然可以改變人們對空間和視覺的感知,就有可能將國家視覺化?!ぁぁさ貓D的擁有者可以對一個地形空間及其居民產生認同。結果,國家開始經歷漫長且往往痛苦的過程,發展出一種行政上的穩定性和地理現實,有助于激發國民產生前所未有的情感依賴和政治忠誠。
10、地緣政治——哈爾福德·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1904年
? ? ?表面上,麥金德聲稱他的政治地理學是基于維護和平的愿望。事實上,他預言了永無休止的軍事沖突和國家戰爭,因為在它的全球棋盤上,每一個棋子都在互相爭奪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它還影響了戰后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不斷在暗中或公開對全球幾乎每個大洲都進行軍事干預。
11、平等——彼得斯投影法,1973年
? ? ? 彼得斯堅稱自己的地圖使用了他所謂的“等積”投影,根據國家和大陸的尺寸和面積,精確地保持了“正確”的尺寸。因此,它矯正了彼得斯在麥卡托的投影中看到的歐洲中心偏見,“平等”對待地球上的所有國家。
12、信息——谷歌地球,2012年
? ? ? 這家公司總喜歡說,鑒于它的線上地圖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準確指出我們的位置,我們將成為知道迷路是什么意思的最后一代人。我們可能也是知道由各種不同的個人、國家和組織繪制出來的地圖是什么樣子的最后一代人。我們正站在一種全新的地理學邊緣,而這種地理學可能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冒著被一種單一使命驅使的風險:通過壟斷可量化的信息積累財務利潤。
? ? ?作者在本書結語中也說了,自己所選取的這12幅地圖無論具有什么形狀和尺寸,它們的一個共有特征就是每幅地圖都接受有一個外在世界存在的事實。
? ? ? 我想關于本書的最核心主題或者說未來制圖學的發展。用作者的一句話來描述可能再恰當不過了:世界一直在變,地圖也是。